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優人神鼓劉若瑀的文化外交之旅

搶進第五大經濟體!趕搭東協升級列車,台商成功開創新局

專題論壇九〉全球產業重塑 東協升級契機

吳婉瑜
user

吳婉瑜

2025-11-06

瀏覽數 200+

Rocketindo(印尼火箭)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仕豪(左起)、全宇生技董事長彭士豪、泰國—台灣(BDI)科技學院董事長張玲琴、財經節目主持人陳鳳馨,針對開拓東協市場給予建議。張智傑攝
Rocketindo(印尼火箭)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仕豪(左起)、全宇生技董事長彭士豪、泰國—台灣(BDI)科技學院董事長張玲琴、財經節目主持人陳鳳馨,針對開拓東協市場給予建議。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東協十國GDP總合約四兆美元,擁有近七億人口,占全球人口之近九分一。預計至2030年,東協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總人口,製造能力、投資機會與在地消費市場的潛力,對台商而言,都是不容忽視的機會。然而,面對「川普2.0」時代,美中關係再起波瀾,關稅壁壘如何重塑東協?「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第九場專題論壇以「全球產業重塑 東協升級契機」為題,探討台商如何在東協新局中成功開疆闢土。

「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第九場專題論壇主題為「全球產業重塑 東協升級契機」,由財經節目主持人陳鳳馨主持,與談人包括泰國—台灣(BDI)科技學院董事長張玲琴、全宇生技董事長彭士豪、Rocketindo(印尼火箭)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仕豪,從關稅衝擊談起,到當地人才培育、氣候變遷轉機,以及如何在不同法規制度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護城河,拚出台商在東協升級與轉型的成功案例。

陳鳳馨:東協躍升區域經濟新主角

「對台灣而言,『東協』這兩個字並不陌生,但我們真的了解東協嗎?」陳鳳馨開場時直言,從商業、政治到民間互動,東協都是被台灣反覆提起的重要伙伴。過去,台灣常把東協視為「出口轉嫁、低成本的生產中心」;但如今,情勢完全不同,東協總人口數達六億,中產階級崛起,總GDP達四兆美元,已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歐盟、日本。若以距離來說,台灣前進東協應該具備優勢,但也因為認識不足,時有鎩羽而歸的案例。

財經節目主持人陳鳳馨。蘇義傑攝

財經節目主持人陳鳳馨。蘇義傑攝

在「川普2.0」與新一輪關稅戰陰影下,她拋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新關稅環境如何改變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產業布局與投資策略?東協政府又如何帶領企業因應?二是當企業真正走進東協,初期會遇到什麼樣的「看不見的牆」,又該如何翻越?

張玲琴:以泰國築升級護城河

談到關稅對東協的影響,在泰國深耕超過50年的泰國—台灣(BDI)科技學院董事長張玲琴,在泰國從事汽機車模具及生產,多數客戶是日系車廠,在泰國生產後,再出口至美國、歐洲及全球各地。她指出,美國關稅並未直接影響,泰國在汽機車零件產業早已是區域中心,多數廠商早早在此布局,加上中國大陸近年電動車產業外溢,紛紛把握關稅變動尚未全面落地的空窗期,加速轉型升級。

張玲琴也提到,泰國政府相當積極,早在軍政府時期,就在東部經濟走廊(EEC)大幅投入基礎建設,讓電子零件、綠能科技等新興產業,得以有更健全的供應鏈與投資環境。基礎建設、人文條件與供應鏈完整度,成了泰國面對關稅變局時的一大優勢。 

泰國—台灣(BDI)科技學院董事長張玲琴。張智傑攝

泰國—台灣(BDI)科技學院董事長張玲琴。張智傑攝

雖然憑藉地利與產業基礎穩住關稅風險,但張玲琴透露,汽機車零件產業最核心的就是「師傅」。她的父親想起1990年代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時,技職教育扮演的關鍵角色,於是決定在泰國創立當地立案的學校,透過技職體系、建教合作與產學合作,直接為企業培養一線技術人才。如今,已有近100家在泰國投資的台商與他們合作建教,隨著工業4.0與智慧化浪潮,他們也把相關課程納入技職體系,協助企業培養新一代技術與智慧化人才。

彭士豪:以雙引擎策略推動東協布局

在馬來西亞投資25年,有「馬來西亞肥料王」之稱的全宇生技董事長彭士豪回顧,過去10年,無論是疫情衝擊或能源價格波動,馬來西亞平均GDP成長仍約在4.2%左右。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估,2025年,馬來西亞GDP成長約3.8%,2026年可望回到4%左右。在新一輪關稅變化下,半導體與醫療等產業維持零關稅,反而推動經濟轉型;農業方面,如油棕與橡膠,當地政府也持續談判,希望爭取零關稅出口。

