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生技界巴菲特 史帝夫.博樂警告台灣

不加快研發,5年內被大陸取代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1-07-28

瀏覽數 25,550+

生技界巴菲特 史帝夫.博樂警告台灣
 

本文出自 2011 / 8月號雜誌 《遠見雜誌》8月號 第302期遠見雜誌

台灣的生技產業將要起飛,第一檔生技創投基金在6月底獲行政院核准通過,為業界提供法務、智財、技術、營運服務的超級育成中心也將在年底上路。

這些消息傳來,使得7月底的2011年生技展顯得熱鬧滾滾,不僅有950個展出攤位,創下亞太地區最大規模,大陸也首度有業者前來參展,和國內業者進行兩岸商機對接論壇。

展覽前夕,已舉辦10年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率先登場,工研院首度找來被喻為「生技界巴菲特」的美國博樂集團總裁史帝夫.博樂(G. Steven Burill)來台演講,分析全球生技業的未來趨勢。

這位重量級國際大師上台演講時,會場座無虛席,聽眾勤做筆記,不少人紛紛拿著相機拍下演講資料,想要抓緊產業脈動。

60多歲的博樂活力十足,投身生技業已45年,見證了美國生技業發展。他在1994年成立博樂集團時,掌管10億美元資金,規模在世界名列前茅,年營收超過5000萬美元,全球有許多生技公司都渴望獲得青睞,期盼有他的投資而提高國際能見度。

在他的手上,已有好幾百家生技公司成功上市,更有數千家順利成立。

喜愛創新 會計師變生技人

博樂大學時代學的是金融、會計,1966年進入Auther Young(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前身),1977年就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合夥人。在安永工作期間,博樂和生技產業結下不解之緣。

細數Amgen、Genetech、Chiron等現今國際知名生技業者,在1960年代的草創階段,都有他輔導的影子。

他在安永工作時,曾稽核小型生技公司帳務,當時他就感受到,生技業將改變人類生活,這個信念至今沒有改變。

在安永的28年,他掌管25億美元資金,有2萬5000名員工,因為替生技公司稽核財務,累積了豐沛人脈,培養寬闊視野,因而能夠預測未來發展。

「博樂總是把眼光放在未來,40多年前還沒有生技業,就看到它的機會,」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說。10多年前,李鍾熙在美國聽他演講,當時博樂就提倡疾病治療即將走向預防保健,如今看來,這些趨勢都已應驗。說起來,博樂能成為生技大師,和喜歡創新的性格有關。「我喜歡和能夠改變世界的公司合作,」他說,生技業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生技發展,他每年在全世界安排100到150場演講。

從財金跨足生技,博樂將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領域結合一起。美國《科學人》雜誌也在2002年將他列為「全球最頂尖的50名科學家」。

預測精準 生技年報逾萬元

來台期間接受《遠見》獨家專訪時,博樂笑著說,大學時代他並沒有碰科學,卻因後來多次協助生技業者,與人分享業界經驗,而被視為科學家,其實算是個意外。事實上,博樂為了深入瞭解生技而鑽研科學,還跟著諾貝爾獎得主參加科學會議,有人說他多此一舉,他卻認為有助增加專業知識。他選擇優良的生技公司,自創「博樂生技精選指數」(Burrill Biotech Select Index),李鍾熙就稱讚,博樂指數表現比標準普爾好,是生技股的重要參考工具。

對博樂來說,熱情是他成為生技專家的另一關鍵。他記得小時候,爸爸星期天會到公司上班,他問爸爸原因,「我喜歡這分工作,」這個答案讓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知道自己對生技業充滿熱情,就效法爸爸,投入許多的時間工作。

「我清晨4、5點上班,有時3點半就去了,」他去年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表示,當大家還在睡覺,他就被熱情催促著,趕緊進辦公室,展開一天的工作。

因為這分熱情,讓他能清楚掌握生技業脈動,1996年起,他每年撰寫下一年的產業分析報告,「25年來,已經被視為生技業聖經,」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主任陳啟祥觀察。

