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掃瞄中國的大歷史

姜敬寬
user

姜敬寬

1990-01-15

瀏覽數 11,450+

掃瞄中國的大歷史
 

本文出自 1990 / 2月號雜誌 第044期遠見雜誌

現代資訊的發達,使大同世界的理想,已經指日可待。由於電視、電話和傳真設備的普遍,國家與國家的距離已經大大的縮減,在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方面,早已超出任何人為的界限。只有比較落後的國家或思想頑固的人,才會繼續像駝鳥似的盲目地自信,堅持故步自封的態度,我行我素。

融會世界文化

研究人文科學--包括中國歷史,也需要有廣闊的視界,也需要把一切人類的發展,都能串連起來,使之更能發揮啟蒙或見證的更大效用。

最近讀到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編著的「中國的大歷史」(China:A Macrohistory),頗感他的治史方法合乎這種文化發展的趨勢,在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歷史的同時,能夠比較對照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發展,使中國文化成為整個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僅使中外的歷史發展,得以突出新的意義,而且也使西方的讀者,更能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瞭解。

從介紹中國文化的觀點看,這確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可讀性很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關係,也都解釋得很清楚;而且立場客觀超然,和其他許多有政治避諱或成見的歷史著作,不可同日而語。

黃仁宇是軍人出身,抗戰期間畢業於成都中央軍校,戰後升任少校參謀,入美國陸軍參謀大學進修;返國後又任職國防部,於一九五0年以中國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的身分退伍。

退役之後他再度赴美,進入密西根大學專攻歷史,在該校獲得學士(一九五四年)、碩士(一九五七年)和博士(一九六四年)學位後,並曾在美國南伊利諾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任教多年,於一九七0年在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任研究員數年後退休。

大歷史與小歷史

現年七十一歲的黃仁宇先生,仍然孜孜不倦地從事歷史的研究和著述。他退休之後曾出版的著作有「萬曆十五年」(英譯本: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該書除中、英文版之外,也有日、法、德文版和簡體字版的發行;「放寬歷史的視界」(允晨叢刊十九)和最近由時報出版公司新推出的「赫德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的文豪集等。

早在一九八五年中文版的「萬曆十五年」的自序中,作者即曾指出「大(宏觀)歷史」與「小(微觀)歷史」的主要區別。他說:「大歷史」的意義就是「作者及讀者,不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其重點在將這些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互相印證。」相反地,它「不是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題發揮,而應竭力將當時社會輪廓,儘量勾畫、庶幾不致因材料參差,造成偏激的印象。」

精簡的掃瞄

這裡應該指出的就是作者所使用的「大歷史」一辭很不適當。歷史應該只有「長」、「短」之分,不太可能有「大」、「小」之別。當我第一次看到黃仁宇先生編著的這本「中國的大歷史」一書的中文譯名時,確曾感到很大的惶惑和好奇,必要一睹為快。

後來再看該書的英文原名,才發現作者原來的用意就是「宏觀」(Macro-)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而不是「微觀」(Micro-),或像用顯微鏡一樣的把每一件值得記述的歷史事實,都加以詳細地介紹和說明。這一點,可能是黃仁宇先生疏忽的地方,值得考慮更正。

因為在這本英文版的中國簡史中,他實實在在地發揮了他那「宏觀(大)歷史」的理論,並以電影製片掃瞄的手法,把數千年汗牛充棟的中國歷史,很合邏輯地精簡在包括「索引」僅有二七七頁的篇幅中,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它不僅有中國「石器時代」的上古歷史,而且也包含了現代大陸和台灣的分裂局面,甚至連香港的前途和「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也都有所涉及。

譬如從第一章開始,作者以西安市為焦點,首先介紹這個古都的地理位置,然後把讀者的視線轉移到市區近郊不到五哩的「半坡」,藉以說明中國文化的「新石器時代」(即六千年前)在該地發現的歷史遺跡。

以導遊方式述史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接著,再以導遊的方式,指向西安市東北二十哩外的「華清池」,如何在第八世紀中成為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遊樂中心,以及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所描述的楊貴妃被處死的故事。再向現代推演,作者便乘此機會簡略地複述了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的經過,並追述蔣介石、張學良,以及早期國共和中日戰爭的有關歷史。

在第二章裡,作者則以孟子為中心,引發出他以前殷商和周朝的建國和文物制度、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孔子和老莊的學說,然後再解釋、比較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

這樣,作者便把數百年的歷史演變,用簡短的文字以講故事的方法加以發揮,和學術性較高或學院式的編年歷史比較,實在更能引人入勝,更加生動有趣。

第三章是以黃河和黃土高原的風土和地理形勢,說明中國自部落時代進入統一的必然性,同時由於集權和權威的需要,加上諸子學說的影響,於是便為秦始皇大一統的帝國思想,提供了最直接的歷史背景(第四章),而秦始皇的專制(第五章)和設施,以及兩漢(第六章)的擴展疆土和封建制度,更為中國的帝制奠定了深遠的鞏固基礎……。

不忘比喻

在這些歷史的敘述中,作者隨時不忘記他的美國讀者,經常加進許多有關的比喻,以使他們更能體會到類似的境遇。譬如在講解周公和武王的建制時,他便加進美國各州因地理形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州界為例;在講述黃河氾濫成災的情況時,他也舉出與「密西西比河」的重大區別;講到歷代中國的文物發展時,他便指出在美國的那些博物館有那些珍貴的收藏,使讀者有機會時也能一飽眼福。

作者對中國現代史的敘述,也採用了很特殊的方法。譬如在第二十章(全書共二十一章)裡,他首先並不說明中華民國是如何建立的,也不解釋中共的「革命」經過以及抗日戰爭的歷史,卻把重點放在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資本主義的基本社會因素--貸款、經營制度、以及服務機構的共享和發達等--對現代國家獨立生存所發生的世界性影響。

由於這種發展,便有帝國主義的擴張,促使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蘇聯的革命,以及中國自滿清以來所遭受的列強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壓迫,更進而促成知識分子的覺醒,力圖富強,先後發動了「百日維新」、「辛亥革命」,以及民國成立以後的「五四運動」、「共產革命」,甚至毛澤東所推動的「大躍進」和「文革」,以及八0年代大陸的「政策」和台灣所發展的經濟建設等,幾乎沒有一件事實不與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性和衝擊有關,也沒有一次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演變,不可以解釋為對付西方文化衝擊的直接或間接反應。

我們不難看出「宏觀」中國與世界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中國的歷史--特別是現代史--與世界歷史的發展串連起來,以顯示彼此間密切的關係。這也就是本書最顯著的優點。它的缺點就是沒有一般編年史那樣固定的順序,比較不容易查對史實,同時也沒有註解和參考書目,對專家和學者不太適用。

提供捷徑

但是對一般的讀者,它卻是很有閱讀價值的。它不僅在介紹中國文化給西方讀者方面,提供了一個新的捷徑,使對中國歷史毫無概念的人,能夠藉此得到簡要的瞭解;同時對已經熟悉中國歷史的人,也能藉此更加融會貫通,對中外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軌跡,更有深一層的認識。

從促進世界大同的觀點看,這本「中國的大歷史」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作者的貢獻是應該肯定的。

(姜敬寬為美國時代週刊資深研究員兼記者)

書名:中國的大歷史

(China: A Macorhistory)

作者:黃仁宇(Ray Huang)

出版時間: 一九八七年

出版公司:M.E. Sharpe Inc.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