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1月7日起,一場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詢中針對台灣問題的發言所引發的外交風暴,迅速席捲中日兩國政壇與輿論場。短短兩週內,從國會質詢、外交抗議、領事激烈言論到多部門聯動反制,事件層層升級,東海局勢緊張。《遠見雜誌》依據中國外交部、日本外務省、NHK、共同社、新華社等權威信源,完整梳理事件發展時間軸。
11月7日|風暴起點:高市早苗首提「存亡危機事態」
高市早苗在就任日本首相後,首次在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的審議會議中,回應在野黨質詢時表示:「若台灣發生緊急事態,且伴隨武力使用,可能構成對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她進一步解釋,在現行《安保法》框架下,此類情況可作為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法律前提。
此為日本現任首相首次在正式國會場合,將「台灣有事」與日本國家安全直接掛鉤。儘管高市在兩天後的同一場預算委員會二次會議強調「僅為假設性討論」,但用語精確援引了2015年安保法制關鍵概念,被視為政策立場的重大轉向。大陸官媒《觀察者網》指出大陸非常在意之處:「高市此番言論還將台灣劃到了『他國』的範圍內,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分析,以往中日間的緊張多集中在釣魚島或農漁產品上,日本政治人物因應台灣問題也通常採行「戰略模糊」,此次態度卻異常清晰,且直接針對台灣話題,還發生在國會這樣的正式場合,顯示出與不同以往的嚴重性。「對北京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來強勢回應。」
11月8日|中方領事「斬首」貼文引爆輿論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當日在社群平台X轉發高市發言新聞,並附文:「那種擅自闖入的骯髒頭顱,就該毫不猶豫斬掉。你們做好覺悟了嗎?」貼文迅速在日本社交媒體引發軒然大波,被解讀為具威脅性的「斬首」暗示。
雖然薛劍數小時後刪除貼文,中國外交部隔日稱其屬「個人情緒表達」,但日本外務省仍於當晚召見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要求「約束外交人員言行」。

11月8~10日|日本政界大佬質疑高市
「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發言風波持續延燒,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率先在X平台發文批評高市:「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日本不應插手」,揭開日方內部不同調的序幕。
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民黨黨魁、前首相野田佳彥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對高市的表態「感到極為震驚,認為她單方面冒進,存在重大風險」,並稱將在國會審議中對此追責。
11月12日|美國國務院不表態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在回應《日本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不變」,未支持亦未反對高市言論,並稱「美國致力於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反對雙方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此外將依據《台灣關係法》規定,支援台灣維持自衛能力,並持續提供武器。
翁履中指出,正因美國態度曖昧,反而給了北京更大的操作空間,進行一系列對日本的施壓。
11月13日晚|外交升級:副部長級召見,措辭空前嚴厲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奉示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提出「最強烈抗議」。孫衛東斥高市言論「極其錯誤、極為危險」,並連用五個「嚴重」——「嚴重違背國際法、嚴重破壞戰後秩序、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等形容,最後警告:「14億中國人民絕不答應!」
11月14日|中方正式定調高市「粗暴干涉內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主持例行記者會,首次就該事件發表正式立場,指出高市早苗言論「暗示武力介入台海可能性」「這種行為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與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中方已提出交涉。
同日,前日本首相石破茂亦在TBS節目中指出,歷屆政府均避免做此類「條件式承諾」,高市做法「無法提升威懾,只會製造危機」。
11月14日晚|多部門聯動反制,軍方罕見發聲
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約見日本外務事務次官船越健裕,就高市早苗涉台言論提出強烈抗議,並重申「台灣是中國的台灣」,並警告:「日本若膽敢武力介入台海,將構成侵略行為,中方必予迎頭痛擊。」
同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蔣斌也以強硬措辭回應:「日方若不汲取歷史教訓,必將在解放軍銅牆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此外,中國外交部領事司通過微信公眾號《中國駐日大使館》發布「赴日旅遊安全提醒」,建議公民「近期審慎前往日本」,被視為非正式經濟與民間交流降溫信號。類似「政策工具」,曾用於2017年「薩德事件」期間對韓國旅遊進行限制。
11月15日|陸航空公司提供赴日機票免費退票
中國國際航空、南航、東航、海航、川航、廈航等航空公司相繼發布通知,對於出行日期在12月31日之前,涉及日本相關航線且符合相關條件的機票,可予以免費退改處理。

11月15日~19日|日方內部壓力加劇,高市態度微調
面對壓力,高市早苗於11月15日在自民黨會議上改口稱:「先前發言僅為探討法律框架下的理論情境,今後將更謹慎表述,避免誤解。」此舉被視為間接軟化立場,但並未撤回或道歉。
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同日公開力挺高市,指出其「言論未違反國際法」。
11月16日|中國航空公司提供赴日機票免費退票
中國教育部發布2025年第4號留學預警,建議中國大陸公民謹慎規劃赴日留學安排。中國文旅部則提醒中國遊客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旅遊。
11月17日|中日首次磋商無果
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長金井正彰到訪中國大陸,與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進行磋商。據《NHK》觀察,金井正彰將向中方就高市的答辯「並未改變日本既有立場一事」進行說明,並將強調儘管雙方立場存在分歧,但應避免對人員交流造成影響。
11月18日|高市早苗不同意撤回發言
高市早苗仍未同意撤回先前涉台發言。日方說明,她的立場並未改變歷屆政府見解。
新加坡《聯合早報》披露,中國大陸已再次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毛寧則指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錯誤言論引起中國民眾強烈公憤。當前形勢下,即使日本水產品向中國出口,也不會有市場。」

11月20日|李強無意在G20會晤高市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G20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沒有會見日方領導人的安排:「請日方自重。」
觀察:言論背後的政治算計與戰略風險
一位不具名人士分析,高市早苗作為日本保守派旗手,長期主張修憲強軍,此次涉台發言既是對內鞏固右翼基本盤的選舉操作,也是對外測試中美日三方底線的戰略投石問路。然而,在台海局勢高度敏感、中美博弈白熱化的當下,此類打破「戰略模糊」的言論,極易引發誤判與連鎖反應。
截至11月20日,中日雙方尚未安排高層對話。這場由一句國會答詢點燃的外交風暴,仍在考驗兩國能否找到避免衝突升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