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水,原來是一個寧靜的客家村落。今年2月2日國際濕地日,卻登上全國新聞版面。
原來,當地的上游因為莫拉克風災永久屋的興建影響排水,使位於下游的五溝水地區,連帶必須施做排水工程。然而,當地原本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湧泉濕地,卻極可能因為工程而被夷平,自此消失。
五溝水,是清朝康熙年間由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移民所開墾,約有1000多戶,多座超過百年以上的客家伙房建築,保留著濃濃的質樸農村風情。2008年成為全台第一處依據《文資法》,指定為歷史聚落的保存區 。
溪流環繞的歷史聚落保存區
五溝水東鄰大武山,山勢陡峭,聳立萬巒鄉側,地勢由東往西傾斜,順勢而下的河流讓當地大小溪流橫亙圍繞。
地如其名,進入這個社區,處處可感受到被水環繞。在公共的廣場就有清澈的溪流經過;黃昏時,有人在橋邊望著水發呆,盤算著不知什麼心事;天熱時,則有小孩索性跳到水裡討清涼,像免費的遊樂園。
「小時候,早上我陪媽媽在河邊洗衣服。吃完午飯,再去玩水,幾乎一整天都在河裡渡過,」守候五溝工作站長劉晉坤回憶。
「水,是我們當地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做為歷史聚落保存區,如果只保存硬體建築,沒有納入溪流,那五溝水就只是一個模型而已!」劉晉坤心急如焚。
選址錯或本末倒置?
故事要從2008年莫拉克風災說起。當時,屏東縣泰武鄉的泰武村原住民部落重創。行政院莫拉克風災重建委員會為了安置災民,選定萬巒鄉原屬台糖的新赤農場,作為十公頃的永久屋基地。
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科長蔡志昌在公聽會上坦言,為了保護新的永久屋必須將基地墊高,然而,卻使得原本洪水滯洪的功能喪失,加劇下游萬金地區淹水的可能。
為了改善萬金淹水問題,連帶的,也要拓寬整建萬金下方的五溝水排水支線。 依照初步工程計畫圖,五溝水原本的自然溪岸,將被俗稱「土石籠」的人工箱型網籠和水泥混凝土護岸取代,天然的美麗景觀將不再。
曾任環保署副署長與濕地學會理事長的立委邱文彥說:「破壞了本來可以滯洪的濕地,再花錢做排水工程,是本末倒置!」
土地沈默不語 只能被迫改變
立委張曉風以佛經裡的故事比喻五溝水工程:「就像一個喪子的父親,用扁擔挑著兒子的屍體打算上山掩埋,卻發現只有一具屍體無法讓扁擔平衡,因此殺了另一個兒子,讓扁擔保持平衡。」
是否因永久屋選址不當,導致工程挖東牆、補西牆?由於《國土計畫法》始終未通過,欠缺對國土性質與適用性的通盤調查與規劃。所以,土地使用的爭議,往往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羅生門。 然而,沉默不語的土地,在還未釐清真相之前,往往就已被迫改變。
學者眼中的生物寶庫,官員說只是「水溝」
「這裡是生物避難的諾亞方舟!」在此研究生態多年的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邱郁文,興奮地形容五溝水湧泉濕地的重要性。在此更發現疑似瀕危的保育類條紋二鬚鮑(Puntius semifasciolatus)的特有種,目前正送交鑑定。
記者剛踏進五溝水野溪,就看到寶藍色與亮橘相間的翠鳥,優雅滑翔。甚至通常只在深山築巢上的鳳頭蒼鷹,也在此築巢。
翠鳥善抓魚,素有「國王漁夫」之稱,而蒼鷹更是銳利的獵者,鳥與鷹皆愛在此出沒,足見「食源」豐富,反應此處的生物多樣性。「這裡,就像鳥與鷹的便利商店,要什麼有什麼!」劉晉坤笑著說。
生態豐富 未來發展潛力無限
邱郁文帶著五歲半的兒子,拿著小網子,一邊揮舞著抓蝶,一面喊著:「如果是壞的昆蟲,讓我來消滅!」在這裡,生物多到讓小孩可以分成好的、壞的,成為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世界。
「在全台灣的湧泉環境中,五溝水水生植物數量第二名,魚類是第一名,螺蝦蟹貝也是在第二名,也就是說,不是第一名就第二名!」邱郁文說,這裡豐富的生物資源,已經讓他們的研究所寫了好幾本論文。
「全台灣有多少這樣的環境?有多少孩子沒有自然的溪流浸過腳掌的感覺?」 立委田秋堇到現場會勘後,認為此地可以設生態解說員,未來發展無窮。
然而,縣政府原來設定的排水工程,使得珍貴的濕地與次森林帶都可能被怪手挖掉,熱鬧、生機盎然的天然環境,將從此被埋葬。在立委會勘之後,五溝水已經預計提報為國家重要濕地審核。
地方政府:不是濕地,只是沒有護岸的水溝 不過,屏東縣水利處處長謝勝信,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他們說五溝水是濕地,其實不是啦,是水溝,是沒有做護岸的水溝。」
同一個地方,何以詮釋差異如此天差地遠?
翻開水利工程學的教科書,有著密密麻麻的水文演算與水力演算公式,在工程人員的眼裡,河水是一系列的數字。然而,生態論者眼中河流則是環環相扣的共同生命體。
國內水利人才的孕育中心、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孫建平感歎,過去所接受的水利工程教育,最重要原則就是「安全」與「經濟」,生態根本不在考量範圍。
「工程人員只有來測量水要怎麼走,調查地主是誰,可是沒有問我們當地人,這裡的環境特性,」劉晉坤說。
當記者詢問掌管中央水利工程的經濟部水利署,是否有工程區段的生態調查資料時,得到的回應也是:「我們只有水文資料,沒有生態資料,你可能要去問問別的單位喔!」
水利工程應加入生態觀點
只是,既然水利工程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是否在決策機制時,應該把生態的觀點加入?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的理事長Ben A. LePage認為,過去的決策模式是工程先設計好,最後才由生態學家、不同領域專家和地主參與討論。未來,則應該在工程設計的前端,就將這些共同關係人納入。 所幸,目前五溝水在地方團體與立委的強烈爭取下,本來將被處死的濕地又有一線生機。
原本趕著施工的屏東縣水利處同意急踩煞車,以不破壞生態為原則,保留自然堤岸,並擴大徵收溼地保護範圍,維持原本河道的蜿蜒性,避開原本會被犧牲的次森林帶。
然而,五溝水只是單一急救個案,在欠缺濕地法的法源保護下,若沒有地方團體上書立法院,沒有立委幫忙發聲,全台灣會有多少濕地只被當成不起眼的水溝而被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