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開局之年才過沒多久,兩岸醫藥生技產業突然變成當紅炸子雞,各方人馬湧入! 2月18日,看似與生技產業無關的台灣人壽母公司龍邦國際興業,意外與大陸金衛醫療集團簽訂備忘錄,將不排除各種合作可能性。據悉,醫療健檢服務可行性最大。
「雙方資源共用,積極搶占大陸未來黃金十年的醫療生技商機,」理著光頭、身材魁梧,現年49歲,大陸金衛醫療集團主席甘源分析,台灣在醫療設備、技術、服務,都相當具競爭力。
近年來,金衛發展快速。2001年,成功在香港創業版掛牌,是大陸第一間海外上市醫療企業;今年1月24日更來台發行TDR。
現在,金衛不僅是大陸最大的血液醫療設備廠商,旗下還擁有大陸首家從事醫療保險訊息管理公司、以及最具規模的血液專科──道培醫院。
龍邦對於生技產業也是企圖心十足。現年32歲,戴著眼鏡,氣質斯文的龍邦董事長朱博瑋透露,他出身中醫世家,對中醫、生技有著特殊情感,將來運用在台資源,結合金衛的技術,期許能在醫療生技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台灣民間積極外,台灣經濟部也已定出了「五家500億」目標。計畫在最快時間內,發展五家年產值至少100億元新台幣的醫療器材企業。經濟部技術處顧問鄭建新分析,只要結合大陸巿場,並非不可能。
為了配合這個政策,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也從今年3月起,傾全力推動,更讓工研院醫材團隊,加入高科技廠商,成立新事業部門。
台灣從民間到政府與研究機構,全都動作頻頻,全是看好大陸醫療生技前景。
老齡化來臨 生醫需求激增
顯而易見地,在生醫領域,大陸已是高速成長的巿場之一。
首先,在醫療服務方面,從2000至2009年,大陸各式醫療院所的供給,累計成長32%,但同期人均門診、住院次數,卻增加更多,累計增幅達145%、136%。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再以藥品為例,根據國際調查專業機構艾美仕(IMS Health)預估,2011年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三大藥品消費市場,僅次於美國、日本;2020年,則將超越日本,排名第二。
大陸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更預估,從2010年至2019年,大陸平均每年將增長20%;2019年醫藥總產值將達4.02兆元人民幣,全球第二,僅次美國。
大陸的醫療生技產業成長動能,來自經濟成長,人民變得富有,開始注重醫療品質,加上人口逐漸老齡化。
大陸中央也將醫療改革列為重點項目。為瞭解決民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從2009到2011年,預計投入8500億人民幣,改革醫療保險、醫療體系、藥物制度等面向,計畫帶動未來5年大陸醫療市場每年24%成長。
「也該是時候進行整頓了,」明基醫院董事長雷輝一語道破,大陸經濟發展30年,取得明顯成績,唯獨醫療品質,還在原地踏步。
因此大陸正在加快腳步。2010年,陸續出台了公立醫院改革、新版藥典、中藥注射劑安全評價、醫療機械及藥品集中採購規範等政策。
同年10月出台的七大新興戰略,也將生技產業提升到國家支柱產業的高度,「顯示中央對於生技產業的重視,生物醫藥產業加速發展態勢可期,」大陸花旗銀行零售銀行研究與投資分析主管邱思甥解讀。
1.大陸服務缺口 台商大展身手
改革,帶來了機會。從醫療服務、藥品研發、到醫療器材等三大領域,都是台商可以切入之處。
首先,在醫療服務方面,台灣具有領先地位。
目前,大陸大型醫院將近九成五以上都是公立醫院,地位高高在上,使得本位主義濃厚,服務水平有待改進。
有位台商透露,他曾因為重感冒,必須打針,沒想到護士叫他當場脫掉褲子,一連吆喝好多聲,這位台商只好當眾脫下褲子,尷尬萬分。
大陸的藥品收入也比診療費收入高。例如,病人習慣吊點滴,認為這樣才會好,不管是否有此需要,造成醫生診療費僅需不到10元人民幣,但藥物費卻高達100~200元人民幣。
類似事件,屢見不鮮。從病患私底下送醫生紅包、沒有主診醫師制度、到醫院環境欠佳等,都是大陸醫療制度仍需改進之處。
而這些統統都是台資醫院可以發揮之處。過去幾年其實已有不少台商確實繳出亮眼成績單。
上海辰新醫院 鎖定高端客群
台灣聯新國際集團旗下成立於2002年11月的上海辰新醫院,就是例子。