博樂年報宛如預測生技產業未來的水晶球,很受業者重視,這歸因於他有陣容堅強的研究團隊和顧問團,成員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大藥廠退休的老闆、生技業重量級人士和知名科學家,也因此,年報要價不菲,每本將近500美元!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由此可見,博樂深得這些重量級人物信任,也難怪他現在參與29家生技公司的董事會,還創辦生技產業協會(BIO)。每年5、6月在美國召開有如生技展的國際年會,全球上萬名產官學人士必定參加,台灣還由政務委員帶隊前往,在會中設置台灣形象館,向國際宣傳。

打造平台 助企業募資3000萬

「博樂提供平台,全球從事生技業的人可以在這裡交流,」參展的工研院生醫所經理陳慧玲發現,博樂的演講總是排在最重要的「超級議程」,很多晚到的人只好站著聽講。

不只如此,博樂在每年10月舉辦生技業CEO大會,不僅找來輝瑞、葛蘭素史克等200多名大型生技公司CEO,也曾請比爾.蓋茲、谷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等科技界大老與會。

「我在這裡和國際CEO有了互動,」參加過兩次盛會的台灣微脂體公司總經理葉志鴻說,他因此見識到博樂縱橫生技、科技業的豐厚人脈。

其實,博樂在安永時期,有八成客戶是矽谷科技業,多年來,仍和微軟、蘋果保持良好關係,這也成為他寶貴的網絡資源,得以協助藥廠購併、策略聯盟,而台灣也在這張網絡上,所以能和國際快速接軌。

「藉由博樂的網絡,已有歐美藥廠和我們洽談合作,」葉志鴻掩不住興奮的神情。2009年博樂因為微脂體授權日本最大的醫院藥局「日本調劑」子公司,以自有品牌藥物搶進日本糖尿病市場,而投資700萬美元,成為博樂投資的第一家亞洲公司。

「當時,我們只想募集1300萬美元的資金,卻意外吸引了3000萬美元!」葉志鴻說,有了博樂的背書,等於為他們打開國際大道,因為「博樂一封電郵就能讓我們少費許多唇舌。」

居中牽線 太景與寶僑簽約

博樂替台灣生技業者牽上國際網絡的,還有太景生技。太景研發的「奈諾沙星」抗生素能夠治療社區型肺炎、糖尿病足感染,也能對付棘手的金黃葡萄球菌,去年技轉愛爾蘭Waner Chilcott藥廠,現正在美、台、大陸進行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第三期人體試驗。

太景執行長許明珠回憶,原本她在美國的羅氏藥廠工作,因而認識博樂集團的一名專家。2005年,對方提及寶僑公司(P&G)有意技轉奈諾沙星,她認為值得開發成新藥,半年內就簽約技轉。

接手後,太景完成臨床一期、二期試驗,如今已是明星產品,還成為台灣第一個在大陸申請上市的「1.1類新藥」,未來可望在大陸銷售,也讓太景成了台灣少數從創立之初,就專注新藥研發的生技公司。

展望未來 盼在台設創投公司

博樂集團和台灣的關係不僅於此,行政院國發基金相中博樂對生技業的獨到眼光,早在2005年就對他們投資3000萬美元,希望博樂扮演「伯樂」,發掘潛力明星,再進行投資,台灣微脂體就這樣成了博樂的「千里馬」。

博樂解釋,「價值創造」是他選擇投資目標的原則之一,微脂體是台灣公司,也是博樂進軍日本、大陸市場的平台,衍生的價值不同於美國生技公司,當然有投資價值。

葉志鴻也說,博樂對投資抱持謹慎態度,投資以前,會先找六、七個律師、會計師事務所,詳細查核財務、合約、公司體質,瞭解是否有誠信,才放心投資。

國發基金工作人員表示,博樂具有監督功能,基金到頭來還是回流國內生技業,優秀的業者又能受國際矚目,一舉兩得。7月底,他二度對台募集資金,希望國發基金再度投資,甚至考慮來台設立創投公司。

「台灣要善用和大陸同文同種的優勢,」博樂認為,大陸的醫療消費力跟著美國急起直追,未來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台灣發展生技醫藥的優勢很短暫,如果不在三到五年內搶進,將會錯失大好機會。

他還說,在網路時代中,台灣應該要整合現今資通訊相關優勢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網路社群等科技平台,發展遠距照護。只要將患者的生理訊息傳到雲端,讓醫院儲存、判讀,不僅能夠加強醫療服務,做好預防保健,還能降低醫療成本。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