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過去產品生死通包 現在要懂智慧製造

引領機械業升級的上銀科技 卓永財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1-03-11

瀏覽數 29,750+

過去產品生死通包 現在要懂智慧製造
 

本文出自 2011 / 3月號雜誌 搶賺6個消費中國

熬過景氣谷底,2011年開春之際,不少企業都有替員工加薪的打算,也有響應政府幫公務員調薪的動作。

其中,位於台中的「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便率先宣布將大舉調薪5%~15%,調幅創下公司成立22年新高,員工的年終獎金更從4個月起跳。 這家傳統機械廠,究竟有什麼本錢如此厚待員工?獎勵動作甚至比許多高科技業還來得大?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上銀的確具備優異的經營績效發放這些利多。這半年來,上銀股價一直徘徊在150元左右,常和甫回台上市的「台灣亞德客」(簡稱台亞)爭奪電機類股的股王寶座,在投資界早已小有名聲。

去年上銀營收來到82.1億元,較前年大幅成長一倍半,每股稅後純益上看7.5元,集團合併營收來到120億元,全締造歷史新高。

不少投資法人樂觀預估,上銀目前手上訂單已有60億元,等台中機械園區和雲林科技園區的新廠投產,今年還有四成的成長空間,集團總營收可望挑戰200億元。如此充沛的成長動能,無怪乎上銀今年還計畫招募1500名新血。

產品線廣泛 更推彈琴機器人

以線性滑軌和滾珠螺桿兩大零件為營收主力的上銀,產品應用層面廣得令人難以想像。小至動作機密的醫療設備,大到每組造價逾2000萬元、體積有幾間教室大的生產機具,都有能耐供應。

不久前,行政院長吳敦義來參訪,卓永財上台簡報時便妙喻,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可能接觸上銀的產品,包括人工授精的機器手臂、科技廠的自動化設備、醫院的復健器材、銀行櫃檯的點鈔機、捷運月台的安全門、高鐵用的軌道、麥當勞炸薯條的設備、甚至運棺木的搬運車,都有上銀貢獻的零件。

來到台中工業區的上銀總部,這裡的電梯感覺有點擁擠,最多只能容納四個人,速度不快,很像歐洲的老式電梯。想不到,這也是上銀運用滾珠螺桿的創意設計。

卓永財笑說,這種簡便型的電梯很適合用在三~四樓的傳統民宅,方便銀髮族上下樓,而且安全無虞,「只要把價格壓到30萬元,就可以推出上市了,」他透露。

光看滾珠螺桿,上銀目前已是僅次於日本兩大龍頭THK和NSK的全球第三大廠。但卓永財淡然表示,單項產品排名的意義不大,「我要的是,讓上銀成為這一行裡頭,產品布局最完整的企業!」目前上銀各產品線之間都有關聯性,可提供單純的零件、也可拼湊成模組出貨、甚至做成系統化的應用產品,策略相當靈活。

這幾年,上銀也開始耕耘機器人領域,去年已貢獻3%營收,今年預計比重要再翻一倍,子公司「大銀微系統」也在前年底購併以色列公司MEGA-FABS,補足高階驅動器的能力。剛落幕的「2010台北國際機器人展」,上銀就展示了全球第一台可用雙手彈奏鋼琴的機器人,成為展場焦點。

「這是『十年鑄一劍』的事業,」卓永財強調,機器人的應用涵蓋工業自動化、健康照護、娛樂3C等範疇。

過去,滾珠螺桿這項產品熬了十多年才回收,如今投入機器人也須有長期決心。「如果股東們太沒耐心,那我就自己把股票買回來!」他豪氣地說。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精密機械研究部經理劉信宏分析,上銀這麼早投入強調高度技術整合的機器人市場,讓它不但有機會提供零件,也可能做出自動化機構與系統件等更進階的產品。

公僕親自救火 多次挽救企業

打造這家機械業新銳的靈魂人物,是一頭銀髮、帶著透明鏡框的卓永財,一副學者斯文風範的他,其實是半路出家、從金融圈轉戰製造業的特例。

出身新竹農家的卓永財,淡江會統系(會計與統計兩系前身)畢業後,到美國拿到行政管理碩士,之後通過特考進入交通銀行,成為人人稱羨的金融新貴。他回想,「窮人子弟沒本錢,只能靠念書、靠考試來翻身,」大學夜間部開始打工後,他才擺脫借錢繳學費的窘境,順利當上公務員,原本看來已是他最好的去處了。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雖然身處金融圈,但卓永財一直對企業經營很有興趣。1983年機會來了,他被派到身陷財務危機的全台最大螺帽廠「三星五金」,擔任債權銀行代表,駐廠那年,他幾乎全天候都到生產線監督,還因此累出病來。