辰新引進台灣專業服務,經過多年努力,已從去年開始獲利,並於今年1月榮獲上海巿政府頒發的「首批優勢專科建設單位」。
「信任,是醫病關係的關鍵,需要時間,」上海辰新醫院院長張煥禎分析,依據台灣經驗,一家醫院從成立到贏得口碑,至少需要十年,但只要取得民眾信任,未來營運將會愈來愈好。
10多年前,張煥禎就時常往來大陸、台灣,得知大陸醫療狀況後即興起赴陸設立醫院的想法。
但考量醫院資金及資源,他選擇不加入大陸醫療保險,而鎖定台商、外籍白領人士、以及大陸金字塔頂端客群,逐漸走出自己特色。
在醫生組成上,以台灣醫生為主;即使辰新中醫部門,醫生也都是來自台灣,然後讓醫生們進到復旦大學、中醫大學等知名學校的中醫學系學習,可兼具專業及台灣服務精神。
服務,則是以人為本。「您好,這裡是辰新醫院,有什麼我可以為您服務?」從客服人員接電話起、掛號、醫師問診、治療、用藥、到取藥,全都比照台灣做法,相當尊重病人隱私。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高科技台商就說,辰新開的藥,不像大陸醫院一次就下猛藥,而是慢慢調高劑量,比較不傷身體。
今年3月,辰新醫院也搬遷至上海徐匯區新址,並更名為禾新醫院。不僅占地面積1.5萬平方公尺,比以前大三、四倍,醫院員工數將從260人增至600名,台灣醫師數量也同樣增加一倍。
明基等三大台醫 服務大陸民眾
未來上海外籍人士將是重點,預計從現有20%,增至40%;同時,也將結合醫療、運動、養生、健康餐飲,成為一個多元化的醫療院所。
辰新不是台商在大陸開醫院的特例。近十年來,明基友達集團在南京、旺旺集團在湖南、長庚醫院在廈門,均已紛紛設立了醫院。但不同於辰新走利基巿場,這三家醫院全都加入大陸醫療保險,鎖定廣大大陸民眾。
「大陸擁有13億人口,服務、專業做出口碑後,後勢大有可為,」明基電通策略長,身兼明基醫院董事長雷輝分析。
近期,又有好消息傳出。去年起,大陸鼓勵民間與外資籌辦醫院,也計畫開放公營醫院釋出管理權,允許公辦民營。甚至,在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福建省、海南省五地,更已經允許台灣獨資設立醫院。
張煥禎比較,目前在大陸設立的台資醫院,都是合資,大陸機構或多或少占有一定比重,但未來台資可以獨資經營,自主權及財務運用上,將會更加寬廣。
除了大型醫院,診所、健檢中心、美容中心,也都是機會。兩年內,大陸將修改制度,將醫生執業證照直接發給醫生,不再只有發給醫院,逐漸改變醫院獨大現象。
2.大陸藥品新標,台商早已備齊
在這波大陸醫療生技熱潮中,藥品研發也被列為重點項目,這也是台商可以著力之處。
近期,工信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定出五大目標,逐步實現大陸醫藥行業由大到強。
其中,四項都和藥品有關,包括中藥、基本藥品、化學藥品、以及生物技術藥物。
例如在化學藥領域,就要爭取10個以上自主智慧財產權藥物實現產業化;基本藥物的主要品種銷量,前20位企業,巿占率應達80%以上。
換言之,從用於重大疾病防治的生技藥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都是台商可切入之處。
「台灣藥廠普遍在品質管理上,優於大陸製藥企業,」KGI證券「十二五規劃之新經濟展望」報告點出,尤其去年大陸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要求大陸藥廠生產國家基本藥物必須參照新版GMP標準(PIC∕SGMP),更讓台商有機會受惠。因為台灣早就採行這個標準。截至今年1月,台灣已有23家廠商取得PIC∕S認證。
相較之下,大陸藥廠卻會面臨嚴重考驗。台灣生物技術開發中心ITIS季報分析,大陸現有5000多家藥廠,中小型約占九成,如果必須符合新版GMP要求,至少得增加千萬至億元資金,預估將有千家藥廠倒閉。
「如此一來,不僅有助大陸境內龍頭廠擴張巿占率,同時也是台灣藥廠西進良機,」ITIS季報進一步分析。
東洋製藥 結合兩岸研發力有成
看準這點,台灣東洋製藥鎖定癌症用藥,持續加強競爭力。
一方面,東洋從1996年改組之後,捨棄原本多樣的產品線,只聚焦癌症用藥,如今已經在全球嶄露頭角。
回顧1994年時,東洋產品線過多,高達200、300種藥品,但其中將近九成都和其他藥廠相似,缺乏差異性,導致虧損累累。直到最大經銷商東杏董事長林榮錦接手後,才改變策略。
「求存,其實就是『求異』,」從事醫藥通路多年的他,採取減法法則,減少產品線,同時裁撤藥房通路業務單位,轉而建立新的業務團隊,主攻處方藥最大客戶──大型醫院通路。
