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週年慶 遠見週年慶 現在訂就送亞諾納$4,490行李箱、兩張西堤套餐餐券

手上的外幣 ,嘴邊的信心

林行止
user

林行止

1986-07-01

瀏覽數 14,250+

手上的外幣 ,嘴邊的信心
 

本文出自 1986 / 7月號雜誌 從世界舞台看中華民國

自從「中英聯合聲明」於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在北平簽署之後,隨著中共拋出「維持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及「港人治港」的香港政策,從表面上看,香港人對政治前景的信心大定;不管這些政策是否權宜之計,大部份「走不動」(沒有移民條件)的香港人只有「甘之如飴」,因此「英去中來」並沒有引致社會震盪。

另一方面,為了保持香港替中共的「創匯能力」,維持香港的安定遂成為國策,北平高級「官員」頻頻以笑臉、盛宴接見款待香港訪客,資本家--特別是那些曾大筆捐款以助「四化建設」者--更被待若上賓;而在這類接觸當中,北平高級「官員」又連連做出諸如九七年後讓港人政府「高度自治」及「一切維持不變」的承諾。在被港人多次追問這些承諾有什麼保證時,中共首席強人鄧小平竟不耐煩地說,難道港人要他神前發誓才肯相信嗎?以鄧小平的權威地位,此言一出,這個問題就算有了定案。

千里為官只為財

中共雖然沒有作出具體保證,但亦非口惠而實不至,「中資」(中共資本)公司在香港的投資甚為明顯;這些投資大部份用於收購瀕臨倒閉的企業,其不願香港受高失業的打擊以致令人心不安的苦心,彰彰明甚。在社會安定的基礎上,香港經濟才能蓬勃暢活,其「創匯」功能才能保持,這解釋了中共何以能夠言行相符地在政治和經濟上為香港的安定繁榮盡力的底因。

英國政府向來有維持香港安定繁榮的誘因,「千里為官只為財」,說英國人背著殖民者的惡名治港沒政經利益,是誰也不相信的;而這種誘因,並不因為英國人已定期落旗歸國而稍減,此中原因有二:

第一、維持香港安定繁榮對中共有利,這不一定能對英商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有什麼明顯的助力;但如果在撤走前倒行逆施,令香港社會無法安寧,則英商問鼎中國大陸市場的機會肯定下降,因為一切政治掛帥(政治導向)的中國極可能不與英商交易,作為對她不盡心盡力維持香港安定繁榮的懲罰。別說保守黨與商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單就英國外貿上著眼,英國絕不願見開拓已久的中國大陸市場拱手讓給歐美日諸國的。

第二、英國統治香港一百多年,英商在香港的經濟勢力根深柢固,商業利益涵蓋每一行業,因此,要順利撤退,既需時間亦須有「安定繁榮」的客觀環境,設非如此,英商所持股票如何能賣得好價,所擁有的公司如何能順利轉手?此外,英國公司還計畫利用香港股市集資,比如原定今年五、六月間(現已決定押後)上市的英國國營英國航空公司,原本就有讓香港投資者分享其「投資成果」的計晝。沒有「安定繁榮」的條件,上述種種都無法變成事實。

必須「安定繁榮」

至於香港政府方面,在平常時期致力於爭取香港利益,是無庸置疑的;但大家不可或忘的是,英倫派幹員治港的最終目的,在於維護英國而非香港利益;在香港具有獨裁者權力的港督和他的正副政治顧問,都直接由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即外交部)委任,他們奉唐寧街十號之命辦事,在重要關頭,特別是港英利益有衝突的時候,忽視香港人的意願,處處以英國利益為依歸,是正常而非反常。

此外,香港高層英籍官員中,憧憬著九七年被新政府委為顧問者亦頗不乏人--大部份英國人對香港生活方式都極為留戀--因而處處怕開罪中共,事事忍讓,連多年前已決定進行的「政制改革」,亦因北平表示不同意而放緩腳步,猶疑未定;因為在這類問題上如與中共有矛盾、有爭持、有激辯,都會導致人心浮動,避免這乖離「中」英意願現象的出現,香港當然責無旁貸。

