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的黃效文,因為致力探險活動,保育自然和中國文化,在2002年被《TIME》選為亞洲英雄。他在1986年在香港創辦中國探險學會,多次帶領探險團隊,深入中國偏遠地區,2005年更運用太空科技發現了長江的新源頭。
黃效文對羚羊、犛牛、金絲猴等中國野生動物保育方面,有諸多貢獻,在西藏古建築、寺廟、壁畫修復,也投入許多而獲獎無數。他的工作常受到CNN、BBC、CNBC等國際媒體報導,其中,他對中國「懸棺」的研究,更被DISCOVERY頻道拍成紀錄片。
目前仍在中國進行多項研究的黃效文,從本月開始,為《遠見》雜誌撰寫專欄,介紹他最新的探險心得。
突然之間,西藏又登上世界頭版新聞,從某些方面來看,可以視為炒熱奧運的前奏曲。的確,那些國事如麻、對中國不懷善意的西方國家,怎會錯過千載難逢的機會去冒犯這個正邁向榮耀、站上世界舞台的國家呢?
簡單地說,聖火傳遞一事,至少在精神層面已受到阻擾。就我有記憶以來,就屬今年的奧運,政治味最濃,連傳個聖火也能鬧出那麼多新聞。
以我這個將30年精華歲月放在青藏高原探險保育計畫的人而言,也有話要講。因為近來這些紛紛擾擾,我只好犧牲我受邀為拉薩聖火傳遞手的機會,否則成為阻擾聖火傳遞的有心人的目標,還需大批警戒保衛,可真叫人掃興,所以,我就放棄到拉薩的念頭了。
於是,我選擇到青海湖參加聖火接力,這比較合乎我的工作性質和人生哲學,畢竟青海湖是中國第一大湖,聚集藏人、漢人和回族,如果不算喜瑪拉雅山的珠朗瑪峰,青海湖會是聖火在中國境內,唯一進入的原始自然地區。
氣候環境巨變,影響犛牛數
來談談不那麼政治化的全球性議題:氣候變遷和環境退化,以青藏高原來看,這裡的游牧民族向來以牲畜數目當成財富衡量的標準。
過去20年來,政策變得寬鬆、市場導向的經濟發展、地方政府釋放利多,游牧民族的牲畜快速成長,以西藏犛牛為例,這是藏人生活的主要來源,搭帳篷,用它的毛、吃飯,取它的肉、要奶油,就擠它的奶、要柴火,就燒它的糞,即使藏人四處遷徒,犛牛還得扛家當,如果被賣了,藏人還會有現金收入。
青藏高原的犛牛超過1300萬隻,平均一名藏人有2.5隻,扣掉一級種牛,每隻至少值2000人民幣(約新台幣8800元),所以,一個有50隻犛牛的家庭,好比帶著活動的10萬人民幣趴趴走,而要擁有50隻犛牛,其實也不難。
近年來,許多環保人士將注意力轉移到高原草埸快速退化的問題,也提出好些原因,其中,最常被提到的是氣候變遷造成的沙漠化和過度放牧家畜。
全球暖化使冰河加速融化、冰原消退,珍貴的水資源無法像從前能夠補充,而青藏高原卻是亞洲七大河川的發源地。
水資源日益減少、牲口卻與日俱增,加上過度放牧,土地逐漸貧瘠,這是因為遊牧民族要減少遷徒次數,就在靠近馬路的地方紮營。傳統上,他們會均衡輪流利用土地,好讓草原休養復原,現在,這項傳統已被破壞,要緩和這種狀況,需要新思惟,也要改變傳統價值。
引牛乳專家,提高產品淨利
減少牲口勢在必行,為了彌補游牧家庭收入,犛牛做成的產品要能賺錢,因此,得先查明利基市場在哪裡,例如,發展創投公司是社會企業團體,就外銷犛牛做的高價高品質領巾和披肩。
西藏一詞常讓人聯想浪漫原始的大自然,所以,犛牛產品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我創辦的中國探險學會在三年前展開一項試驗,以證實這個看法,當時我們邀請一些美國牛乳製品專家教授前往高原,如今,原本只做奶油的犛牛奶,也可以做成奶酪,另闢新的更高收入。
另一項新思惟應予推廣便是犛牛趁小,就賣到市場屠宰,以此降低放牧的過度衝擊,其實,長期放牧對動物體重增加有限,牲口少一些,對孩子也好,他們不必照顧動物,可以有機會上學讀書。
降低放牧對草原的衝擊,就得限制牲口數,這得提高犛牛、羊隻產品的淨利價值才行。(黃漢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