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台灣之光、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特別回到台灣,現身信義區的W Hotel。現場包括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知名創投教父、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及作家兼夢想學校執行長王文華等人,齊聚一堂,為如何培育台灣創新企業提出建言。
陳士駿指出:「台灣有很多博士,很多優秀的工程師及人才,可是新創公司卻很少,不像矽谷有人中學就開始創業。」蔡清彥更憂心地表示,台灣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過去以製程創新的競爭優勢不僅逐漸減弱,在未來十年裡,國家必須走向「創新型經濟體制」,才能創造更多機會。
近幾年來,台灣年輕人創意無限,屢獲國際發明大獎。但對於創業,卻沒有矽谷或大陸年輕人的爆發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段時間來,蔡清彥很急切,馬不停蹄地穿梭於日本、美國與大陸,積極推動三地合作,再創台灣人的創業精神。
陸青年瘋創業 台青年愛穩定
近幾年來,台灣創業風氣的確不如人。在矽谷,臉書(Facebook)的祖克柏格(28歲)、 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和佩吉(38歲),都是青年創業典範。在大陸,百度的李彥宏(43歲)、阿里巴巴的馬雲(47歲)、土豆網的王微(38歲),都是身價百億的青年創業家,開創中國網際網路新世代。
那,台灣呢?
回顧30年前,台灣的創業風氣非常興盛,目前檯面上的人物,從台積電張忠謀、聯電曹興誠、鴻海郭台銘、宏碁施振榮等,都是上一波創業潮的優質企業家。見證過台灣上一波科技創業風潮,蔡清彥表示,台灣當年在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跟矽谷接軌,但可惜後期包括網路、搜尋、社群網站與生技等都沒有銜接上。反觀大陸,前面兩大產業來不及跟上,但後面這些卻追趕地很厲害,比如阿里巴巴、土豆網等。
去年9月,工研院與幾位高階主管赴大陸訪問,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陸領導人只對兩件事感興趣,第一是「自主創新」,第二是「學習(台灣)工研院的模式。」回想1980年代,當年工研院以技術導向帶領創業,贏得「科技島」的美名。但曾幾何時,台灣年輕人不再熱中創業。「其中一項原因,可能是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太強,如台積電、聯電、聯發科,學生畢業後進入這些公司,都有滿高的薪水及股票,且工作穩定,也不用冒險,」蔡清彥分析。
反觀大陸,卻是不同的思惟。工研院參與投資的TMI-Labs(台灣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曾到李開復北京公司工作兩年。他比較,在大陸,學生一畢業會先進外商,但兩年後就想創業;台灣畢業生比較喜歡待在大公司,創業的想法還需要被鼓勵。
大陸有馬雲 台灣缺新典範
「過去十年,大陸有太多成功案例,年輕人的心態是,今天只要放手一搏,也許就是下一個馬雲;但在台灣,缺乏一個創業新典範,」王仁中指出:「例如郭台銘之後,台灣的馬雲在哪裡?找不到。」兩年前Google前中華區總裁李開復所創辦的「創新工場」,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希望創造像矽谷一樣的環境,聚集全中國最優秀的創業青年,提供他們資金與諮詢。第一年就收到50萬封履歷,兩年內共創了46家公司,其中有16家被創投相中與投資,創造價值近4億美元。
王仁中分享,創新工場,果如其名是個「工廠」,近千人擠在兩層樓裡創業,有些甚至帶上睡袋,根本住在裡面,非常刻苦,聽起來和矽谷的車庫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在裡面算是年紀大的,因為我曾經有將公司推向那斯達克的經驗,裡面的創業家常常來找我聊,也邀請我參加許多活動,」30多歲的王仁中說。
工研院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總經理林和源也分析,「創新工場裡的每家公司就像一項產品,因為點子太新了,其實也很容易失敗。但是一家公司拆伙了,裡面的人才馬上又被別的公司吸收,大家整天聚在一起,太熟了。」 創業需要環境與人脈,在矽谷更盛行,就好比一群群創業幫,一群優秀的創業家與工程師們不斷將他們的經驗與創意連結,開創社群Web 2.0時代,例如YouTube、Facebook、Linkedin、Zinga。陳士駿與Paypal同事赫利(Chad Hurly),就是在一次烤肉時聊到為什麼沒有一個平台可以將影片傳上網路,因而誕生YouTube。
推創業潮 工研院為台企募資
現在,為不讓台灣的創業風氣產生斷層,工研院正推動新一波創業潮。對內,評估研究技術是否能商業化,培育成獨立公司,並鼓勵員工創業;對外,則和國際合作,募集基金,嘉惠台灣創業家。
首先,盤點工研院的技術有哪些商業化的可能。工研院企研處處長彭裕民表示,創業家是從需求去開發技術;而工研院是從技術,去尋求市場、評估其商業模式。例如工研院的海水淡化、防火材料與環保電池等研發技術,都有尋找商業化的可能。 為此,工研院特別從矽谷請來六位創投專家成立「商業化諮詢委員會」,幫忙評估所研發的技術是否能夠商業化,協助創業選題及行銷策略建議。
第二,強化育成中心,讓想要創業的人每天相處在一起,創造創業的氛圍。其實工研院很早就推出育成中心,也鼓勵工研院同事創業。「我們設駐院創業家機制,連執行長與行銷長也一起聘來工研院,和這裡的技術團隊一起工作,」蔡清彥說。
彭裕民舉例,就像在拉斯維加斯玩吃角子老虎,雖然還沒有贏,但聽到旁邊一直掉錢的聲音,就會產生希望,所以環境很重要。目前工研院的自有基金約5~6億,以前用來研發技術,現在可用來投資新創產業。未來工研院還將每年投入至少70%的經費在軟體、系統與服務科技的研發方向,幫助克服技術與創業的困難。
此外,工研院也積極與美國、日本合作,共同成立基金來投資台灣的新創企業。林和源指出,目前已經有兩個主要基金。 一是「台日基金」,和三菱日聯國際證券合作,已募集1500萬美元,此基金的第一個投案是做通訊小型基地台的源躍科技,特別從矽谷延攬人才回台灣。
第二是「國富綠景基金」,主要投資節能減碳相關產業,和日本三井住友投資與瑞穗銀行,及兩家美國創投公司合作,加上國發基金,已募集8000萬美元,投資了三家公司。
重振創業風氣 創投是關鍵
當然要重振台灣創業風氣,大環境仍須努力。林和源指出,過去四、五年台灣撤銷的創投公司,遠遠高於新成立的。 台灣創投基金,過去一年只成立一到兩家,解散的卻近20家。
另外,過去台灣創投做的大多是已快到上市前的公司。但現在工研院要做的是投資最早期的創業底子。 「其實台灣不缺創意點子,案子很多,技術也很多,但沒有早期資金。打麻將是三缺一,而我們是一缺三,光有技術與想法,但缺行銷、資金與人才,這在矽谷是創投扮演的角色,」林和源說。
此外,台灣創投的「公司法」制度無法與國際接軌,原本免稅的優惠也廢除。「創投非常重要,像蘋果也做了好幾年才成功,中間創投一直投錢。矽谷的高科技公司Google、YouTube、Facebook,都是創投支持起來的,不然無法撐那麼久,」蔡清彥表示:「如果沒有創投,有創意但沒錢的人怎麼辦,可能搞兩三下就沒了。」 台灣正處在非常關鍵的時刻,過去的競爭優勢早已逐漸轉弱,台灣的產業也必須轉型,塑造創新與創業的環境,才是台灣未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