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企管學家李仁芳的創意開發三論 差異空間 體驗創意心靈

林奇伯
user

林奇伯

2008-11-01

瀏覽數 39,950+

企管學家李仁芳的創意開發三論 差異空間 體驗創意心靈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8 / 11月號雜誌 巴菲特 滾錢人生

政大商學院李仁芳教授近年來被不少台灣企業界推舉為「創意管理學」的最佳導師。不僅在政大EMBA開設創意管理課程,吸引眾多企業精英前往選修,也應邀到華碩等大公司傳授創意管理。

他強調,21世紀第一個十年,台灣的首要課題就是必須從「製造優勢」迅速精悍地轉進「創新優勢」。他並且不斷在媒體上拋出疑問:近七年來,台灣已在德國iF和red dot、美國IDEA、日本G-Mark等四大工業設計獎項上獲得170多座獎項,縱橫國際設計界,但是,這些得獎的設計卻無法引起消費者的感動,為什麼?

他的結論是,因為消費者的鑑賞力不到位,連台灣諸多赫赫有名的企業家在創新管理的心態上也不到位,所以台灣只能當個製造大國,永遠屈居「生活小國」。

李仁芳的論點引起廣大迴響,但他卻從未明確指出,面對鑑賞力不足的問題,台灣「該如何做」?

為了幫讀者解惑,《遠見》特別專訪李仁芳,並摘錄他的新書《創意心靈》三篇精采文章,首度披露他的創意密碼。

打開創意眼睛從生活做起

不管是教學或生活,李仁芳都特別講究起而行的「空間體驗」。他的大老闆學生們,都曾被他「連哄帶騙」,在忙碌生活中無論如何都得抽出幾天,一起出國見習旅行。

《遠見》的專訪地點他也特別講究,從陽明山、紫藤廬,一路換到新生南路一段巷子裡、在文化圈甚為知名的「湛廬」咖啡館,才定案。

李仁芳穿著中國風布紐扣唐裝混搭西服,神態一派悠閒,面對提問,他斬釘截鐵地說:「創意心靈沒有how to!每個想要提升鑑賞力、打開創意之眼的人都必須從最基本的生活哲學改變起。」

而改變生活哲學,又得從「差異空間」的體驗著手。近年來,李仁芳將研究課題集中在兩個面向:「有助於創造力萌芽的空間設計應該是什麼樣子?」「創意工作者在OFF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他們OFF時的空間又是什麼樣子?」

「大家一定都有經驗,在出國旅行時,突然創意不斷湧現,但是往往回國後,突然馬上被封閉,大家又過起俗務煩心的鬱悶生活,」李仁芳說,其奧妙之處就在旅行者把自己拋進迥然不同的異國景緻中,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感都因強烈的刺激而得到開發,當外界刺激不見了,創意心靈也跟著消失。

開發六感,平凡處處見驚奇

李仁芳分析,這種現象在他的EMBA企業家學生中尤其明顯。台灣的企業家身處以製造為主的產業鏈中,長期由「製造心靈」來主導生活、管理企業。產品風格只能由蘋果(Apple)等歐美廠牌取得定義權,台灣只負責以低成本、高效率、短交期來取勝,用「從沙,用力也會擰出水來」的價值觀管理員工,整個台灣就變成勤奮的機器,缺乏心靈活動。

「我常常講一個笑話,有一年秋天我帶EMBA學生到京都遊玩,途中我們到南禪寺的聽松院吃湯豆腐,回台後,我就寫了一篇文章,配幾張照片,把當時的心情與景緻白描一下,但一起去的學生上課時不禁驚訝地問:老師,你跟我們去的是同一個地方嗎?為什麼我們的感覺不一樣?」李仁芳笑著說,那就是六感的覺察力有沒有打開的差別而已。

