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郭為藩這位教育界的老將來說,去年七月被急召擔任文建會主任委員,是人生中又一項大意外。
對於成立七年的文建會而言,除一年一度文藝季開鑼及學者倡議升格文化部之外,就是近幾個月來郭為藩推動的幾項活動,能夠頻頻受到媒體重視。
郭為藩和文建會都在面對轉型。
品嚐尷尬滋味
帶有苦讀出身的書生氣息,說話不疾不徐的郭為藩甫一坐鎮文建會,就得面對弱勢部會的困窘、升格文化部的挑戰、大眾寄望以文化力量紓解社會亂象的壓力,以及對其個人文化背景的質疑。
文建會積弱已非一日。前年行政院長俞國華例行巡視各部會,結果獨漏文建會;主事七年的前任主委陳奇祿時常感嘆:「我們老撿人家不要做的來做。」直到今年,大陸工作會報依然沒有邀請文建會共商兩岸文化交流大計。原在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內即負責文化事務的郭為藩,正品嚐其中的尷尬滋味。
文化部升格有望,文建會懷有擺脫困境、統一事權的前景;但同時,卻必須在自己幾近空白的地盤裡,去瓜分相關部會的文化業務。其中分寸,郭為藩正小心翼翼的拿捏著。
險些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去年他上任不到一個月,藝術文化界的幾顆明星「雲門舞集」、「文星雜誌」相繼停演、停刊,引發潛伏已久的文化環境不健全問題。郭為藩迅速披掛上陣,邀見林懷民、吳靜吉等瞭解狀況,慎謀對策。
面對波濤不斷的文化建設難題,這位來自台南清苦家庭的學者,用一再強調「我相信事在人為」來撥開疑慮,用再三重複「我適逢其會」來迎接挑戰。
「對我來講,這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三十五歲即出任教育部次長,屬於青年才俊型的郭為藩,談到規畫文化建設時,樂觀和無奈的語氣間雜,「這貢獻會很大,但是沒有把握,我只有盡力而為。」
不太像「文化人」
在改善文化環境的同時,他也試圖改變自己。一向木納自認「不上相」的他,過去最怕記者,見到就想躲;如今為了推廣文化工作,他經常主動邀集新聞界侃侃而談新計畫,言談間還會探頭反問攝影記者要不要換個角度拍照。
和具有美術專長及人類學學識的前任主委陳奇祿相比,郭為藩顯得「一直像個學者、教授,而不太像文化人。」一位藝文界人士發現他較少出現在藝文團體的聚會中。
「他與精緻藝術的接觸,唯一經驗可能是留學時在巴黎待過四年。」還有這樣的質疑。
以如此的形象和背景來主掌文化建設,有人為他捏把冷汗,也有人認為他「出任合適」,同為師大畢業,有多年共事經驗的現任教育部常務次長林清江分析郭為藩的閱歷:「他能堅持理想,又有豐富的行政經驗。」
二十二年前郭為藩自歐返國,即倡議特殊教育的重要,並實際著手推展。當時台灣幾乎無人知悉的特殊教育,至今已逐漸開花結果資賦優異及學習障礙者均得到關注。林清江對此評為「他有遠見」,「文化建設也同樣需要具宏觀、看得遠的人來主持。」
擔任文建會主委,郭為藩實際發揮的是行政協調的本領。
這本領來自他謙和的個性,以及十五年仕途儲備的政治資源。民國六十一年起任職教育部期間,當時同在部裡的陳履安、李鍾桂等人,如今都是部長級人物或黨團負責人;擔任師大校長時期,結識不少學術界領導人物,例如現今的教育部長毛高文。類似關係皆成為郭為藩今天推展文化工作的資產。
施展折衝工夫
接掌文建會雖僅半年多,看來並不八面玲瓏的郭為藩,已施展了多次成功的穿梭折衝工夫。
先是協調財稅單位,改善表演藝術團體一向深為所苦的「先課稅後演出」制度,把藝術活動入場券租稅降低。接著協調教育部,將以往規定藝術科系教師都要繳交論文才能升等的措施,改為可以依據其作品、展覽來評定升等。
「這要感謝兩位部長的合作,」語氣中帶著謙虛圓融,也不著痕跡的顯露出力挽弱勢單位的努力,「我們還正在和考選部協商,希望在高普考項目中增設文化行政,讓人才能進得來。」
除了運用政治資源發揮行政協調功效之外,郭為藩上任以來,則多半致力於大眾文化的引導,「家庭日親子活動」、「金帶獎」、「全家福、全家遊」都是這般產物。
一位文化界的前輩級人物指出,身為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必須關注三個重點:一是追求精緻文化,二是維持創作環境,三是提供各階層皆可參與的常民文化,而前兩項尤其重要。這正是初掌文化中樞的郭為藩努力的目標。難為的是,文建會的弱勢地位不知何時可解;樂見的是,關心文化的人士逐漸增加,升格文化部的前景在望。
如果江郎才盡
從教育界的老將,搖身一變為文化界的新兵兼主帥,郭為藩是否會在年過半百時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文化部部長?他一秉平和的語調:「我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有很多工作都做不完,」語氣一歇,「如果江郎才盡,就該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