彭士豪指出,全宇生技主要從事微生物的生產、製造與應用,一方面在當地將技術做成肥料銷售,另一方面也布局保健品市場。他坦言,當初選擇馬來西亞,看中的就是「原物料卡位」,東協擁有豐沛的農業與天然資源,而台灣擅長的是技術與加值,兩者結合,就有機會在當地完成升級,再向全球市場輸出。 

全宇生技董事長彭士豪。張智傑攝

全宇生技董事長彭士豪。張智傑攝

訂遠見一年,尊榮典藏《張忠謀自傳》上下冊,啟發你的遠見人生!

過去,美國市場對原料與產品有習慣性的採購路徑,多數仰賴中國。這次的美中貿易戰與關稅調整,反而迫使美國買家必須開始認真尋找中國以外的供應基地,「這反而推動美國大型市場的採購,轉向去中國化或者是中國加一,是幫助很多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的好機會。」 

彭士豪也提醒,氣候變遷對東協國家的產業衝擊已是日常,強降雨造成農地與道路淹水,物流中斷;另一頭則是聖嬰、反聖嬰帶來的長期乾旱,對農業與一般產業而言,都必須重新評估供應鏈的韌性與據點配置。他觀察到,氣候變遷議題影響新生代消費者,身為上游供應商,是否只要說服農業機構就好?還是應該「說服消費者」?他指出,當國際品牌重視環境形象,自然會回頭要求供應商與上游農戶採用更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進而形塑一條真正的綠色供應鏈。  

劉仕豪:在內需與高牆之間尋找機會

移居印尼12年、成功將多個台灣品牌推上印尼電商平台排行榜的Rocketindo(印尼火箭)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仕豪,點出幾個關鍵數字:印尼人口約2.8億,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國家,每年GDP成長率動輒6%、7%以上,年輕人口占比超過一半,內需市場龐大且持續擴張。

「市場在變大,有buying power(購買力)的人,每年以幾百萬個人在成長。」劉仕豪透露,自己在印尼看見「早期台灣」的畫面,每年都有約1%的人口,從社會底層晉升為中產階級,再從中產變成有錢人。他觀察,在美國新關稅環境下,許多國家被迫重新審視出口布局,台灣企業也不再只盯著美國或中國,更多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印尼;中國企業更是「一波波包機飛來」,正是看中印尼龐大的內需紅利。 

Rocketindo(印尼火箭)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仕豪。張智傑攝

Rocketindo(印尼火箭)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仕豪。張智傑攝

然而,劉仕豪提醒,印尼同時也是保護主義極強的國家。他以電商為例,十年前,全球盛行跨境電商時,印尼政府就明確「不鼓勵」這種模式,理由很簡單,就是要保護當地進口商與本地產業。在其他國家行得通的跨境模式,在印尼行不通,對多數外商來說,這是令人頭痛的高牆;但對願意守法、在地建團隊的他們而言,卻是一堵擋住競爭者的護城河。 

在論壇最後,三位與談人分別給計畫進入東協市場的台商建議。張玲琴提醒,不要只將東協視為市場,更應作為共同成長的伙伴;人才是需長期投資的根基,透過台灣會館、教育與產官學合作,將技職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銜接,才能真正跟上產業升級的速度,走向「雙贏、三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彭士豪從馬來西亞實務經驗出發,分享國際化與在地化來回拉扯的歷程。他坦言,每到一個新市場,都要重新學習、重新在地化,過程非常辛苦。他建議,最務實、也最快的方式,是尋找當地優質且深耕的企業伙伴合作,在原料卡位、技術加值與綠色供應鏈上結盟。 

「你做印尼市場,看的是公司未來三到五年的財報,而不是明年的財報,」劉仕豪提醒台灣企業避免「快錢心態」,印尼是一個值得長期投資的市場,但前提是願意接受它的種種不完美,在這些不完美中找到機會,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到內需成長與中產擴張所帶來的紅利。

延伸閱讀

吉隆坡 台商挺進東協新重鎮
數位專題

吉隆坡 台商挺進東協新重鎮

馬來西亞啟動工業4.0計畫,發展AI、能源轉型、綠色科技,蛻變為東協明珠。也因此成了台商海外拓點新重鎮,科技、金融、零售、服務等各行各業紛紛搶進。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