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性平均45歲到52歲進入更年期,更年期前期的症狀甚至會提早至35歲就出現。因雌激素慢慢減少產生的不適症狀出現在非認知中的更年期年齡,往往會被忽視,並且不被認為是「更年期」相關治療,導致錯失保健先機。生而為女性,最終都會迎來更年期。我們每個人遇到的狀況可能會不同,但人人都不應該感到徬徨無助。(本文節錄自《更年期完全聖經》一書,作者:瑪莉‧克萊爾‧哈弗,高寶出版,以下為摘文。)
更年期的到來會引發許多不同的情緒。有些女性感到欣喜若狂,因為以後不會再受月經所擾:不再需要使用衛生棉或衛生棉條,也不必擔心經前症候群、經痛或懷孕風險!
但也有些女性的感覺截然相反:她們惋惜逝去的生育年華,也對更年期這個明顯的老化徵兆感到沮喪,渴望回到年輕生活。
而也有人的心態模稜兩可。你知道我在說誰,就是那個喜歡說「事情就是這樣」的朋友,往往會讓你想翻白眼,或把你氣得咬牙切齒。
雖然不太想承認,但那位朋友是對的,事情就是這樣沒錯。我們的身體機能有限,生育年齡也有限,所以想與之對抗實在徒勞。
然而,瞭解身體在圍停經期與更年期期間有何變化,並採取行動及養成習慣來保護自己甚至延長壽命,絕對是有其益處。
(延伸閱讀│更年期女性近6成腰圍超標?醫提醒:背後關鍵是「它」流失)
與更年期最相關的賀爾蒙為何?
在更年期的期間,身體會自然減少3種主要賀爾蒙的產生:雌激素、黃體酮與雄性激素。讓我們深入瞭解這3種賀爾蒙的重要性。
• 雌激素
我們描述雌激素的方式,會讓人誤以為這個賀爾蒙只有一個種類。但身體實際上會分泌三種雌激素:雌二醇、雌素酮,以及雌三醇。每種雌激素對於整個身體的特定功能,都有獨特的影響。
在生命中的生殖或圍停經期階段,雌二醇是卵巢分泌的主要雌激素。在更年期結束後會幾乎完全停止分泌。雌二醇是雌激素中最具生物活性且最強的賀爾蒙,即對身體會有最大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若提及雌激素,通常都是在指雌二醇。
雌素酮是在懷孕時由發展中的胎盤分泌的賀爾蒙,在未懷孕的女性身上幾乎完全檢測不到。但縱使僅有少量雌素酮,仍會影響骨骼健康與脂肪狀況。
一般認為雌三醇是強度最弱的雌激素,主要是由卵巢分泌微小的量。卵巢在更年期的期間,雌三醇的分泌量開始減少時,身體就必須採取相應行為:腎上腺會分泌更多物質,而脂肪組織會將這些物質轉為雌三醇。
多虧了這麼奧妙的替代分泌方式,雌三醇就成為了更年期後由身體自然分泌的主要雌激素。停經後,雌三醇可能會稍微減少骨質疏鬆的狀況,也能協助維護組織的健康,但卻無法完全替代雌二醇的功能。
• 黃體酮
黃體酮是由卵巢在排卵後,以及懷孕期間由胎盤所分泌的賀爾蒙。在有生育能力的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子宮做準備,可以為孕婦提供支持與支援。
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維持情緒穩定與睡眠狀態。若在更年期後流失黃體酮,可能會造成憂鬱症、焦慮與失眠的狀況發生。
在賀爾蒙療法的用語之中,你比較常聽到的可能會是「孕激素」,其包含生物等同性黃體酮以及黃體素。黃體素是合成版本,用於模仿自然出現的黃體酮;性質很像,但還是與身體自然分泌的激素有所差別。
• 雄激素
雄激素主要是由卵巢與腎上腺所分泌(也有一小部分是由脂肪與其他組織所分泌)。雄激素中最重要的是睪固酮、雄二酮,以及脫氫異雄固酮(DHEA)。
雖然雄激素主要與男性成長和性徵息息相關,但在所有人的經歷、情緒、性慾與肌肉張力和質量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更年期過程中,卵巢在衰退階段,我們就會體驗到雄激素下降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導致憂鬱情緒、性慾下降,以及容易疲勞的狀況發生。
雖然雄激素在更年期時會逐漸減少,但不會完全歸零,甚至在停經後時期仍可以繼續分泌;也就是說,除非得進行雙側卵巢切除術(即移除兩側卵巢),否則你的身體仍會分泌雄激素。
而這種手術會造成睪固酮急遽下降,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症狀,即便腎上腺仍會分泌DHEA 與雄二酮也是如此。如果你可能需要摘除卵巢,睪固酮則會流失,因此我總是會建議讀者要謹慎考慮是否採用賀爾蒙療法。
教你更年期變化3階段的照護
●圍更年期
這個階段就會出現各種更年期相關不適症狀,並且有可能長達10年。越早意識到賀爾蒙變化,越能提前延緩與照護。
●更年期
連續 12 個月沒有月經來潮之後的那一個日期。更年期越晚,代表可以活得越長,骨質密度更佳,骨折風險與心臟病風險更低。
●停經後時期
這是一個迎向嶄新生活的轉捩點,更年期症狀仍會持續5到10年,正確的照護能讓第二次賀爾蒙更新更舒適、自我狀態更好。
(延伸閱讀│腫瘤、更年期、荷爾蒙:女性必懂的10大「婦科問題」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