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你不能忽視的新能源革命,正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上演,商機更是無窮。 先是「風」的力量。2009年,大陸風電新增裝機1380 萬千瓦,超過美國,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量2580萬千瓦,全球占率16%,僅次美國,排名第二。
一年後,紀錄改寫。2010年,大陸風電裝機總量已達4182.7萬千瓦,成為世界第一(見頁160表1)。
「太陽」在大陸的光芒也很耀眼。從2007年起,大陸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的太陽能光伏(亦即太陽能板或電池)生產國,孕育出無數大型太陽能公司,例如無鍚尚德、英利能源、江西賽維等。
後勢更是看好。「新能源已被列入大陸十二五的七大新興戰略產業之一,預期政府將會再投入大量資源,」KGI凱基投顧總經理朱晏民分析。
大陸各地無不積極投入資源發展乾淨新能源。從上海開車往東北行駛300多公里,抵達東部沿海少見的大型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基地──大豐巿。
往北看去,一望無際,長達112公里的海岸線上,遍布大型風力發電機,以及太陽能板,非常壯觀。
就在這個距離上海市約四小時的偏遠海邊,「風」「光」互補,發電量驚人。目前,風力、太陽能發電總計220兆瓦,已是大陸最大發電量。
這裡不單單發電,更是製造重鎮。至今,已有金風科技、雙菱重工、海峰科技等11家大型風電大廠,落戶大豐風電產業園區;同時,太陽能大廠尚德、中電國際新能源也布局於此。
預計2011年,園區內將會達到50萬千瓦的風機整機製造能力;2015年,更會達到300萬千瓦。
台商企業積極進軍新能源產業
受此影響,台商企業也前仆後繼搶進新能源產業,動作積極。
2月22日,在上海舉辦的SNEC第5屆國際太陽能光伏展覽會正式開幕。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及地區,共1838家廠商參展,吸引超過10萬多名專業買主,創下紀錄。
當中,台商陣容不小。除了茂迪、台虹、晶電、新日光等大廠外,外貿協會也率領永光化學、美環光能、艾普斯、明基材料、禧通科技等14家國內業者,以台灣館形式,展出太陽能上中下游產品,包括原材料、背板、模組、系統等。
甚至,面板大廠友達也正式跨足太陽能產業。「綠色選擇,開啟未來創新之路,」友達光電太陽能事業群副總經理陳建斌說明,從2008年起,友達已積極布局太陽能,與日本矽晶大廠M. Setek及美國Sun Power合作,打造全球最高效率的垂直整合一體化太陽能價值鏈。
會場上,友達也推出高效率單晶矽太陽能模組Sun Forte PM318B00。陳建斌分析,這是全世界轉換效率最高的太陽能模組,高達19.5%,能在相同的屋頂單位面積中,多產出40%的發電效率。
不只這樣。友達也正趕工,在天津設立第一座高效率太陽能模組生產基地。預計今年完工後,將是大陸首座通過美國綠建築協會「LEED能源暨環境先導設計」認證,總產能將達1GW。
大陸台商不只追「日」,也追逐「風」的腳步。
兩岸合作搶攻風機市場
兩岸風力發電合作及交流,已於2009年、2010年,先後於台北、南京舉辦過兩次會議。
去年,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也代表台灣風能協會,與大陸風能協會簽署合資意向書,成立風電公司,共同設計離岸風機,搶攻這個龐大的市場。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大陸,這是一塊不能缺席的巿場,」在大陸打拚十多年,茂迪(蘇州)新能源公司總經理葉正賢強調。
近年來,大陸全力發展新能源,除了環保考量之外,也是為了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
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分析,大陸幅員遼闊,不少貧困地區基礎建設不足,地廣人稀,延伸電網又不合經濟效益。
