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體與管理教育深度對談!張作錦:進步應改變行為本質、許士軍:管理必須與時俱進

君子社會貢獻獎座談

魯皓平
user

魯皓平

2025-11-05

瀏覽數 50+

臺灣管理教育開創者許士軍(左起)、資深媒體人張作錦、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共同參與君子社會貢獻獎座談。張智傑攝
臺灣管理教育開創者許士軍(左起)、資深媒體人張作錦、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共同參與君子社會貢獻獎座談。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簡稱2025遠見高峰會)今(11/5)頒發君子社會貢獻獎,獲獎者為資深媒體人張作錦與臺灣管理教育開創者許士軍,兩位得主也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展開一場座談。

「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簡稱2025遠見高峰會)今日頒發君子社會貢獻獎,獲獎者為資深媒體人張作錦與臺灣管理教育開創者許士軍,兩位得主也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展開一場座談,暢談他們的理想與堅持。

王力行:身為記者要會關懷人、會說故事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黃菁慧攝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黃菁慧攝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在主持時,以溫厚而堅定的語氣,為現場掀開一場跨越媒體與管理教育兩大領域的深度對談。王力行表示,兩位得主都是華人社會的重要典範,不僅在各自領域中卓越貢獻,更共同展現長久以來對文化、社會與國家發展的關懷。

她首先向張作錦致意,形容他是新聞界的楷模,長年關注公共議題與文化傳承,以筆為劍、敢言敢寫,身為一位終身只任職於《聯合報》的記者,如何看待記者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與意義。王力行也提到張作錦撰寫的《今文觀止》,那本「試從故紙看今朝」的著作,影響力十分深遠。

她歸納出兩個關鍵,成為一名記者,首先要「關懷人」,理解人的本質;其次要「會說故事」,讓事情能被更多人理解。

隨後,王力行也特別感謝許士軍,介紹他是台灣第一位獲得MBA與管理學博士的學者,也是多所管理學院的創辦人。她肯定許士軍對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重視,並邀請他分享多年來推動管理教育的初衷、影響,以及這份終身投入對他個人的意義。

王力行提到,張作錦和許士軍都是對台灣社會有重大貢獻的典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的是90歲、有的是超過90歲,但是他們還繼續在寫作。

張作錦:文明若未改變行為本質,並非真正的進步

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張智傑攝

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張智傑攝

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幽默回應,自己一輩子只做了當記者一件事、也只待過《聯合報》一個單位,外界或許認為這是忠誠或執著的表現,但他坦言,其實只是「懶得換工作」,沒有興趣東奔西跑,反倒因此在新聞界扎根數十年。

回顧新聞工作的意義,他以一則寓言來比喻:一位英國探險家被亞馬遜的土著抓住,土著準備煮他來吃,探險家責怪他們野蠻,酋長卻拿出刀叉說,「我們已經文明進步了,現在吃人也用刀叉。」

張作錦表示,若文明只是換了工具,卻未改變行為本質,那並非真正的進步,對新聞界而言,若報導與評論仍是以「吃人肉」的方式,去傷害、獵奇或消費他人,即使形式再精緻,依然失去新聞的良知。他強調,新聞工作者應該追求的,是讓社會「不再吃人肉」。

談及創作《今文觀止》的初衷,張作錦分享,從小聽父母叮嚀不要「不學好」,總覺得教育的關鍵在於「學好」需要榜樣,若社會沒有值得效法的典範,年輕人又能向誰學習?

閱讀遠見,裝滿靈感出發!訂閱就送Arowana20吋輕掀箱>>

於是,他希望透過書寫,把那些被忽略、被遺忘的典範人物重新介紹給社會,讓讀者看到善良與正直的價值仍然存在,他相信,一個有榜樣的社會,才能培養出醇厚與向上的風氣。

他回憶,《今文觀止》出版後,曾在香港入選「十大好書」之一,也是唯一一本來自台灣的作品。評審給予的評語,讓他特別感動:「這本書挑選出那些被時代忽視、卻值得社會重新認識的典範人物。」這句話,正好呼應他最初寫作的本意。

張作錦說,如果時光能重來一次,他仍會選擇當記者,不僅因為這份工作有意義,更謙虛地說,因為自己也不會做別的事。

許士軍:管理,是隨時代與人性不斷變化的實踐

 臺灣管理教育開創者許士軍。張智傑攝

臺灣管理教育開創者許士軍。張智傑攝

臺灣管理教育開創者許士軍,首先感謝頒予他君子獎的榮譽,更特別提到從70年前就結識的老友孫震校長,並從他手中接下獎座,讓他倍感溫暖與榮耀。談及自己投入一生的管理教育,他笑說,什麼叫管理?到現在自己還搞不清楚,他認為,管理並非一個固定成熟的體系,而是隨時代與人性不斷變化的實踐。

他回憶起在台大求學時,第一次接觸管理學,當年老師以「四個M」,包含Money(金錢)、Machinery(機器)、Material(物料)、Man(人),來定義企業管理的核心,強調效率與成本,如今看來,那仍屬於早期以資本為中心的思惟。

許士軍說,自己從1964年開始教書至今仍未離開講台,即便坐在輪椅上,仍每週授課三堂。他觀察,管理的重心在幾十年間歷經三次轉變:從「無規則」到強調「規則」,再走向「無規則」。早期講究個人的紀律與努力,後來形成組織化、制度化的SOP與KPI文化,如今則逐漸回歸「自動自發」的人本精神。

他指出,真正的管理不該被制度與金錢束縛,而應讓個人能自由發揮,追求把事情「做好」,「什麼是『好』?這個答案也在不斷變化。」

許士軍談到,過去與孫震校長共同推動「企業倫理教育」的經驗,兩人先後擔任「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以及李國鼎先生創辦的「群我倫理」組織領導。他說,雖然一人主攻經濟學,一人專研管理學,但在倫理教育上異曲同工。個人的誠實、責任與盡心是管理的基礎,而治理則是管理的延伸,都是為了把事情做好。

許士軍表示,早期的管理立基於資本主義體制,講求效率與利潤,如今全球重視ESG與社會永續,管理者必須突破資本的框架,以倫理作為核心價值,制度和規則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進步,要靠倫理支撐。

他說,當社會愈開放、組織愈鬆綁,倫理就愈顯重要,若要讓個體真正自由發揮而不致失衡,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倫理。

最後,許士軍以未來視角談起對管理教育的想像。他說,若回到50年前,受限於環境難以超越,但若以今日的眼光重新出發,希望能打破更多框架與邊界,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未來的管理教育應去除限制,讓人能從道德、常識與世界觀出發,自由思考並回應社會需求。

許士軍總結,許多人以為管理就是SOP、是規範與流程,但真正的管理,是讓制度服務於人,而非讓人被制度束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