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三年布建防火牆,從高中輟變零中輟

社工進駐學校〉尖石國中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09-10-01

瀏覽數 25,250+

三年布建防火牆,從高中輟變零中輟
 

本文出自 2009 / 10月號雜誌 嚴凱泰挑戰品牌夢

一個曾經是全國聞名的「中輟學校」,如何甩掉標籤,翻身為「零中輟」楷模?

自從有「中輟率」這個名詞開始,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尖石國中」,就一直榜上有名,最高峰時學生約250人,就有10多人中輟,另外三天兩頭翹課的「間輟」孩子則更多。前總統李登輝、前省長宋楚瑜都曾經親自拜訪尖石國中,就衝著高中輟問題而來!

要前往這個位於尖石山區入口的國中,得先繞過彎曲陡峭的山路。九成以上學生來自尖石鄉前山、後山共七個村的原住民孩子,後山的孩子因為一趟車程動輒兩、三個小時,所以都得住校。

為了擺脫「人數最少,中輟最多!」的命運,目前擁有約209位學生、其中51人住校的尖石國中數年來想盡辦法洗刷污名。三年前,終於有了轉機。學校與社工合力搭起綿密的社區網絡後,再引進多元課程,總算把中輟人數從2006年的約十位急降至零,目前維持「零中輟」!

學生趴趴走,跪求、養雞都留不住

在尖石國中擔任第八年的輔導主任林華中,前幾年擔任訓導主任時,最怕接到新竹縣教育處的電話,「很怕又要被叫去罵!」,以前教育處開中輟會議,一定會點名尖石國中出席,要尖中「好好努力!」

「可是就算我們跪下來求孩子回來上課,孩子也不一定領情!」林華中說,有一年老師在找沒到校上課的學生,結果一查才發現,幾個孩子居然已經在遠洋漁船上!

1991年這起「尖石中輟生出海跑船」的離譜事件,震驚全國,原來是船公司人員到部落遊說青少年跑船打工,從中抽取佣金。

儘管錯不在學校,但形象已受損,許多經濟能力許可的家長,乾脆幫孩子轉學到其他學校就讀,讓尖中流失不少學生。

為了防止中輟,歷任校長與師長試了許多辦法,曾推動過「週末加油站計畫」,引入許多活動來誘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四年前,還養過雞!讓「資源式中途班」的孩子在照顧雞的同時,看能不能也留在學校上課。「但是,總不能一直養雞!孩子畢業後不一定能靠養雞維生嘛!」林華中說道。

來到尖石國中甫三年的校長彭春蘭,一開始不瞭解原鄉學生的學習與家庭背景,連校務計畫都沒辦法寫,尤其納悶「怎麼老師教得這麼認真,但孩子的學習成效就是不好,甚至不來上課?」

深入探討才發現,學生的家庭結構普遍不完整,受到大環境的衝擊,家長經濟處境更弱勢,連填飽肚子都來不及,遑論開發孩子的天賦潛能。

此外,偏鄉孩子普遍沒上過幼稚園,學習的基本態度與觀念不足,連「定」下來聽課都難!這些來自山林中的原民孩子,覺得上課無聊,當然就是山邊、溪邊到處「趴趴走」。

民間社工加入,學校外更多課輔與社區活動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轉機開啟於2006年。

長期服務新竹縣原住民部落的中華至善協會,發起「陪你長大」原住民教育發展計畫,導入愛心認養機制,讓孩子上課後輔導與「社區生活營」的多元課程。

「陪你長大」計畫的第一筆經費,就來自新竹縣少年法庭的緩起訴金,因為法庭發現不少保護管束的孩子來自尖石國中。彭春蘭回想當時「至善」找上她,「感激都來不及!」她不認為社工的介入會妨礙校務發展,也不認為大張旗鼓防制中輟,是件尷尬的事,因為「問題來了,就是要去面對它、解決它!」

於是,當教育部目前才正要導入「校園社工」示範計畫時,尖石國中早已經結合民間社工,不僅與社工群一起討論課程設計,還積極在學校、社區與家庭中布建密集網絡,讓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在尖石國中,不愛念書的孩子可以上「資源式中途班」,而每天七、八節也有重視生涯探索、銜接技職教育的「社區生活營」;住校生的「夜間課輔」,則分成兩塊,一塊是正規課輔,一塊則是主題活動。

在原民部落深耕多年的至善社工楊曜誦,就是撐起中輟防火牆的中流砥柱。他指出,有的孩子就住在學校旁邊,也不來上課,這表示學校裡沒有提供舞台,孩子上學沒有成就感!

因此,楊曜誦等社工員設法整合資源,把各種活動帶進學校,諸如街舞、電影欣賞、名人講座;也把孩子帶出學校,體驗攀岩、企業觀摩、參觀各種展覽等。

「每一種教學活動都是一個介面,讓我更能掌握孩子的身心發展,找到切入點幫忙孩子!」楊曜誦說。

深入瞭解曠課原因,搶救高危險群

楊曜誦發現,許多中輟高危險群的孩子,需要的只是長期的陪伴,一旦知道有人在乎他,就有力量回到生活常軌。

例如,個頭很小、剛升國三的小軒,其實是個懂事的孩子,回到家會自己洗衣服、叮嚀爸爸不要喝太多酒,還會幫忙照顧中風的媽媽。

但,因為常沒錢搭公車、從家裡走路到學校又要一個小時,上課常聽不懂的他乾脆不上學,國二上學期一曠課就是100多節。

楊曜誦發現後,每天都騎機車去接他上課,帶他參加許多課外活動,小軒國二下學期就不再曠課,他羞赧地說,「總不能讓曜誦老師每天都來接我吧!」

許多偏遠學校因為班級數少,輔導室的編制只有一、二個人,輔導老師又得上課或兼行政職,根本無法深入瞭解學生問題。社工的進駐,以及因社工而導入的各項課輔資源,就有效補足尖石國中輔導人力的缺乏,中輟的源頭防治可以做得更徹底。

「如果說校長、主任是中樞神經,那社工就是末梢神經了,兩者互相合作,才可以動起來!」林華中說,長期以來輔導室的編制只有他一個主任,根本力不從心,但與至善社工的合作,讓他彷彿多了好多觸角可以深入家庭與社區。

這幅學校與社工體系緊密連結的關懷網絡,不僅是防治中輟的防火牆,也聯結出孩子發展潛能的各種可能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