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君子之道不受限!嚴長壽:地方創生必須建立永續平台、江賢二:面對災難仍要懷抱慈悲

君子藝術家、公益家獎贈獎典禮暨座談

廖君雅
user

廖君雅

2025-11-05

瀏覽數 250+

君子藝術家獎得主、臺灣當代抽象藝術家江賢二(左二),以及君子公益家獎得主、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由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蔡慈懿代領,右二),左一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右一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張智傑攝
君子藝術家獎得主、臺灣當代抽象藝術家江賢二(左二),以及君子公益家獎得主、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由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蔡慈懿代領,右二),左一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右一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2016年,《遠見雜誌》設立華人社會首創的「君子企業家獎」,推廣企業家成為人類正向發展動力。2019年,首度頒發「君子科學家獎」,今年更擴及人文社會領域,首度頒發「君子藝術家獎」及「君子公益家獎」。本屆得獎者有兩位,分別是藝術家獎獲獎人、台灣當代抽象藝術家江賢二,以及公益家獎獲獎人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本屆的君子藝術家獎獲獎人江賢二,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君子;他的創作不為名利,而為心靈的淨化;他的人生不求喧譁,而追求真誠的回響。他今天親臨現場領獎,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擔任贈獎貴賓,現場掌聲久久不歇。

君子公益家獎的獲獎人,則為長期耘公益領域的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他因臨時公務未能親臨,特由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蔡慈懿代表上台領獎,氣氛莊重溫馨。

嚴長壽年輕時在美國運通工作,28歲升任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1979年接任亞都麗緻總裁,長年推廣文化與藝術交流,被外界譽為「台灣觀光教父」,著有十餘本著作,筆鋒溫暖有力。人生下半場,他投身公益與教育,持續發揮社會影響力。

現場特別播放一段嚴長壽事先錄製的影片,他除感謝遠見的肯定,也謙遜地說:「我是一個不需要再被鼓勵的人,因為我的一生都一直被社會鼓勵著。」

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事先錄製影片,感謝遠見的肯定,也提到他有三項畢生志業要完成。蘇義傑攝

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事先錄製影片,感謝遠見的肯定,也提到他有三項畢生志業要完成。蘇義傑攝

嚴長壽:三個志業與時間賽跑

嚴長壽提及他現在和時間賽跑的三項畢生志業──教育、文化藝術與地方創生。

「教育應該不一樣。」嚴長壽回顧自2011年起接任均一國際實驗中小學董事長以來,也參考過如華德福等教育體制,但他後來深刻地感受到,必須「自己挽著袖子來做。」他強調,教育必須因地制宜、以科技時代的挑戰為鏡。「不能用一套方式面對所有的教育環境,這有待我親自參與。」

談到文化藝術,嚴長壽特別向現場的江賢二致敬:「江老師在台東耕耘17、18年,如今有藝術園區,能以藝術呈現世界級的水準,是台灣的驕傲。」嚴長壽指出,台東擁有豐沛的原住民藝術與人文自然景觀,「若能以江老師為支點,讓花東的在地藝術家與生活被世界看見,將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不只比擬,甚至能超越日本的瀨戶內海。」

至於第三項地方創生,嚴長壽強調必須建立永續的平台,讓小農、民宿、茶產業、文化事業,都能從產品包裝走向更整體的文化呈現。「我希望把時間都聚焦在現在工作的地方,讓地方有力量。」

影片最後,嚴長壽提到這次缺席,是因為50年前在美國運通共事的老伙伴,一年前就約好從世界各地飛來在台東碰面,「就特別到台東來看我,我自己最感動的,是他們懷念50年前的嚴長壽,對我就是很大的肯定,我只能這次跟大家說抱歉。我感謝遠見,也感謝大家的肯定,我會繼續努力。」

