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一場答詢,竟引爆中國罕見的外交反擊?從熊貓回家、水產禁令到旅遊降溫,北京這套「非軍事組合拳」看似針對日本,實則是瞄準全球大國地位的終極測試。美國態度曖昧、日本發生內訌,地緣政治裡面的水之深、之渾、之險,遠超出你的想像。
「日本,馬上要沒有大熊貓了」「資生堂股價大跌」「中國事實上停止日本水產品進口」……,中美日媒體以醒目標題,報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1月7日關於「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言論所引發的衝擊波。對此提出嚴正交涉的中國大陸,雖未宣布對日本制裁,但已全面施壓,中日關係已呈現「政冷經涼」現象。
綜合《日經中文網》《北京日報》報導,熊貓,原是中日外交友好舞台上的要角,日本和歌山縣白浜町飼養著4隻來自中國大陸的熊貓,東京上野動物園則有2隻:「曉曉」和「蕾蕾」,近期均將陸續被返還中國大陸,日本可能迎來「零熊貓」的局面。
中日緊張關係迅速升溫,大陸民間商務部門已開始收緊與日資企業的交流。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透露,日中聯合商務研討會等多項活動已因中方要求而取消或延期,中方並未說明理由。日本10個以上地方政府原定11月22~23日在廣東深圳舉行的旅遊推介活動,也被推遲到下個月以後。
美國《CNBC》則指出,非常倚賴陸客的日本美妝品牌資生堂的股價,自高市早苗的言論激起中方的強烈不滿和反擊後,一度下跌了11%。同樣遭遇股價斷崖式下跌的,還有資生堂的母公司三越伊勢丹控股。

停買海鮮只是小菜一碟,陸客退燒衝擊觀光
戲劇化失去大陸市場的,還有日本海鮮。大陸在2023年以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水排放為由,全面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直到2025年6月才宣布重啟除福島和東京等10個都縣以外的37個道府縣的水產品進口。11月5日,首批出口的6噸北海道產冷凍扇貝裝船運往大陸。
當此次中日雙邊爭端已演變為近年來最嚴重的爭端之一,大陸很快再次暫停進口日本海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就停止進口水產品的原因表示:「日方此前承諾履行輸華水產品監管責任,保障產品品質安全,這是日本水產品輸華的先決條件,但日方目前未能提供所承諾的技術材料。」

迄今受創亦深的商業領域,則是日本的觀光旅遊業。
在中國官方提醒大陸民眾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後,大陸赴日旅遊訂單大幅縮水。上海《澎湃新闻》報導,根據協力廠商出行平台航班管家DAST監測顯示,中國大陸赴日民航旅客量出現明顯下滑。11月18日客座率環比前一週預計下滑12.3個百分點,旅客量環比前一週預計下滑10.8%。從航班量來看,11月18日的航班取消率為13.4%,為近5天以來最高值。
從日本國家旅遊局統計數字可知,截至目前,陸客是2025年赴日外國遊客的最大客源,人數約為570萬人次,占所有遊客的近23%。
施壓日本給全世界看,彰顯大國影響力
由於有專家推估,中日緊張局勢將不會很快緩和,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以此測算,中日緊張關係可能導致日本GDP在一年內收縮1.79兆日圓(約新台幣3600億元),相當於下降0.29%。
大陸對日本採取了一系列施壓措施,看在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眼裡,背後有著北京的深層目的。
「從經貿數字看,這些措施其實都不算動搖日本國本,」翁履中說,真正的重點不在經濟打擊,而在心理與政治效應。其間所傳遞的政治信號,可能引發日本內部的不同聲音,甚至質疑政府是否應該在此時挑起事端。
再放諸當前國際格局,中美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大陸一直強調自己已與美國平起平坐,也正試圖通過非軍事手段,展示作為大國的影響力。
「當然,你也可以說北京是小題大作,但對北京而言,這確實是個絕佳的操作機會。」翁履中分析,大陸藉機選擇以日本為目標進行「壓力測試」,想要驗證自身能否像美國一樣,利用非軍事力量對其他國家施壓,並讓對方退讓。如果成功,就等於向世界證明:大陸的影響力確實可與美國比肩。

下一招限制稀土?中日緊張短期不消停
接下來,隨著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北京極有可能會繼續增加對日本的壓力。
過去經驗顯示,大陸常操作民間情緒作為雙面刃——就像「關門放狗」,若狗鍊斷了控制不住,反而麻煩。「所以現在北京的策略是:把狗放遠一點,讓它繼續叫,維持高壓氛圍,但隨時準備拉回。」
包括限制稀土出口,或是取消對日本人的免簽待遇等手段都可能出爐。然而,大陸也會仔細算計、拿捏好分寸感:「大陸會評估每張牌的成本,像是稀土管制會影響自身收益嗎?能否透過其他市場轉嫁?若成本可控,就會繼續施壓;若難以承受,就會克制。總之,北京相信主控權在自己手上。」
翁履中判斷,事件的落幕,最終結果將取決於日本是否會做出讓步,尤其是高市早苗是否會道歉。「這場風暴恐怕不會很快結束,而是一場長期的戰略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