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Grok推AI女友Ani,Meta也跟進!AI伴侶多熱門?

林士蕙
user

林士蕙

實習記者謝采宜
user

實習記者謝采宜

2025-07-18

瀏覽數 350+

Grok「伴侶模式」首波推出的虛擬女性角色Ani。取自X@cb_doge
Grok「伴侶模式」首波推出的虛擬女性角色Ani。取自X@cb_doge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馬斯克創立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xAI,近日為旗下聊天機器人Grok推出全新「伴侶模式(Companion Mode)」。第一波上線的虛擬女性角色Ani,因為外型性感,立刻引爆全球討論與使用熱潮!也有人實測揭露爭議點,可說是繼ChatGPT 4o圖片生成吉卜力風波後,今年最熱門的AI工具話題。同時間臉書母公司Meta也看好AI伴侶市場, 正開發「Project Omni」虛擬伴侶聊天機器人,指出可解決現代孤獨病。到底AI伴侶的風潮有多盛?當大廠紛紛瞄準它,我們已做足準備要迎接「AI伴侶取代真人情感」的未來了嗎?

在 AI 技術迅速演進下,虛擬陪伴正逐漸成為科技巨頭的新戰場。由馬斯克創立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xAI,近日為旗下聊天機器人 Grok 推出全新「伴侶模式(Companion Mode)」,運用其自稱為「全球最強大的 AI 模型」Grok 4,打造具象化的虛擬角色,滿足使用者情感互動與沉浸式陪伴的需求。

目前已上線的虛擬角色包括:擁有哥德動漫風格的女性角色Ani;個性暴烈、以粗俗言語回應使用者的卡通熊貓「壞魯迪」(Bad Rudy);以及即將登場的男性角色瓦倫泰(Valentine,意指「情人」)。使用者可透過與角色互動累積好感度,解鎖進階的互動內容。

例如向Ani分享生活、展現關懷,會觸發Ani展現如開心、羞澀等動畫反應。此外,根據《時代雜誌》報導使用者於 X 平台的分享,當 Ani 好感度達一定程度後,會以黑色薄紗造型亮相,甚至展開其他更具性暗示的情境。

陪伴變調?AI 虛擬角色走向情色化與政治風險邊界 

《時代雜誌》表示,這不僅標誌著虛擬關係進入更私密的互動階段,也讓 Grok 成為首個主流 AI 公司大規模提供具性暗示特質虛擬伴侶的案例。相較之下,OpenAI、Google 等主流 AI 公司出於聲譽風險與使用者安全的考量,至今仍刻意迴避此領域。

然而,這波更新也隨即引發爭議,目前是否影響xAI改變政策待觀察。

但是不久前,Grok 才因發布多則帶有反猶言論的社群貼文遭到輿論批評,起因是馬斯克曾下達指示,要求 AI「不必害怕冒犯政治正確者,也無需服從主流媒體與權威」。事件曝光後,Grok 曾於 7 月 8 日暫時下架。

值得注意的是,xAI 官網在角色介紹中坦言,這些虛擬角色可能在互動中展現粗俗用語、具挑釁意味的幽默,甚至涉及性暗示與暴力內容,使用者須評估自身接受度。

儘管Grok 開放 13 歲以上的使用者使用,13 至 17 歲的青少年則需經由父母同意才能使用。然而,根據《時代雜誌》有一位使用者表示,當他將帳號切換為「兒童模式」,並關閉「不宜在工作場合觀看」(NSFW)功能後,孩童仍可與虛擬角色「Ani」互動。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哥德動漫風格的女性角色Ani、以粗俗言語回應使用者的卡通熊貓「壞魯迪」(Bad Rudy),還有另一個男性角色即將登場。取自X@cb_doge

哥德動漫風格的女性角色Ani、以粗俗言語回應使用者的卡通熊貓「壞魯迪」(Bad Rudy),還有另一個男性角色即將登場。取自X@cb_doge

Meta 布局 AI 虛擬伴侶市場

不只 xAI,臉書母集團 Meta 也積極布局虛擬伴侶市場。根據《AI Magazine》報導,Meta 正開發名為「Project Omni」的聊天機器人,致力於在 Instagram 與 Facebook 上實現高度個人化互動,轉化為能主動展開對話的虛擬實體,不再只是被動回應的聊天程式。

Meta 此舉意在提升社群互動率與用戶黏著度,更計畫藉助平台龐大用戶規模,讓虛擬 AI 伴侶成為未來主流溝通工具之一。據報導,美國人平均僅擁有不到三位親密好友,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 2023 年已將「孤獨」列為全球健康威脅。Meta 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直言,AI 伴侶正是回應「孤獨流行病」的解方之一。

Meta 亦高度重視個人化陪伴的真實感。報導稱,該公司聘請外包團隊模擬長時間與聊天機器人的對話,藉此調整 AI 回應的情感深度,並避免主動涉入敏感話題,除非使用者先行引入。此外,AI 將根據用戶對話紀錄生成量身打造的回應,進一步加強「陪伴感」。

與 AI 相愛?《華爾街日報》邀學者剖析虛擬親密關係

然而,當大廠看到新商機紛紛展開腳步,是否有顧慮到AI伴侶興起對於整體社會的影響呢?其實,當 AI 逐漸成為人類情感依附的新對象,其所帶來的心理與倫理影響,早已引發全球學界多層次的討論。

比如《華爾街日報》就曾以「與人工智慧相愛可能嗎?」為題,邀請史丹佛大學精神科醫師暨「腦力激盪心理健康創新實驗室」(Brainstorm: The Stanford Lab for Mental Health Innovation)創辦人瓦珊( Nina Vasan)、哈佛商學院市場行銷系助理教授德佛烈塔( Julian De Freitas),以及美國技術哲學家瓦洛爾(Shannon Vallor),深入剖析虛擬伴侶現象的崛起是否將改寫人類對愛與親密關係的理解。

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德佛烈塔(Julian De Freitas)分析,AI 伴侶應用程式具備幾項利於建立友誼和浪漫關係的特質:「它們會給與使用者肯定,且不帶批判性,」為使用者塑造無壓力的情感出口。他舉例,在角色扮演等幻想情境中,AI 伴侶預設為高度配合,因此使用者無需擔心現實人際互動中棘手的「同意」問題。

如此看來,在 AI 伴侶技術快速推進之際,Grok、Meta 紛紛推出商業化虛擬 AI,社會對其潛在影響的理解仍有所侷限。未來是否將對整體社會帶來意外的影響,亟需進一步的觀察。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