嘴上有信心

「安定繁榮」更是香港市民的共識,有資財者希望能夠從容地從股票及物業市場上套現,「從容期」當然愈長愈好,這就是說,必須有持續壯旺的市場承接力,決心離開香港的有產階級,才能以「好價」變賣所有。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政府基於政經理由,於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七日實行所謂「聯系性(亦稱指導性)匯價制(HK$-US$ Link rate system)」,將港元與美元在七.八比一的水平掛鉤,這對目標不在持有港元而在美元者,製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從上述的背景分析,大家應可瞭解到何以這二、三年內北平拋出的「港人對政治前景已充滿信心」之類的政治口號,能夠在英國、港府和港人之間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大家表示對「政治前景」,即中共為九七年後香港設計的政制有信心,安定繁榮才有可能,而在這種基礎上,有產階級才能有條不紊地將資財套現、外移!

但是,實際上港人是否對政治前景充滿信心?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相信大部份香港人亦持否定性答案。

犬儒雖然對統計數字嗤之以鼻,但在公正、科學和可以查證的制度下的統計數字,則是絕對不容忽視的。統計資料強烈地顯示了香港人嘴上有信心,心中無信心,因為自從香港政治問題開始大眾化之後,香港人持有外幣的數字,無論是數額或百分比,都大幅上升!

統計數字告訴我們,長期以來,香港人大都以持有港元為主,比如在八○年年底的時候,M2(法定硬幣和紙幣加上銀行定期存款,可轉讓存款證〔cD〕及儲蓄存款)總額為九百六十二億四千萬港元,其中外幣為一百一十一億八千萬,占總額的一一.六%;到八一年年底,外幣存款在M2中的百分比己升至一七.一%,升幅雖甚可觀,但並沒有表達什麼重要意義,勉強來說,似可解釋為外幣存款的利率較為吸引(一九八五年而言,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美元通常較港元高二、三厘),及政治問題已受到有識之士所關注,對前景的疑懼--中共的香港政策尚未明朗--令人們將港元存款變為外幣存款。

但是,到了八二年底,情形有了戲劇性變化,外幣存款占M2總存款的比額突然急跳至四一.五%,八三年底的比率進一步上升至四六.一%,這強烈地說明了在這段期內,「中」英就香港問題的談判已引起廣泛的震盪,人們知道中共已鐵定在九七年收回香港主權,對港元的前途亦有了疑慮,紛紛將港元變換為以美元為主的外幣以策萬全。

【遠見 x 未來兒童雙刊共讀】週年限時優惠,不只加送一期,還送《未來兒童》知識庫權限!

外幣存款占M2總額最高的月份是八三年九月,是月外幣比率高達五○.四%,但其後迅速回降至四六%,此中的原因,主要與港府實施「聯系性匯價制」有關,有了七.八港元兌一美元的保障,部分外幣兌回港元以為日常周轉,是合理明智的做法。

從八三年底迄今,外幣存款在M2所占比率穩步上升,至八五年十二月,在香港有統計數字的歷史上,首次出現港人持有外幣數額多於持有港元的反常現象!值得大家特別注意的是,這段時期內經歷了「中」英草簽,其後眾口一詞表示對香港政治前景極為樂觀,但何以大部份人對港元仍乏信心,非持有外幣不能安心?答案當然是港人在內心深處對前景的疑慮並沒有因各方「齊聲唱好」而消除。

當然,外幣存款比例上升,亦說明了香港的國際性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事實上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的外幣存款都占相當比例,這是隨著金融市場國際化而來的外幣存款多樣化的必然結果。但香港外幣存款在八一年至八三年間以倍計急升,這種突變,顯然除了外幣存款多樣化及某段期間的利率優勢(有時港元利率較高,有時外幣利率較高)以外,還有政治性理由。

「積極不干預」政策

必須指出,香港人將港元存款變為外幣存款,貨幣媒介雖然改變了,但仍存放在香港的銀行系統裏,這說明了一般人相信九七年前英國仍會統治香港,英國人突然宣布提前撤離香港,是不敢想像的。