李仁芳一面和湛廬咖啡店老闆討論濾泡式咖啡的訣竅,還一面告誡:「咖啡只能偶爾拿來當『藥』喝,上班族長期靠咖啡因壓榨創意,是會讓自己心靈乾枯的。」

他雖然聲稱沒有how to,但還是為《遠見》讀者開出「製造心靈」扭轉成「創意心靈」的三大藥方。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1.打開六感覺察力,增加「經驗庫藏」

李仁芳強調,不是只有去異國或他鄉才能有「差異空間」的體驗。台灣人口才2300多萬,一年出國就有800萬人次,出國比例不可謂不高,但大家平時在台灣時的休閒活動如果都只是看電視,僅僅每年一兩次出國度假時張開六感的眼睛,絕對不夠,應該試著用旅行的心情在台灣詩意過生活。例如,在台北,30分鐘內就可以靠近山海,可以多接近一點自然,隨時察覺自己呼吸是不是短促了,體溫是不是上升了,如果過度緊張,就要試著放鬆。

「我喜歡樹,坐車到木柵教書時,我會靜靜欣賞捷運動物園站的路樹。不管冬夏,它們的枝幹都很漂亮,像跳芭蕾的舞者一樣,」李仁芳說,還有像住家附近、仁愛路三段的安全島,夏天時有樹、蟬鳴、鳥叫,下雨天水氣瀰漫出來,空氣中充滿香樟樹的香氣,「有時我會動念,乾脆直接拉張蓆子去躺在安全島上。」

出差旅行也可以對自己好一點,李仁芳不管出國或國內出差都有個習慣,就是在事情處理完後給自己一點在當地盤桓的時間,走入尋常百姓生活,體驗風土、人情、文化,整個旅行會因為最後的放鬆而有更深刻的體會。

一但六感覺察力開放,創意心靈就會打開,「經驗庫藏」也會很豐富,自然在需要創意時,那些醞釀已久的的奇花異草就會跑出來。

2.在乎為什麼比知道為什麼重要

大部分的人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是花在工作上。企業家應該要鼓勵員工不只要Know What(知道是什麼)、Know How (知道怎麼做)、Know Why(知道為什麼),還要Care Why(在乎為什麼)。

李仁芳曾經走訪東京宮崎駿工作室、台北Google辦公室等,發現這些創意企業,都擁有讓員工陶醉其中、充分交流的辦公環境。

「企業必須要活在顧客的生活氛圍裡,產品才能觸動顧客心靈。創意要的不是技術,而是由生活質感滋養的土壤,由每個受到滋養的員工出發,就能凝聚有創意的企業產品,創造更大的社會創新氛圍,」李仁芳強調,這都是企業家可以起而為眾人表率的地方。

3.品味取向,用愛與熱情過生活

李仁芳非常認同《遠見》提出過的「品味學習潮」趨勢,他認為這是國人尋找愛與熱情的方式。

「前陣子有個大企業家,我姑且隱其名,在媒體上嚴詞批評台灣年輕人現在都只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年輕人有什麼不對?是那個企業家自己的價值觀太老舊了,台灣人現在就是要開始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有貢獻、有價值,才能轉型為「創新優勢」。

他舉一個朋友的故事為例。朋友上北一女的女兒被選上儀隊,但女兒卻鍾愛街舞社,媽媽覺得當然是要選儀隊啊,因為那是北一女的招牌,但女兒認為跳街舞才有趣,因此大吵一架。「我告訴她,她就像那個只有製造心靈的大老闆,練街舞也會累啊,但再怎麼累都是出於自己的熱情,重點是怎樣把街舞跳得有貢獻、有價值,」李仁芳打個比喻,創意產業發達的國家,年輕人都是「走街舞路線的」。

「沒有生活的工作算什麼?」李仁芳提醒大家,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每次到一個開叉,就是兩條路,一條是基於恐懼,希望走那條路就可以免於恐懼,所以台灣人容易選擇自己不喜歡、但符合社會期待的工作;另一條路則是愛,因為自己熱愛,才選擇那樣的工作。

「老人家都選擇恐懼,年輕人則愈來愈懂得選擇愛,」李仁芳叮嚀大家:你永遠要選擇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