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再讀三民主義

姜敬寬
user

姜敬寬

1990-04-15

瀏覽數 19,200+

再讀三民主義
 

本文出自 1990 / 5月號雜誌 民主地震後…

從東歐與蘇聯共產制度的逐漸崩潰,和中南美洲民主政治的發展,不難看出世界的潮流,已經更明顯地趨向開放的社會。

由於交通和資訊的發達,閉關自守的政策,已經愈來愈不可能。企圖用虛偽宣傳方式以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也是愈來愈不可思議的現象。

相反地,只有開放言論、保障人權、發展經濟、實行民主,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有關這些現實的思想、觀念和理論,都可以在孫中山先生的遺著--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等書中找到線索。

促進和平的憑藉

只可惜孫中山先生的繼承者--國民黨,在近代內憂外患接連不斷的情況下,未能徹底遵行他的遺志,更沒有把他融合中外古今思想的治學方法和革命精神,加以發揚光大;結果經過將近八十年的鬥爭,中國仍然是分裂的,絕大多數的大陸人民,仍然在物質和精神條件都貧乏的環境中求生存。

台灣地區的進步,雖然不能全歸功於實行「三民主義」的結果,至少也不能否定三民主義中部分的理論,尤其民生主義的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確實對台灣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很實用的理論基礎。

台灣的三民主義教育,雖然已經形式化,在學術界造成普遍的反感,但對民族自尊、平等觀念以及民生物質和精神生活水準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影響。

這一本由美國印第安那州州立博爾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經濟系鄭竹園教授所主編的「孫中山學說與當代世界」(Sun Yat-sen’s Doctrine in the Modern World),便是從理論的研究中,間接地證明三民主義不僅是中國實行現代化的最好藍圖,也是未來中國促進世界大同與和平的最有效憑藉。

近年來,美國學術界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很多,但都較偏重於中共在大陸上實行的共產主義,或毛澤東思想,或有關鄧小平提倡改革後各方面的現實問題;討論台灣經濟奇蹟的著述也有一些,唯獨對三民主義或孫文學說的研究卻鳳毛麟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與西方學者對孫中山先生和三民主義的評價,在觀點上有很大的成見有關。

譬如一九八0年出版的「孫中山--不自願的革命家」(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傳記中,作者西佛林(Harold Z. Schiffrin)便強調他多次革命失敗的經驗,以及他的烏托邦理想主義,由此便斷定孫中山先生「既不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也不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家。」

涵蓋各面相

而去年出版,由鄭教授主編的論文集,足以彌補這種缺陷。因為所蒐集的十一篇論文,中西作者各占一半,除了有專文介紹孫中山先生的身世和時代背景之外,還有追索三民主義思想泉源的研究;「孫中山思想與同時代思想家的比較」、「民族主義與中國革命」、「戰爭與和平的手段」、「民權主義與人權」、「中國現代化與民生主義」、「民生主義的面面觀」、「民生主義在台灣的試驗以及其對第三世界可能的影響」,和「三民主義與中國的未來」等,牽涉的層面極廣。

根據鄭竹園教授在序言中的解釋,此書的主要目的是要回答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三民主義裡所包含的概念,究竟有多少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又有那些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更有那些是孫中山獨創的?

二、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有什麼異同?

三、三民主義的特點是什麼?特別是對民族和民生的概念是如何解釋的?

四、這些概念在過去五十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有什麼影響和變化?

最後,三民主義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是否仍有實用的價值?

思想上溯孔孟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余英時教授在他的一篇論文裡,詳細地解答了第一組的問題。他引用孫先生自傳裡的一段話,證明中西文化對這位創立民國的國父都有直接的影響。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他更用考證的方法,說明孫文早期「上李鴻章書」中很多的概念,就是十九世紀末期學術界很流行的。譬如由古典考證學派所倡導的體用之說,以及新學派康有為、梁啟超等經世之學,對早期主張改革尚未進入革命階段的孫文便有直接的影響;特別是他提出的「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主張,就忠實地反映了當時經世學派的中心思想。

余教授也指出,民族主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王夫之的反滿清思想;民權主義則有孔、孟曾主張民權,以及堯舜的政治,名義上雖然是用君權,實際上是行民權等的託古說法;民生主義更是與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名言相關一致。

因此,余教授對孫中山先生的評語是:「作為一個革命領袖,孫的一生實在不同凡響--經常在革命與復古、創新與傳統、持續與挫折的矛盾中,然而卻沒有失去心志的跡象。他羨慕西方的文明,也同時愛好他自己的文化傳統,兩者他都兼顧。」

比較三民主義和其他意識型態異同的論文,是由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A. James Gregor和華盛頓州立大學張俠教授兩人合寫的。他們所 得到的結論是:其他的革命家只顧破壞舊有的社會,而孫中山卻在破壞之前即已顧及到建設;其他主張社會主義或馬克思主義者都發展為獨裁政權,而崇信三民主義的信徒則自然地走向民主的道路。

西德沙爾大學(Saar University)的漢學家Jurgen Domes所撰寫的「中國現代化與民權主義」中,除了用一九七九年初魏京生所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來說明中共至今還未能達到現代化和民主的理想之外,更從早期清末民初的「變法」和「五四運動」,追溯孫中山先生民權主義的思想泉源,和它對今日台海兩岸政治發展的影響。

他並且預言說:「只要中華民國能夠遵循現在的發展方向,它將會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內實現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同時也迎合了台灣社會和經濟方面的需要。更進一步,這個純由中國人在地球上建立的第一個現代社會,也因此會變成世界上第一個中國人的民主國家。」

「民生」意義複雜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Ramon H. Myers在他討論民生主義論文裡,指出「民生」一辭有很複雜的意義;它一方面可以用來解釋十九和二十世紀初期歐美各國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是孫中山先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的藍圖,同時它也包括了經濟和社會平等的各種觀念。

從這種研究的推論,Myers便發現「孫既不要中國具有和西方一樣的資本制度,他也不是一個共產或社會主義者,他不相信把有產階級的財富充公,他也不相信當時(一九二0年間)在知識分子間流行的唯物史觀。」

從上面的簡略介紹,可以大致看出此書的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學術性高,有深度,富有參考價值,是研究三民主義和世界潮流不可多得的資料。

第二、每篇論文的作者背景不同,對三民主義的解釋,都有獨到的見解。

第三、各篇論文的合集,使三民主義和孫中山先生多方面的研究都能面面顧到,使讀者可以同時看到全面,而不會顧此失彼。

第四、註解詳細,書後並附有孫先生的身世年表和有關的各國文字、各種類別的參考書目錄,以便有興趣的學者可更進一步的查證。

但願此書將來能夠被國內學術界譯成中文出版,相信對一般只是對三民主義有粗淺瞭解的人,會有更大的吸引力,更能深入的研究。

(姜敬寬為美國時代週刊資深研究員兼記者)

書名:孫中山學說與當代世界

(Sun Yet-Sen’s Doctrine in the Midern World)

作者:鄭竹園主編

出版時間: 一九八八年

出版公司:Westview Press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