由於港人對英國的法治主義和在經濟上堅決實行「積極不干預」(positive non-intervention)政策有信心,這就是說,港人並不但心港府會管制外匯;但由於人們對九七年後港元作為國際承認貨幣(hard currency)的地位存疑,即人們相信九七年後美元、日圓、西德馬克、瑞士法郎等可兌港元,而港元不一定能夠兌換這些貨幣,或兌換時須付出極高代價,因此為防範未然,遂將大部份現金轉為外幣,以策安全。這是十分理性和合理的做法。

香港沒有外匯管制,政府對資金的流入與流出完全不理會,也沒有統計,因此,在銀行存款戶大量將港元轉為外幣存款這段期間,非存款戶的超級巨富們(巨富都善於利用別人的錢,不可能是儲蓄戶。)究竟調走了多少錢,雖然沒有人能提出準確答案,但近年來香港巨賈在北美的重大投資,顯示他們調走的資金數目一定大得驚人。

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香港人,特別是各行各業的活動家,紛紛向北平靠攏,跟隨北平音樂起舞,已是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加上中共在香港掌握了非常龐大的宣傳機構--包括官方喉舌,及在英國人決定撤退後突然「投共」的媒介--任何表示對香港政治前景缺乏信心的言論或行動,都會馬上遭受無情的抨擊。

承認資金外流

但在統計資料的如山鐵證之下,連中共經貿系統在港的機關刊物「經濟導報」,不久前也不得不首次公開確有資金外流之象;不過,設法掩飾歪曲事實以討好北平歡心者仍大有人在,比如最近就有經濟學者利用銀行刊物指出,港人外幣存款激增的原因,是受八二年初港府取消一五%的外幣存款利息扣除稅的刺激。

但任何正常的人都不相信這一稅項具有如此影響力,況且存外幣的人大都知道,匯價波動的重要性遠遠凌駕於利率之上,年息加減一、二厘,以日計簡直微不足道,而匯價無時無刻不在波動著,因此,存外匯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須持有匯價持續上升的貨幣的人,利率的升降(利息扣除取消等於變相提高利率)和高低是次要的問題。

退一步看,如果取消外幣存款利息扣除稅有這麼大功效,八三年十月十七日港府取消港元存款利息稅,豈非應該產生外幣還元現象?事實上外幣存款有增無減,說明了利率在這種情況下並不能決定資金持有者的存款意向!

無論如何,經過多年的觀察,筆者堅持港人持有外幣數量的多寡,真實地反映了港人對政治前景是否有信心,也就是說,港人持有外幣的數量,與他們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成反比例--持有外幣數量愈多,反映他們的信心愈弱。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而港人持有外幣的情況,亦可看出北平的香港政策的成敗,北平應該清楚瞭解其中奧妙,然後面對現實,改變香港政策,直至港人逐漸放棄外幣改持港元為止。

美元的「陪葬品」

最後,應該一提的是,港人持有外幣數量還會受市面謠傳港府將調高或調低聯系性匯價所影響,以近日為例,由於財政司行將換人,加上港元已成為極度疲弱但跌勢未盡美元的「陪葬品」,因此,市上有關港府會將聯系性匯價調整為七.五港元兌一美元--筆者以為這絕對是謠言,殊不足信--之說甚囂塵上。

在這種情況下,投機性甚濃的港人,就會調回海外資金,或將外幣存款轉為港元存款,以便在港府調整匯價中撈一把(現在以七.八港元兌一美元,希望短期內用七.五港元就可兌一美元)。不過,這只是一項小插曲而已,對在權衡政經形勢下認為持有外幣較「保險」、較有利的大前提下,除非北平能夠釐訂出一套大多數港人衷心而非表面認可的香港政策,不然,港人持外幣多持港元少這一現象,是會一路持續下去,到了最後,港元非貨幣化(demonetization )就勢所不免了。

(林行止為香港「信報」主筆兼社長)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