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勇闖無限大的「中道」市場!

從王道看「轉型」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1-10-31

瀏覽數 18,850+

勇闖無限大的「中道」市場!
 

本文出自 2011 / 11月號雜誌 衣服是門好生意

現在大家常講的「全球化」,其實是全球「美國化」,而台灣產業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產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有很好的人才和基礎建設。可惜台灣人儘管韌性很強,卻缺乏膽識,太「順從」了,只會乖乖聽話,賺幾%利潤。明明對全世界經濟有非常大貢獻,卻始終得不到應有的尊敬。

我在高階培訓班與EMBA講課多年,發現台灣的經理人擁有非常完整的跨產業知識。在美國,當人們看到一支手機,頂多想到一種(手機)產業;但在台灣,人們卻可以聯想到背後幾十、上百種(各式零組件)產業。台灣是全球少見的知識中心(knowledge hub),尤其是高科技產業。說台灣人個性比較「順」,一是指態度安分,懂得溫良恭儉讓;但另一種說法就是只會賺小錢、圖小利,每天都陷在(毛利)保幾%,在別人制定(或主導)的遊戲裡圖生存。

現在中國大陸很熱中探討跨國企業的「殖民化」,但台灣卻始終問不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長期幫人家代工。企業界如此,學術界也不例外。這種模式只需在一個框框內把某些事做好即可,在價值鏈上的主從關係很明顯。久而久之,企業的經營路線便容易走向「客戶極權主義」,因為唯一需要關心的利害相關者就是幾個大客戶,不僅不會關心其他產業生態,也不會思考如何乘時造勢。

可是,這類滿足於食雞肋的企業很容易流於短線操作,不僅思考常有盲點,更非長遠永續之道。台灣產業長期以來一直抱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寄生心態。這種想法不是不可以,但久而久之,即使有再好的策略選項與機會都可能被消磨掉。 市場區隔:追求兩極間的「中道」

那要怎麼找轉型後的市場呢?

其實,在歐美主導的全球(global)市場, 和新崛起的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各個區域(local)市場間,存有絕大商機。「全球在地(globalocal)」的「中道」市場,在全球產業鏈中存在著絕佳的價值創造與套利機會。

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家對歐美主導的全球化市場感到不滿;但是對剛崛起的新興市場,又放不下心,這就是台灣未來的機會!套用政治性的術語,台灣未來的轉型思維就是:「如何成為關鍵少數?」以前台灣常說自己是「亞細亞的孤兒」,其實這就是我們最好的市場定位,是處於兩大主流間的絕佳利基點。介於兩極間的市場,才是最大的市場,可以扮演調融中西、旋乾轉坤的樞紐。

總之,企業面對轉型,最重要就是不要怕!領導人一定要逼自己往前多想一步,要有大破大立的決心,台灣企業應有以小搏大、智取天下的抱負與雄心。不過,膽識並不是憨膽,而是「膽量加知識」,要積極面對、承擔經過計算的風險,要花時間瞭解客戶、探索市場、整合跨領域知識、摸清整個產業生態系統,進而發展出長期的策略。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現在大家都很推崇蘋果(Apple),但很多人忽略它經歷20多年的沉潛與蓄能,長期處於Wintel陰影下,幾乎是「非主流」的產業邊緣代表。是經歷一番生聚教訓後,才有目前成就。同樣,台灣想轉型成功,也須有忍受失敗的準備,不可能一至兩年就有成效。

有云:「水清無大魚」,唯有在鉅變的動盪時代,機會才多。「羲皇另闢天」,此其時也。(高宜凡整理)

(本專欄由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及國際管理學會主席陳明哲共同主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