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實力,已經跨出中國了。它第一個鎖定的,也是跟大陸一樣的大市場:印度。
離開清奈(Chennai)機場,一個小時的車程,路況極盡印度特色!抵達時,正是夕陽燦爛下班時刻。一台台遊覽車,車體上清楚標示著富士康(Foxconn)、比亞迪(BYD)、WINTEK、Jabil,正要開上路,載著眾家工廠皮膚黝黑的印度勞工返家,總計有兩萬人之多。
這裡是諾基亞(Nokia)印度製造特區。今年底前,總出貨量上看2.4億支手機,也就是說,國際間將有約1∕5的手機,是「Made in India」,將超越諾基亞在北京的產量,成為全球單一最大手機生產基地。「Made in China」即將被印度清奈超越的意義是,印度的大國市場,也即將崛起。
看好內需,大廠前進印度特區
諾基亞印度市占率達七成,去年每一個月賣出約500萬支手機,今年全年可望衝破8000萬支,已經超越美國、趕上中國!台灣是各手機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但一年總銷量僅720萬支,差不多是諾基亞在印度40天的銷量。
「一天賺不到幾塊錢,穿得再破、再窮的人,手上都要拿一隻諾基亞手機!」貿協駐清奈辦事處主任吳賀彬觀察。
在印度高達30%的進口關稅壁壘下,諾基亞的必然策略是:在地製造。特區就以低價手機生產為主,店頭一支要價僅僅1000~2000新台幣。除了滿足印度本土每年30%以上的成長勢頭外,也外銷中東、中亞、非洲、印尼等新興市場。
特區前的四線道馬路,總是不分時段塞車,喇叭齊鳴、黃土飛揚,典型的印度式混亂。走進特區一瞧,卻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警衛森嚴、柏油馬路、井然有序的廠區規劃,跟台灣的竹科一樣整齊。
特區裡則是為這世界冠軍球隊效力的一流球員。包括鴻海旗下富士康(FIH)做組裝、光寶做機殼、勝華負責螢幕面板、購併綠點的捷普(Jabil)則提供手機按鍵。
一票台灣優秀國手外,竟然破天荒,有一位大陸「傭兵」。他是來自深圳的比亞迪。
獲諾基亞青睞,被迫印度設廠 比亞迪是誰?台灣人不該陌生。
這公司是鴻海勁敵,雙方一路官司不斷,年僅43歲的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更被許多人認為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眼中釘。從深圳到清奈,比亞迪以多加五成的薪水,吸引富士康印籍幹部與作業員跳槽。不僅挖走上千名富士康人,更成功複製了鴻海的大規模代工經濟。
1995年成立的比亞迪,從生產電池起家,目前在手機電池市占率超過三成。從完全不會做手機,到被諾基亞重點培植、深度倚賴,比亞迪只花了六年。比起摩托羅拉、Sony Ericsson,諾基亞向來是委外生產最保守的品牌,鴻海透過購併,花了好大力氣才打進供應鏈。
手機玩家都知道,諾基亞電池是各大品牌中最持久的,這就是比亞迪勝出的一大關鍵。尤其諾基亞現在已經有十多款手機,是與比亞迪協同設計的,不僅透露出雙方的緊密程度,更證明電子代工皇帝郭台銘,不能滿足諾基亞。
不過,比亞迪其實是「被動」來到清奈的。2007年,比亞迪在諾基亞強烈要求下在印度設廠。「簡直就是趕鴨子上架!」一位比亞迪離職員工說。清奈因此成為比亞迪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2000名員工打造一支支諾基亞手機。不遠處,富士康則擁有4000名員工。
截至去年底,諾基亞在印度年出貨量約為1.2億支,受到金融風暴影響,諾基亞訂單雖然從去年10月起緊縮,但不到兩、三個月,在印度手機庫存銷售一空的前提下,已經開始追加急單,預計今年擴充產能達到一倍。
台商在印投資,近三年慢慢加溫,迄今已達10億美元,但中國企業到天竺半島,仍可用「稀有」來形容。海爾設家電廠,華為、三一重工營業據點開張,加上比亞迪,是迄今在印度,僅見的中國企業。
兩年快速擴張,管理紀律佳
事實上,富士康、勝華、捷普都是在水電齊備的諾基亞園區內,落後好幾步的比亞迪,只得在園區五公里外,入駐一座廢棄廠房。結果竟然在三個月內,就能夠正式量產手機出貨,顯見比亞迪已經學到了鴻海的精髓。「隨著人的流動,台灣被大陸複製代工模式,是遲早的事!」同樣是EMS大廠、環隆電氣總經理魏鎮炎一語道破。
從0到2000人,短短兩年內,比亞迪的首度海外擴張,馬步扎得很穩。隨著諾基亞訂單上揚,目前第二期、第三期廠房工程已經接近完成,另外還因應諾基亞的機殼需求,增設一座金屬廠。
很多製造業台商,都抱怨印度人難管,你一句、我一句聊天,工廠氣氛輕鬆,產能總拉不起來。尤其女工穿著飄逸紗麗,手上一堆鐲子、戒子,都會降低效率、甚至造成安全意外。
「郭語錄」提及,鴻海四大管制系統是工管、品管、生管、經管。從這四方面來審核比亞迪清奈廠,可以發現,鐵的紀律已不遜於鴻海,連諾基亞都滿意。
兩年來,比亞迪清奈廠陸續派200位印籍幹部與作業員到深圳見習,他們回來後個個都說:我們印度人做事的方式,真的不行!
