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世界為高漲的油價苦惱時,位於婆羅洲北岸、南中國海南岸的汶萊卻沒有這個憂愁,這裡不僅是藝人吳尊的家鄉,更盛產石油和天然氣,成為天生的經濟力資優生。
在這個面積不到6000平方公里,只有台灣1∕6大的小國,因為擁有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成為典型的出口國,光是石化資源,就占出口值的95%、GDP的62%。
韓國、印度、澳洲都向汶萊購買石油,日本更是汶萊大客戶,不但買下全部天然氣,也買下一半石油,供應東京40%用量,而大阪25%天然氣也來自汶萊。
被稱亞洲杜拜 高福利贏得喝采
石化資源讓人口只有40萬左右的汶萊榮登全球第五名富有的國家,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2011年人均所得3萬1000美元。與新加波並列為東協兩大富裕國,贏得「東南亞杜拜」稱號。
根據2009年人類發展指數,汶萊識字率達94.9%,在世界名列前茅,總體經濟表現在全球最穩定。在東協組織裡,生活品質排名第二,也是世界通膨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加上民眾看病免費,醫療制度備受世界衛生組織推崇,放眼全球數一數二。
在這個靠石油致富的國家,富有的景象讓今年春天到任的台灣駐汶萊代表處代表黃清雄十分驚奇。「這裡汽油一公升只要13元,比礦泉水還便宜!」他表示,由於買車可以分七年攤還,一個家庭往往有好幾部車,不足為奇。
目前42萬人口當中,有12萬人是來自菲律賓、印尼等國的外勞,從事幫傭、司機、清掃等工作,不少當地家庭有能力聘用外勞幫傭。
積極打造世界級石化中心
台灣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人員表示,2001年5月,汶萊實施石化工業發展計畫,積極整合上下游,發展以甲烷為基礎的石化工業,汶萊國營石油公司和三菱瓦斯化學、伊藤忠商事會社,共同出資4.5億美元,成立汶萊甲醇公司(Brunei Methanol Company,簡稱BMC)。
2010年,這家甲醇公司開始生產,也改變了台灣和汶萊雙邊貿易,台灣從2011年增加進口汶萊甲醇,從原本的貿易順差變逆差。大陸也看好汶萊的石化事業,浙江恆逸集團就在去年和汶萊簽約,投資25億美元,興建煉油廠。
「汶萊想成為世界級石化中心!」黃清雄說,汶萊在2009年和馬來西亞協議,共同探勘婆羅洲島的石油和天然氣,目前在淺海區開採,每天生產3萬桶原油,對照目前每天20萬桶原油的產量,可謂不無小補。
他進一步表示,汶、馬還在兩國邊境的深海區,簽署CA1、CA2產油區共享協定,雙方可共同開採、分享利益長達40年,去年秋天已委託法國業者進行深海油井探勘,一旦開採,產量將會倍增。
另謀出路 Halal認證創商機 儘管深海油井為石化業帶來好消息,但石化資源終會枯竭殆盡的陰影卻一直籠罩著汶萊。
汶萊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多元化經濟,希望在石化資源外,能拓展服務業、工業等多項產業。其中,成衣工業已成為汶萊僅次於石化資源的第二大出口產業,且外銷至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地。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人員表示,汶萊還在境內四個行政區設置數座輕、重工業區,提供稅務減免等優惠措施,鼓勵民間投資。
不過,汶萊雖富有,但許多地方的發展卻有待加強。例如科技應用較差,服務和生活便利性均比不上台灣。「汶萊的銀行不能跨行提款,」黃清雄表示,因為金融系統沒有電腦連線,而台灣常見的GPS、RFID在汶萊都尚未普及。
汶萊的另一個特色是回教。信奉回教的汶萊,看準清真商品的商機,正發展清真哈拉(Halal)認證,這是指食材、餐具、環境通過回教團體實地勘查、認可,符合可蘭經規定,只要獲得哈拉認證,就等於取得進入回教市場的門票。
黃清雄分析,回教世界有10幾億人口,約占全球1∕3,且每年以2.5%的速度成長,從化妝品、藥品到食品、餐廳,商機高達560億美元,其中,光是食品,就有150億美元,每年成長速度約2%。信奉回教的汶萊自行生產、認證,能搏得信徒認同感。
事實上,汶萊已成立清真商品控股公司,2008年開始推出清真商品的品牌,打進東南亞回教市場,今年3月,更有31種商品在新加坡上市。加拿大一名台商也在2010年投資2000多萬美元,成立清真製藥廠。
黃清雄分析,汶萊在1984年加入東協,積極參與東協各項活動,和澳、紐、日、韓、大陸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確大大提升了汶萊的國際地位和聲望。
為了更上一層樓,汶萊也提出「2035年汶萊國家願景」,期盼2035年前,躋身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前十名。已擇定教育、經濟、社會安全等八大領域,共45億美元投入826項計畫。
顯然汶萊希望在石油與天然氣外另謀出路,國家也能有新的發展前景。
免稅政策 台商投資利多
富裕小國汶萊,適合台商投資嗎?為了吸引外資,汶萊已提供705公頃工業土地、12個工業區,以低廉價格出租,且租期長達30年,加上沒有個人所得稅、銷售稅或製造稅,進口原料也免稅,政治局勢穩定,值得台商考慮。「我們靠著汶萊的免稅政策,可以安心在這裡投資,」汶萊台商會會長連國勳表示,他父親在1964年來此生產塑膠袋等製品,後來轉型為進口貿易,成立萬勝貿易。
的確,目前汶萊的台商不多,台商會成立近兩年,只有32家會員,過去多年來不少台商來來去去,嘗試投資,但因內需市場小,過程中也有不少台商撤資走人。
為了幫後進者鋪路,目前台商會已提供代書、律師諮商、營業註冊等服務。連國勳認為,石化業、高科技業,甚至食品業都能在汶萊找到機會,只要和當地馬來人合作,就不必繳交20%的公司稅。
駐馬來西亞經濟組人員更進一步指出,華人人口在汶萊占11%,在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基於語言、文化相同的優勢,台商和當地華人容易建立經商網絡,此外,汶萊農漁業仰賴進口,所以沒有配額限制,貿易障礙也不明顯存在。
缺工缺供應鏈 投資環境待改善
不過,到汶萊投資也有風險,值得台商注意。經濟組舉例表示,當地缺乏技術純熟的工人,必須雇用外勞;缺乏衛星工廠與上下游供應鏈支應,不像台灣彼此協助;外國人受到股權限制,不准擁有土地;且政府各部門溝通聯繫也顯得不足。
「我爸爸申請永久居留權,花了40年!」連國勳說,他們家人直到兩年前才拿到公民證。許多台商問他,能否購買土地、能否拿到居留權,一聽到他的回答,就有人打退堂鼓。另外汶萊恪守回教徒清規,沒有夜生活,公共場所禁菸禁酒,台商未必能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