因此1997年,大陸實施「光明工程」。由於許多缺電地區多是位於大西部,正好可借助當地豐沛風力、太陽能發電。
政策鼓勵 風電產業成長大躍進
大陸風力、太陽能產業能快速發展,其實與政策不斷加碼有關。
例如從2002年到2004年,啟動送電到鄉工程,一共投資4.38億美元,在青海、新疆、四川、西藏、陝西、及內蒙等12個省的1065個鄉鎮,建設獨立的光伏、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電站。
2005年,大陸發布「可再生能源法」,從電價、全額收購制度等多方面,鼓勵風電發展:政策也不斷出爐,從風力發電管理相關通知、調整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進口稅收政策、到風力發電設備產品補貼,都有利產業發展,從此風電進入爆發成長。
進入十二五後,大陸動作不曾停歇。世界風能協會統計,未來5年,全球風力發電裝置量將達倍數以上,尤其大陸仍將持續擴張,平均年新增裝機在1200萬千瓦,一年約有6000支規模。
風電三峽計畫也正式啟動。大陸準備在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沿海,以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方式布局,建設10多個百萬千瓦級、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使得風力發電總量,可比擬數個長江三峽。
太陽能也是重點。去年,中國科學院正式批淮太陽能行動計畫,以2050年太陽能應用發展作為重要能源的遠景目標;同時,也確定2015 年分布式利用、2025年替代利用、2035年規劃利用等三個階段目標。
新能源市場 台商規模小優勢大
只是,儘管大陸政策力推風力、太陽能發電,機會看似很大,但台商想要爭取商機,難度卻不低。
因為大陸廠商發展很快,目前規模都比台商大多了。以風電為例,全球前五大系統廠商,華銳排名第三、金風第五。
在全球太陽能光伏廠商之中,無鍚尚德、英利能源、江西賽維都已達世界級,並已建立完整的供應鏈,規模均遠較台灣還大。
面對挑戰,台商如何突圍?「不比規模,比優勢,」拓墣楊勝帆分析,大陸巿場太大,廠商良莠不齊,台商機會還是很多。
東元電機,就從馬達既有的強項出發,點「風」成金。
開車從內蒙首府呼爾浩特往西走,大約兩個多小時車程,在浩瀚無際荒漠之中,一支高約100公尺,上面刻著東元風電四個藍色大字的風機,三個葉片正在順著時針旋轉,格外顯眼。
這是東元第一支自行研發的200萬瓦永磁式風機,運轉一小時,即可產生2000度電力,約可供應200個家庭一整天用量。
憑藉馬達優勢 東元後發先至
「風機從研發到產出,憑藉東元多年在電機事業,打下的基礎,」東元電機劉兆凱自信地說。
從電機起家的東元,對於營收約占七成的馬達、自動化系統研發,一向投入大量資源。例如,近年來蔚為主流,用在冷氣、洗衣機的變頻馬達,東元也是自行研發。
當全球興起一陣風力發電熱時,東元順勢而為。2006年11月,透過美國子公司TWMC,與美國風機大廠CTC策略聯盟,共同在德州籌組風力發電機組生產廠。
經過不斷試驗研發,逐步取得成果。 2007年,東元研發150萬瓦運轉功率的風機,已達商品化階段;隔年,又進展到200萬瓦。
後發,也可以先至。「東元採用的永磁式風機,相較傳統感應雙饋式風機,品質來得優良,」劉兆凱分析,不僅零件共用性佳、成本低,電力穩定度也較高。
未來,東元除了風機將愈做愈大外,也積極跨足離岸風電巿場。劉兆凱進一步分析,離岸風機的尺寸通常會大於1000萬瓦,商機更大。
又如友達跨足太陽能,也是從自身既有優勢出發。友達陳建斌分析,太陽能電池片,和TFT-LCD的技術相關,從原本基礎向外延伸,使得價值提升,將是友達利基;因此去年起,友達正式將業務分為顯示器及太陽能兩大事業體。
友達不是個案。近年來,從EMS(電子製造服務)廠、面板廠、到半導體廠,包括鴻海、大同、華新、到聯電、台積電等大廠,都已先後投入太陽能產業。
「太陽能,已是這些大廠新的成長動力來源之一,」KGI朱晏民點出。