幹部年輕化,能獨當一面
據瞭解,清奈比亞迪的大陸幹部,很多都有富士康背景,而且都非常年輕。包括擁有富士康資歷的曾姓總經理在內,都是30世代,甚至27、28歲就都可以獨當一面。新設的金屬廠,就是由年僅28歲的年輕幹部一手負責。
「比亞迪的特色,就是從上到下都年輕!」一位比亞迪深圳幹部指出,不僅老闆王傳福才40出頭,很多經理、副理級中階主管,都是才大學畢業四、五年的新鮮人。
至於再上一層的協理、副總職級,多是挖角來的。他們幾乎都有外商、台商經驗,約40歲壯年,是目前比亞迪邁向全球的大將軍。
投資隱憂:缺水電、貪污嚴重
比亞迪廠房外,黃土路總是揚起大把灰塵,投資條件好比15、20年前的中國,值得有意前往印度投資的台商注意。例如比亞迪廠區每個月,有十天沒有電;剩下的20天當中,星期六、星期日也一定沒電,不能讓員工加班;至於上班日,一小時停兩次電,也是常有的事。
沒有電,比亞迪就自己買柴油發電機。沒有水,也要調卡車買水,花費是一般水價的兩倍。
當地政府保證每天供水16小時,實際上,只有不到5個小時,轉開水龍頭有水流出來,比亞迪最近還在廠區內,自建蓄水池。可說萬事要靠自己。至於工廠設備的裝機、維修,價格都是大陸的好幾倍。
另外,富士康與比亞迪,在印度都亟需模具技工,但當地卻根本連一個都找不到。還有,印度地下經濟蓬勃,全球第一,「黑錢」總金額是第二名俄羅斯的四倍。
一位兩國都待過的台商比較,大陸官方現在都不敢公開要了,在印度卻是完全公開,是正常程序,「每一筆進出口的貨都要給!」
低調文化,當下一個鴻海?
有大陸記者觀察,跟鴻海很像,比亞迪的文化一樣很神祕低調。
《遠見》赴諾基亞特區探訪,透過多重管道約訪兩家公司當地負責人,但都遭拒,沒有下文。
日前經濟部次長施顏祥造訪印度,希望透過外交部安排參訪富士康,但也吃了閉門羹。「富士康真的很神祕!」我國駐印代表翁文祺說得直接,他也尚不得其門而入。
鴻海本來就是營運透明度最低的科技公司之一。「我們工廠又不是觀光景點!」這是一位富士康駐印主管的說法。
據瞭解,富士康在清奈的台幹,不到五位,用一隻手就數得完。總經理、廠長以下的一級主管,全都是大陸幹部在帶印度人。大清奈地區,總計有100多位台灣人。
事實上,比亞迪赴海外設廠的歷史軌跡,確實與富士康一致。1997年,富士康剛到大陸,一票台幹教大陸作業員做事,帶得非常辛苦;2007年,比亞迪到清奈,陸幹們帶印度作業員,個個都感歎,「我們也體會到當時台灣人的苦楚了!」
「這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思科公司總裁錢伯斯曾說,科技戰場上的落後者,將沒有翻身的餘地。
過去十年,鴻海以速度與廣度,坐上世界第一EMS大廠寶座。下一個十年,創新快手比亞迪有機會取而代之,甚至更上一層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