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憑藉龐大的民間儲蓄、健全的金融體制,以及成熟的科技產業基礎,向「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邁進。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出席「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發表主題演講,分享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展望與現況。
在全球資本流動加速與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資產管理產業已成為各國競逐的新戰略高地。台灣憑藉龐大的民間儲蓄、健全的金融體制,以及成熟的科技產業基礎,向「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邁進。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出席「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發表專題演講,分享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展望與現況。
台灣經濟實力大躍進,人均GDP超日趕韓
「過去一年來,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確實很多人質疑,台灣還有機會嗎?」彭金隆表示,過去台灣曾數次提出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構想,但均未成功。他回顧當時環境,1995年底台股指數約5000點、市值僅5兆元,整體金融市場規模16.8兆元,人均GDP約1.3萬美元;當時境內基金尚未普及,財富管理觀念仍處於萌芽階段。
「但是,現在的台灣,和10年前、20年前已經不一樣了。」彭金隆指出,過去10年,台灣的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根據金管會統計,台灣人均GDP已經超越日本、預計年底將達到3.8萬美元,並超越韓國。銀行體系存款高達63兆元,超額儲蓄來到4.79兆元,整體金融市場總資產規模達132兆元,10年間股市成長近200%。台灣整體財富管理市場的管理規模來到8兆元,剛剛開放的高資產客戶也逼近2兆,境內基金規模更從10年前的1.85兆元,暴增至10兆元。
即使面臨多項挑戰,台灣優勢仍遠勝限制
彭金隆分析,台灣仍面臨多項挑戰:包括金融市場規模不及國際大國、英語非主流語言、外匯管制及地緣政治風險。然而,他強調,台灣的優勢遠勝過限制。
台灣產業具有全球競爭力,半導體與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民間資金充沛、投資動能強勁;金融人才素質高,專業能力備受國際肯定。「我們不需要全面取代任何人,」他說,「只要在有優勢的地方全力衝刺,在不利的地方少輸為贏,用『大贏小輸』的組合拳策略,打造屬於台灣特色的競爭利基。」
彭金隆表示,2024年9月5日,金管會提出分別為五大計畫、16項具體措施。可簡化為兩個策略,第一個就是加大策略,希望透過各種措施,壯大現有的銀行、證券、保險、投信、投顧產業;接著是串聯,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達到客戶留財引資的功能。希望能透過金融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留住更多人才,並壯大金融市場,支援產業發展,均衡回饋社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設置「高雄資產管理示範專區」,是金融業史上最大規模的示範案,開放多達38項業務,已有38家業者進駐。
TISA正式上線,為民眾建立退休第三支柱
此外,私人銀行業務擴大亦是重點。自去年12月以來,又新增九家銀行投入高資產客戶服務,使全台私人銀行總數達21家,服務人數達1.7萬人,管理資產來到1.9兆元,年底可望突破2兆。
在資產管理產品上,金管會推動新型態的資產管理工具,主動式ETF與多資產ETF上路,4月開始,已經有22檔ETF,還有3檔被動式多資產ETF開始上市,這段期間已經累積達637億元規模。
彭金隆進一步指出,今年7月上線的TISA(退休投資帳戶)為台灣民眾建立退休第三支柱。截至目前已有19家投信、31檔基金加入,吸引五萬名開戶者,資產規模達65億元。跨境部分,東京證交所與台股ETF雙掛牌制度於9月啟動,開啟國際資本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