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看王永慶去留之間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90-02-15

瀏覽數 14,600+

看王永慶去留之間
 

本文出自 1990 / 3月號雜誌 第045期遠見雜誌

台灣最大的企業之一--台灣塑膠集團負責人王永慶,一月底在美國度假時向新聞界證實,他曾去福建和廣東考察投資環境,並與大陸當局研商,選一沿海地區規畫為「特區」,讓台塑投資建廠。據說,大陸對此甚有興趣,雙方正進一步接觸,磋商條件。

王永慶的苦衷

王永慶想去大陸投資,有他的苦衷。他說,並不是他特別歡喜大陸,而是台灣的環境讓企業生存不下去了。以「台塑」的六輕為例,僅是買「技術」(knowhow)就花了美金一億五千萬元,機器也訂了,目前堆在倉庫裡生銹,三年於茲,卻無法建廠。

與台塑有關的石化中下游業者,原來約有一萬家,現在很多都已歇業,或遷往國外。王永慶認為,與其讓一些業者自行散失,還不如作有計畫的遷移。

王永慶的處境自然值得同情,但是台塑的這一動向關係太重要了,它對台灣未來經濟、社會和政治都可能帶來很大的衝擊與影響,台塑固不可不慎,中華民國政府尤應有一些政策性的想法與作法。

首先,石化工業是台灣主流工業之一,占製造業產值的三分之一,上游的台塑一走,與它關係密切的中下游業者也一定跟隨而去。把整個或大部分生產活動移轉到外面,將使國內石化業萎縮。同時,上中下游一起外移,由於競爭力提高的關係,對國內未外移的業者反造成競爭,不利於出口。

再者,大陸的社會制度不同於台灣,政治不穩定,法令朝定夕改,工人有吃大鍋飯的習慣,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對這些都無從把握。

但現在只要台塑一去,等於這些風險都經台塑評鑑過,認定大陸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地方。台塑開路於前,其他企業必相隨於後,台泥就曾明言,只要台塑去大陸,它們一定跟進。企業相繼他去,台灣擔憂多年的「產業空洞化」問題可能就會真的出現。

紊而不亂

還有一個顧慮是失業,台灣近年企業外流的癥象已相當明顯。中華經濟研究院曾對這種趨勢進行研究。它在一份機密報告中指出,如果台灣每年持續以二0%的成長率對外投資,到一九九六年台灣失業人口將高達二十萬人。

石化是台灣重要產業,但並不是以技術為主的工業,中下游的加工業,甚至是勞力密集的工業,整體遷出,將對就業問題造成更大的壓力。

台灣經濟成長過程中很可貴的一點,是失業率低。當前台灣社會雖被批評有「失序」的現象,但所以能「紊」而不「亂」者,也在於就業不成問題,使人不致因饑寒鋌而走險。如果若干大企業遷走了,使很多人失業,則本已叫人憂心忡忡的台灣社會秩序,可能更形惡化。

台灣論土地面積、人口數量,與大陸都不成比例,其所以能巍然屹立,與中共分庭抗禮,並在國際上獲得適當認同和重視者,主要靠著台灣的經濟成就,由此而印證台灣制度的優越性,以及人民的勤奮努力。所以對中華民國來講,經濟關係政治很大,兩者無法截然畫分。

隔著一個台灣海峽,龐然大物的中國大陸,虎視眈眈的盯著台灣,雖然給台灣很大的威脅,但是以大陸目前的條件,還沒有力量「解放」台灣,所以和台灣發展有實質利益的經貿關係,有利於大陸的「統一大業」。據報導,一九八五年五月,中共中央統戰部曾就對台貿易問題,頒發一份內部文件,其中指出:「在日益萎縮的國際市場及美國、西歐等國家保護主義抬頭的情形下,只要引導得好,組織得好,必能使台灣更加依賴大陸市場。繼續展開此項工作,將可有效的操作台灣經濟的運作,加速祖國統一。」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經濟統一台灣

基於這項政策,所以中共對台商前往大陸投資,條件非常優厚,給予各種方便,希望能吸引台灣企業家前去設廠。

台資流入大陸,影響將不止一端。從好的方面講,可以促進彼此的認識,降低敵意,台灣工商人士若把自由企業的精神帶進大陸,而能改變大陸經濟政治體質,自將有助於未來的和平統一。

從壞的方面講,大陸曾一再申言,不管其他國家--包括東歐國家--怎麼改變,大陸仍將堅守其社會制度。吸引台資,可能只是一種策略。等到台商與大陸的經濟利益結合得相當緊密,台灣的經貿俯仰任由大陸,到那時台灣就要淪為「香港第二」,大陸將不是「經濟」學台灣,而可能是「經濟統一台灣」。

所以台塑去大陸投資,不可能完全做到「政經分離」,其間的利害糾葛,以及分寸的難以掌握,困難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這不僅是對「經營之神」王永慶的考驗,也是對政府釐定兩岸關係政策和進行步驟的考驗。

政府能做什麼?

既然台塑去大陸投資影響這麼大,至少在目前,若能不去最好。要使台塑不走,就要替它解決困難,讓它留下來。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判斷,政府並不能很容易地做到。

就拿環保來說。不容諱言,台灣的環境污染已很嚴重,為了後代子孫著想,自不能不設法挽救,所以環保人士將全力抗拒「六輕」,是可以預期的。再加上近年群眾運動如脫疆之馬,政府要想說服民眾,誠非易事。

但台塑說,他們對「六輕」的規畫,其安全數據絕對高出國際標準。如果不污染,或污染的程度不足以構成對環境的損害,則部分地方人士堅拒設廠,就未免過分。因為經濟發展不是僅使企業家發財,而是創造利潤,分享公眾,使大家都過好日子。

再說勞工運動。近年不僅工資漲了很多,勞資糾紛也所在多有。從企業家的觀點來看,當然是「投資環境」的「惡化」,但是過去的十年來,台灣處於戒嚴地區,工人無罷工權,在勞資談判上每居於不利的一方。現在經濟有了成就,社會趨向民主化,勞工的利益、立場和發言權,自應給予適當的注意。事實上,企業家和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互助才能產生互利。

總之,改善和提高台灣的投資環境,是政府應列為優先的工作。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如何協調勞資關係而使兩蒙其利,這要政府拿出辦法來,而且要認真執行。

「震撼」的效應

從長遠來說,兩岸人民的來往,經濟的接觸,恐怕無法避免。而追求利潤,擴充發展,又是企業家的常情,也是本色,所以台灣廠商去大陸投資,大概也無法長期阻止。這種關係如何適度建立,如何有步驟的進行,如何防範對台灣造成威脅與傷害,更要政府籌謀策畫,早為之計。

王永慶去大陸投資的「震撼」,如果處理不好,當然影響很大;如果處理得好,也未嘗不可帶來一些正面的意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