管理,也是台灣廠商的強項,更是機會。一位業界人士觀察,大陸太陽能廠發展速度太快,賺的多是機會財,在管理上仍需加強。例如,不少大陸大廠挖來各國好手,企業文化融合卻不佳,或者公司為了擴充規模,投資漫無章法,只好認列損失。
相較之下,台商管理領先。2009年12月,台積電投資茂迪,簽定認股協議書,第一次跨足太陽能產業。台積電以每股82.7元新台幣,總額62億元,持有茂迪20%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茂迪不只引進台積電資金,在管理上,去年3月也延攬台積電副總經理張秉衡,擔任總經理暨執行長,強化競爭力。
最明顯的是,基層作業員也落實KPI績效考核制度,使得今年農曆春節過後,茂迪蘇州廠員工報到率高達97%,沒有缺工問題。
「該給員工,就給員工,不會說話不算話,」茂迪葉正賢說明,作業員每月表現良好,薪資將是基本薪水的二至三倍,最高可達3000~4000元人民幣。葉正賢也採行人性化管理,不僅讓員工自行佈置工作環境,園區一入門處的大片空地,最近也交由員工自行決定用途,最終決定建成公園,現已栽種不少樹苗。
「這裡,將來會有很多茂迪寶寶誕生,」葉正賢打趣地說,等到這些花草樹木長成,枝葉茂密,相信會有不少員工下班後來此休息、約會,培養感情,進而結婚生子。
除了本業上、下游之外,茂迪也成立節能IC設計公司廣閎科技,透過上櫃公司茂綸做為通路,打造同業很難超越的「茂迪障礙」。
來到大陸十多年,葉正賢已和大陸各地經銷商維持良好關係,順著十二五政策,創造更多業務。
「除了西藏沒有,其他地區,茂迪全都有經銷商,」葉正賢今年重心,將會藉由各地經銷商,搶進地方市政工程,也同時販售一般人民需要的太陽能板。
台商的管理見長,也表現在新日光上。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也來自台積電,曾任資深副總,也將台積電公司治理制度,引進新日光。
中小企業憑藉關鍵技術附加值
大型企業之外,中小企業從關鍵技術切入,也一樣綠意盎然。
台股股后,生產太陽能導電漿的碩禾,就是一例。去年11月18日,碩禾在興櫃甫一掛牌,股價從500元,不斷狂飇,一度漲至896元。
原因在於,碩禾的產品,正是結晶矽太陽能電池生產過程中,除了矽晶圓之外,最關鍵的零組件,用以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
「碩禾,是台灣唯一一家進入量產太陽能導電漿的廠商,品質好,但平價。」富邦證券研究報告分析,碩禾營收來源,大陸40%、台灣50%,其中在大陸約有15家以上客戶,包括無錫尚德。
碩禾切進太陽能導電漿的時間很早。從2003年起,為了轉型,在董事長陳繼仁、總經理黃文瑞打拚下,不斷研究如何使導電漿的銀粉或鋁粉均勻分佈,才有今天成績。
下一步,碩禾鎖定更多大陸客戶。陳繼仁透露,毛利較高的導電銀漿,產能逐步提升,銷售基礎將以既有客戶為主,積極拓展當前太陽能使用最多的大陸客戶使用,朝高附加價值前進。
禧通科技也有好消息傳出。在這次SNEC第5屆國際太陽能光伏展覽會上,評審選出十大亮點公司,禧通是唯一入選的台灣公司。
禧通主要研發砷化鎵系列的聚光型太陽能電池,晶片最高轉換率超過40%,遠比矽晶圓晶片效率高出一倍以上,加上體積小、重量輕,因為這個原因雀屏中選。
「台灣太陽能的研發能力很強,站在世界頂端,這就是最大優勢,」禧通科技董事長施江霖自信地表示。
台商搶攻大陸新能源商機,團結力量更大。
「聚光型太陽光電(High Concentrated Photovoltaic;簡稱HCPV),將是太陽能發展的明日之星,」2月24日,在上海舉辦的海峽兩岸光伏產業合作交流會暨CPV技術論壇上,SEMI台灣太陽光電委會HCPV發展推動小組共同主席陳以禮一開口,就直接點出聚光型技術的重要性。
早從2009年7月開始,台灣就已成立HCPV推動小組,從華旭環能、華宇光能、億芳、等各家業者,到核能所、工研院及各大學都是會員。
同樣地,在風力發電,台灣業者也組成聯盟。
2007年,在能源局及工研院機械所指導下,東元與台朔重工、中鋼、及先進複材等廠商,聯合組成台灣風電系統研發聯盟。
風力、太陽能發電帶動的新能源革命,正在大陸方興未艾。台商搶攻這波商機,從技術、管理、及團隊合作等優勢出發,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