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財務吃緊、醫護人力過勞,病患浪費醫療資源,其實難辭其洽。浪費的第一大原因是,台灣人超級愛看病。 自從1996年健保實施以來,台灣每人平均門診次數一年增加兩次,達到15.77次,堪稱世界第一,更是歐、美人的三倍以上。只要看看台大醫院急診部與門診的忙碌就可知一般。
凌晨2點,台大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林醫師突然接到電話,請他趕緊前往急診部會診,因為有位20多歲男性吵著要跟精神科醫師聊聊。
病患半夜掛急診 因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林醫師快速著裝,匆忙從宿舍趕到現場,但一聽到病患提出的問題,就當場傻眼。病患問:「醫師,我找不到工作,請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按理說,這位病患沒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並不需要掛急診,平日門診即可。但林醫師還是耐著性子傾聽病患困擾,持續一個多小時才結束。類似例子,幾乎每天深夜都有。
有次,一位母親帶著高三女兒前來急診。「她這次模擬考退步十名,」母親請精神科醫師看看女兒頭腦有沒有問題?林醫師無奈地說,就算他有滿腔熱情,理當教人情緒管理,但這種事遇久了,也難以心平氣和。
急診室一隅,另一個醫療浪費的情況也正上演。一位40多歲的上班族,半夜跑來急診看感冒。醫師問她沒有發燒,為何這時來?她才說,因為平常工作忙碌,晚上又要照顧小孩,只有這時有空。小病動不動就往急診室跑,其實是醫療資源的浪費。台大醫院急診部每日看診人次少則270人次,多則300多人次,但其中約20至30%,根本不需急診,只需到一般門診。
勸病人多休息即能改善 反被指責沒有醫德
台灣人不僅愛上急診,一般門診情況也好不到哪去。「逛醫師(Doctor Shopping)」情形頻傳。最近,一位女性專業經理人,年約40多歲,因胸口不時刺痛、呼吸不順,有時覺得吸不上氣,有時又不自主吸口大氣,已連續看了新光、振興、國泰醫院等三個門診。她還是不放心,再到台大醫院就診。
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診斷告知,她應是二尖瓣脫垂,而非二尖瓣閉鎖不全,只要多休息,少喝咖啡、多喝水,就能改善心悸問題,不用再往醫院跑。「醫師,我是人不舒服才來醫院。你說我不用再一直往醫院跑,傷了我的心,你有沒有醫德?」這位主治醫師隔天打開電腦,隨即收到女主管寄來指責的電子郵件。 其餘醫療浪費還包括,一點小病就往台大醫院跑、高診次患者也常往醫院跑、以及老年人口容易引發多重慢性病,常須多次掛號或多次就診等。愛看病已讓台大醫院門診比例,明顯高於住院比例。
在美國,醫學中心主要治療重症、難症病人,門診、住院診比例約為4:6,但在台大醫院卻幾乎是顛倒過來,約為5.5:4.5。但是,當台灣病人自我意識提高,加上健保提供包山包海的保障,台灣醫療浪費已難避免。
上醫院要「吃到飽」 拿藥、檢查愈多愈好
除了看病多,還有「拿藥多、檢查多」,監察委員黃煌雄近兩年進行健保總體檢發現,伴隨健保實施,確實產生三多的醫療浪費。「拿藥多」問題,就是看病多而發生的。但據統計,「1∕4的藥沒服用,浪費300億元新台幣,」黃煌雄分析,台灣人就醫後沒有拿到藥,便會覺得沒有效果,甚至發生病人指導醫師開藥的現象。
最近,一位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的病人,開完刀後,必須定期回診,沒感冒的他竟向醫師要求多開感冒藥,因為他即將出國,準備帶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醫師費了好大一番唇舌才拒絕。檢查,也浮濫。衛生署統計,電腦斷層攝影掃描,從1997年57萬人次,增至2009年139萬人次,增幅144%;核磁共振斷層掃描,也由1997年10萬多人次,增至2009年48多萬人次,增幅更達3.74倍。
分析醫療浪費原因,主要還是來自民眾付出成本低、有「不用白不用」的心態。「台灣健保就像吃到飽一樣,不吃白不吃,」多位台大醫院主治醫師不約而同地說,民眾只要付了保費、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就可以進行西醫、牙醫等各種診察,幾乎不用再多出一毛錢。
急診自付僅美國的1/14 「便宜又好用」?
甚至,急診自付費也不貴。美國看次急診,掛號費300美元(約1萬台幣),但台灣醫學中心掛號費,加上部分負擔,只需700多元新台幣。但急診投入人力、物力遠較一般門診高。台大醫院林醫師比較,平日他一個早上三個小時,看30個病人,平均每個花費六分鐘進行心理諮商;但急診病人只需多花300多元,就能享有至少一個小時諮商時間,不成比例。
醫療資源可近性高,也助長了浪費。近年來,由於醫療院所普及,加上許多醫療機構看診時間又從早到晚,使得民眾就醫便利,隨時能就診。 無效醫療,也是另一種嚴重浪費。深夜,加護病房內,許多末期病人在死亡當天,仍在驗血、照X光、抽痰、使用呼吸器,甚至運用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或被施予心肺復甦術等。
「家屬為盡孝道,往往要求醫師救到底,」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療副主任方震中觀察,即使病患說出或簽署放棄急救意願書,但家屬卻因有健保給付,在沒有經濟負擔下,加上不知急救過程造成病人極大痛苦,通常多會要求醫師繼續急救。
呼吸照護、洗腎 一年用掉健保594.51億元
長期依賴呼吸器的重大傷病患人數也因此增加。黃煌雄觀察,許多家屬不忍親人離世,紛紛要求醫院為病患戴上呼吸器,延長壽命,使得人數已從1996年3287人,增至2009年1萬890人。但這卻是全國人民沈重負擔。呼吸照護人數只占全國健保人數0.05%,但費用一年260億新台幣,占健保支出4.7%。甚至,1萬890人之中,又有3348人同時洗腎。「有這個必要嗎?」黃煌雄質疑。
洗腎,當然也是台灣另類浪費議題。2010年3月,黃煌雄進行健保總體檢,第一站來到台東,和兩個醫師交談後,驚覺洗腎問題非同小可。他點出,全台洗腎人口已從1996年2萬2709人,增至2009年6萬5236人,占健保人口0.28%,但支出金額334.51億元,卻占健保6.52%。「台灣應該鼓勵腎臟移植手術,取代洗腎,」黃煌雄分析,洗腎病人的生存餘命平均約為10年,期間又容易有其他併發症,但換腎病人的預期生命則為20年,應該全力推動器官捐贈。
近年來,為了杜絕病患醫療浪費,相關單位已有作為。藥師公會全聯會從2010年起,請藥師出面,協助高診次患者的藥事居家照護,使得病患門診就醫總次數、門診費用平均都下降二成多。但不能卸責的是,為了健保長長久久,杜絕醫療浪費,還是需要民眾自覺,否則,最後的輸家仍然是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