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算力中心、全球電網升級到能源轉型,各國加速搶奪關鍵金屬供應鏈,貝萊德全球主題式和產業投資主管韓艾飛(Evy Hambro)指出,黃金價格震盪只是短期技術性回檔;真正的大趨勢尚未開始。
黃金今年走勢強勁,從年初每盎司約 2600美元一路攀升到 4350美元高點,其後一度回落至4040美元,近期又回升至 4230美元(截至11/13)。
金價震盪雖引發市場關注,但貝萊德全球主題式和產業投資主管韓艾飛(Evy Hambro)指出,這次回檔完全屬於常態調整,不影響金價長線向上的趨勢。
「真正重要的不是短線漲跌,而是推動黃金的結構性力量仍非常強大。」即使金價屢創新高,韓艾飛指出,全球投資人對黃金的配置仍顯不足:包括 一、黃金仍是「低配置資產」:市場尚未真正全面進場。
即使金價屢創新高,韓艾飛指出,全球投資人對黃金的配置仍顯不足。包括多數機構僅配置3~5%、家族辦公室大約5~10%、ETF並未出現大規模流入,以及市場交易情況不擁擠、尚未過熱等,這代表大量資金尚未上車,為黃金後續行情預留空間。
更重要的是,全球央行正展開長線布局。他指出,全球央行已連續15年淨買進黃金,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更將黃金視為外匯儲備「去美元化」工具,主權基金也逐步提高實體資產比重。「各國大量印鈔使貨幣購買力下降,資金自然會尋求實體資產避險。」韓艾飛強調,黃金作為無違約風險、跨世紀貨幣的地位,在新一輪地緣碎片化背景下更顯得重要。

「技術回檔,而非基本面反轉!」審視金價回檔三面向
儘管金價在觸及歷史高點後出現明顯震盪,貝萊德全球主題式和產業投資主管韓艾飛認為,這波回檔更像是長線多頭趨勢中的「技術性調整」,而非市場基本面出現鬆動。
首先,期貨市場近期的高漲是此次修正的主要導火線,他拆解出近期三大金價回檔原因,隨著金價一度站上每盎司4300美元以上,期貨淨多單累積至相對高檔,使短線投機部位開始獲利了結;第二、槓桿資金同步降溫;加上第三技術指標偏熱,價格自然往下修正。然而,他強調,這與央行或長線資金撤離無關,純屬短線資金的調節行為。
其次,美元走強與近期美中對話釋出正面訊號,使市場風險偏好略有回升,也對金價帶來些微壓力。但他提醒,這些事件的影響通常短暫,在當前地緣政治快速變化的背景下,更難形成真正的反轉力量。
第三,市場最關心的基本面,韓艾飛則給出明確答案:完全未受影響。他指出,黃金的核心支撐仍然穩固,包括全球央行持續買盤、各國債務攀升,導致法幣購買力下滑,以及避險需求推動的長期資金配置,皆未出現任何鬆動。
「我們把這視為一次技術性回檔,而非基本面反轉。」他再次強調,黃金長期向上的理由依舊存在。
AI與能源轉型推升金屬需求暴增:真正的瓶頸不是晶片
全球科技巨頭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擴大AI資本支出,但韓艾飛指出,外界以為「晶片短缺」才是產業發展的最大阻力,其實真正的挑戰在於更底層的基礎條件——土地與電力。
他觀察,晶片供應雖短暫吃緊,但並非無法取得;相反地,要在全球不同地區找到能支撐超大型資料中心的電力與土地規模,反而愈來愈困難。
他進一步解釋,AI模型演進帶動伺服器、冷卻設備與儲能系統全面升級,也推升對多種金屬的需求,尤其是銅、鋁、鋰和稀土等關鍵材料。以銅為例,電動車、再生能源與資料中心皆高度倚賴其導電特性,需求增幅尤為顯著。過去數年,全球礦業投入資本不足,新礦開採速度遠落後需求成長,加上氣候事件與工安事故造成多個主要礦區停產,使金屬供應更加吃緊。
「真正的風險不是晶片缺乏,而是全球能否提供足夠的金屬與能源,支撐這場數位與能源革命。」韓艾飛說。他提醒,AI與能源轉型不僅帶動科技公司增資,也正在重塑全球原物料市場的供需平衡。各國政府近年大動作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強化稀土與金屬鏈,就是因為意識到這項風險正在逼近。
金礦股站上強勢周期:高金價、低成本
在黃金價格長線走強的背景下,金礦公司正迎來難得的多重利多。韓艾飛指出,與歷史上多數金價上漲周期不同,這波金礦企業的財務紀律更為良好,不但沒有盲目擴產,反而專注控管支出、改善負債與強化自由現金流,使企業體質明顯提升。
首先,高金價直接推升金礦公司的獲利能力,而另一項關鍵則來自成本端。近年能源價格溫和,使採礦的營運費用相對下降,擴大了利差空間。其次,金礦股估值相較歷史均值仍偏低,即使金價已突破新高,相關企業的本益比並未同步拉升,顯示市場尚未全面反映其獲利動能。
此外,金礦企業的資本支出較過去保守,未再重演前一輪景氣過熱時期的大量非理性投資,而是在股東回饋與財務穩健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這些因素讓金礦類股的上行空間更具可持續性。
韓艾飛強調,即將展開的2025年第三季財報季,將成為市場重新評價金礦股的重要時點。他認為,若財報能反映成本下降與金價升高帶來的獲利擴大,金礦股有望迎來下一波成長動能。
全球金屬供應鏈成戰略資產:該增加中國礦業配置?
隨著全球各國強化能源轉型與 AI基礎建設,關鍵金屬地位快速升格為「戰略資產」。面對供應鏈重組浪潮,外界自然關注國際資金是否會增加對中國礦業的配置。對此,韓艾飛的回應明確而直接:「我們投資的是公司,不是國家。」
他進一步說明,貝萊德在評估金屬與礦業企業時,關注的並非其所屬國家,而是多項與企業永續經營能力高度相關的指標,包括生產成本、地質品質、環境與安全紀錄、治理架構、管理團隊執行力,甚至企業在當地社會與政府間的評價。
「如果一家公司擁有優秀的成本結構、穩定的產能與透明的治理,不論它在世界哪一個角落,我們都會考慮投資。」他說。然而,以目前市場狀況來看,尚未看到中國礦業企業同時達成所有必要條件,因此中國在金礦與金屬基金中的比重仍然有限。
他也提醒,全球金屬供應鏈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一部分,美國與歐洲頻頻祭出政策鼓勵關鍵金屬開採,日本亦積極尋求替代來源,顯示未來十年這場「礦業競賽」只會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