江賢二:以光為筆、以心為界

贈獎儀式後,江賢二參與「華人風範之美」的座談,由天下文化特約主筆吳錦勳主持,共同探討藝術在時代的洪流中發光發熱,以君子之風走向美與善。

吳錦勳幽默地開場,先提到江賢二數十年如一日的格子襯衫打扮:「今天台上這位倒數第二年輕的藝術家,依然是最瀟灑的一位──不穿西裝,仍然光明磊落、灑脫自如。」

走過巴黎的學院、紐約的畫廊、台北的城市喧囂,江賢二最後選擇在台東定居,與山海為鄰,與光影為友。他以半世紀的創作經驗,走出屬於台灣的抽象藝術語彙,也在80餘歲的年紀,仍以謙遜與赤子之心,持續與天地對話。

閱讀遠見,裝滿靈感出發!訂閱就送Arowana20吋輕掀箱>>

《天下文化》特約主筆吳錦勳。張智傑攝

《天下文化》特約主筆吳錦勳。張智傑攝

吳錦勳首先問江賢二:「藝術對您的人生意味著什麼?」

「我的藝術來自我的人生。」江賢二說。他的畫布裡藏著情感的流動——喜怒哀樂、土地與人民,甚至世界局勢的變化,都牽動他筆下的色彩與線條。對他而言,創作不是遠離現實的庇護,而是一種面對現實的方式。「靈感沒有來源的限制,就像我剛看到一條灰色膠帶,也能想出作品的畫面。人生就是靈感本身。」

吳錦勳補充:「江老師其實是ESG的先行者。幾十年前,就把廢棄木材、紙張分門別類地保留下來,如今都成為創作素材。這份對環境的珍惜與再生意識,正是藝術家的良心。」

他接著問起台東的「江賢二藝術園區」,期待它帶給台灣什麼樣的衝擊和影響?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生命的希望。」江賢二同時也感念,這十幾年來,靠嚴長壽總裁與許多企業、收藏家的幫忙,才有今天的樣貌。他希望來參觀園區的人,在這一、兩個鐘頭內,除了欣賞藝術,也能在這裡與天地、自然,以及和自己對話。

台東的天空很藍,環境乾淨而純粹,江賢二笑說:「我最新的一件作品上寫著──『天空很藍,明天會比今天更美好』,這是我給每位來訪者的祝福。」

創作信念:黑暗中守住慈悲,動盪裡尋回人性

吳錦勳最後問江賢二,是否知道「君子藝術家」的涵義?他隨即解釋:「君子不器,就是不受限於框架。」並向現場的來賓盛讚江賢二,正是用一生實踐這樣的典範,他不只畫油畫,還跨足裝置藝術、建築與園區創作,不斷突破自我,「以藝術之名,行君子之道。」

臺灣當代抽象藝術家江賢二。張智傑攝

臺灣當代抽象藝術家江賢二。張智傑攝

當被問及領獎的感想時,江賢二靜靜說:「最近,我為世界的災難而創作。像311地震、台灣地震、戰爭……,這些事件都讓我無法入睡,凌晨3點我就輾轉反側。」

「全世界最重要的事件都會影響我。藝術不是逃避,而是反應。」江賢二說,他在9月下旬花蓮馬太鞍溪水災後,完成一件近五公尺高的大型畫作,「整片黑的大地,只留下一點微光。」他自述,那道微光,象徵他對世界的信念——即使面對災難,人仍要懷抱慈悲。

「我要強調的是慈悲(Compassion)、懺悔(Confession)與和平(Peace)。」他提到這三個字時,語氣堅定。他回應高希均稍早前的演講主題「『和平』是台灣最有說服力的『武器』,「我希望高教授能再考慮,把『慈悲』也加進去。」

回到江賢二長年創作與人生的軸線。從921地震、紐約911,到花蓮馬太鞍溪水災,江賢二的畫筆,始終指向災後重生的人文風景。

吳錦勳最後總結,從江賢二老師身上,可以看到我們在作為藝術家前,要先做一個內心良善的人,這是一種謙卑而堅定的信念:在創作之前,先面對人的善惡與道德、愛與美。而現場也報以熱烈的掌聲。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