台北醫學院(今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的林錦榮,科班出身,心中一直有著自主研發的夢想,他決定提高門檻,專注癌症用藥研發,以期東洋走得長遠。
但為避免風險過高,他從「類新藥」著手,從改良學名藥使用方式下手,有效降低病人痛苦,產品毛利也因而提升,並申請專利。
東洋製藥副董事長曾天賜則分析,人種不同、基因不同,藥就不同,東方人常見的癌症,就是東洋的機會。現在經過多年研發,東洋在乳癌、肝癌、頭頸部癌、大腸直腸癌等東方人容易罹患的癌症,都有一定成績,也具國際競爭力。
更進一步,東洋也在兩岸進行臨床試驗,2012年將有新藥在大陸問世。
「大陸可以做為台灣的主要巿場,」林榮錦分析,未來透過ECFA,兩岸製藥標準同步,成長潛力將會更大。
為了搶攻大陸巿場,東洋研發腳步並沒停歇,除了全力研發癌症標靶療法,同時基因治療、病毒治療、蛋白質治療也同時發展中。
東洋利多不單這樣。在林榮錦領軍下,東洋與上海市政府合資經營的上海旭東海普藥廠,每年獲利以30%成長,前景看好。
旭東海普產品包括抗感染類藥、心血管類藥、消化系統類藥、抗腫瘤藥、止痛藥、造影劑、麻醉類藥、激素類藥和中樞神經系統用藥等十大類,在大陸具一定口碑。
近年來,在大陸布局的台灣藥廠,並不在少數,例如永信、葡萄王等都已在大陸建立團隊,積極開發市場。
3.醫材列早收產值成長近10%
醫療服務、藥品研發之外,醫療器材領域也備受關注。
根據工信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制定的目標,未來將要培育至少200個自主智財權、掌握核心技術、達到國際水準、銷售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先進醫療設備。
醫療器材列入ECFA早收清單,「減少4%關稅,也為台灣廠商帶來利多,」元大投顧研究部主管鄭宗棋點出。
工研院產經中心ITIS計畫統計,去年,台灣醫材產值662億元新台幣,較前年成長17%,成長動能之一正是大陸醫改題材發酵,使得台商布局大陸,成效浮現。今年順著趨勢走,「台灣醫材產業產值將會突破721億元新台幣,增幅8.9%,」工研院產經中心推估。
例如台灣最大的醫療耗材廠商太平洋醫材(簡稱太醫),對於大陸成長動能感受很深。
去年,太醫一次性使用的耗材,例如手套、針筒,在大陸銷售成長27%,是營收來源前五大地區之中,成長幅度最高的。
近年來,太醫在大陸採取自有品牌、代工雙軌並行策略,競爭力不斷向上提升。
一方面,針對美國、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太醫主攻代工,爭取國際訂單,提升製造品質;另一方面,在大陸、東南亞、沙烏地阿拉伯等開發中地區,則是自創品牌,接觸第一線的客戶,了解客戶需求。
兩者相輔相成,創新不斷。以太醫知名產品「密閉式抽痰管」為例,由於特殊的包覆設計,使得醫護人員在抽取病人的體液時,減少感染機會,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生廠商。
產品的毛利率因此提高。「品質,是醫療器材的關鍵,價格還在其次,」太平洋醫材執行副總經理李家茂分析,病人看病時,通常只問哪個器材好,很少問哪個便宜的。
從既有基礎出發,太醫也鎖定開刀房、加護病房相關的耗材,例如傷口引流、呼吸治療、作為未來研發重點。
李家茂進一步分析,進到開刀房,常是病人狀況嚴重的時候,耗材是否高品質,更是關鍵,也才能突顯出太醫產品設計研發的能力。打著自有品牌,太醫也積極布建經銷商通路,透過當地人士,打入各大醫院。
太醫不是個案。亞洲唯一取得人工關節國際認證,自創「United∕UOC」品牌的聯合骨科器材公司,也很看好大陸巿場。
「大陸成長快速,預估今年至少30%成長,」聯合骨材董事長林延生指出,全球已經有超過10萬多位民眾裝著聯合骨材的人工關節,其中又以亞洲較多,2025年以前,每年將會成長10%。
為此,聯合骨科斥資上億元在南科高雄園區興建新廠,引進最新技術,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除了原有醫療廠商之外,其他領域也正跨足大陸的醫療生技相關市場,尤其電子科技大廠。從明基、廣達、鴻海、奇美電、大同、到台達電,均已紛紛投入電子醫療器材產業。顯然,各界搶攻大陸醫藥生技商機,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