他的整頓方法很簡單,就是拿張板凳坐在工廠,每天觀察工人的生產動作與工作流程,最後真的大幅提高產能效率,讓公司很快還清了債務。 除了三星五金,另一家國內最大沖壓設備廠「金豐機器」,也曾在卓永財的改造下起死回生。

創業購歐日大廠 創同業紀錄

有了幾次成功經驗,讓卓永財決定離開交銀,成立「大銀企管顧問公司」,一方面對外授課,另一方面也尋找創業機會。不久,他和朋友合資買下做滾珠螺桿的「何豐精密工業」,轉型成為今日的上銀科技。

不僅如此,上銀以小吃大的購併腳步,也一一寫下台商紀錄。1993年,雖然公司規模尚小,卓永財便大膽買下德國老字號工廠HOLZER,之後陸續購併三星(SAMSUNG)的莫斯科實驗室、日本的神和商事、英國的MATRIX MACHINE TOOL、以色列的MEGA-FABS,一再締造台商購併外國企業的紀錄。

從光鮮的金融業白領;變成每天蹲工廠的黑手,卓永財卻處之泰然,因為他不是只動嘴巴的「顧不問」,還能跳下來管理生產線、參與技術研發。現在他手上握有8項美國專利,研發的產品還得過國家精品獎。

雖然已年近七旬,但卓永財目前體態依舊硬朗,幫他打理行程的董事長室課長洪惠玲透露,「董事長總是每年全球跑透透,」舉凡找客戶、逛展覽、巡工廠等,習慣把每日行程塞滿,而且到現在還親自參與研發工作。

雖列ECFA 但恐落日將臨

經營有成後,近來卓永財也付出心力帶動同業,目前身兼台灣區工具機協會、機器人產業發展協會、製造工程與自動化科技協會的理事長,提醒大家深耕研發,才能應付未來挑戰。

比方目前最夯的工具機,受ECFA利多影響,各家業績都紅通通。但卓永財卻提醒,「現在生意都很好,但三~五年後呢?」雖然ECFA有短期刺激效果,但這一行同樣是對岸關注的重點產業,去年大陸工具機產值達150億美元,已正式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工具機產國,光和上銀有競爭關係的便有上百家。

更重要的是,其實ECFA有條「2014年落日條款」,規定五年後銷往大陸的工具機須由兩岸共同產製,否則將從零關稅清單剔除,是唯一有落日條款的早收項目。

卓永財憂心地說,這條但書正中了本土業者的要害,「台灣最大弱點就是,沒有基礎研究!」大家多半抄別人的機型,或採購德、日零件來組裝,缺乏控制器等核心技術,這些都是潛藏在現階段ECFA榮景背後的危機。

除了大陸,韓國更是可怕的對手。卓永財不久前和經濟部官員座談,就大聲疾呼政府應儘快與美國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否則等美韓FTA在今年中生效,勢必衝擊台灣的外銷競爭力。

籲深耕研發 積極搓合產學

要應付這些國際競爭,厚植技術實力是最好的方法,但這點又卡在業者投入研發的決心及人才培育速度。尤其是後者,即便像上銀這樣績效突出的公司,還是常因地處中部、加上得和科技業搶人,不時在人才招募上碰壁。

針對這點,卓永財的方法是推動產學合作,一方面將學研界能量導入業界,另一方面也希望讓年輕一輩改變對機械業的刻板印象。上銀每年都砸下上千萬元舉辦「上銀機械博士論文獎」,成為當前國內最具規模的機械領域學術競賽。此外,他還故意把同業協會的討論場合移師到學校舉行,藉機讓會員廠商與學術界互動、媒合,營造一個交流平台。

「像德國、日本、義大利這些工業強國,都有很強的機械業基礎科研與研發能量,」長年觀察機械業發展的劉信宏建議,政府應該多提供吸引外資的政策誘因,一方面替本土業者引入活水,二來也能把台灣的機械業聚落,提升到國際級的地位。

從拯救企業的救火隊、提供意見的顧問、到實際經營的實業家,看盡30年多來產業界潮起潮落的卓永財認為,台灣機械業必須及早走上「智慧製造」的經營道路,才能擺脫長年的代工宿命及低價格局。「我們不用跟人家比大;應該要比創新、比附加價值!」他堅定地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