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每2人就有1人超過45歲。這不僅是長照與醫療的議題,更攸關每個家庭的生活品質與整體社會的運作。「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第八場專題論壇以「健康永續 高齡樂活」為題,從政策、醫療、照護到科技創新等面向,探討如何打造「醫養合一」的永續照顧模式,實現讓長者「健康老化、安心生活」的理想願景。
「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第八場專題論壇主題為「健康永續 高齡樂活」,由50+總編輯兼副執行長王美珍擔任主持人,與談人包括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天成醫療體系董事長張育美、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林靜芸、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共同探討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後,如何透過政策創新、醫療整合與科技應用,建構永續照顧體系,讓長者在「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同時,也能活得有尊嚴、有品質。
王美珍:全民提升老化識能,迎接尊嚴美好的老後
王美珍開場時指出,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這不只是長照或醫療議題,更攸關每個家庭的生活品質與社會運作。她說,正因老化是人人都會經歷,若長照體系未建置完善,將使家庭照顧壓力加劇、社會難以正常運行。

她表示,2026年即將上路的長照3.0,是台灣高齡政策的關鍵轉捩點。長期以來,台灣在「醫」與「養」之間存在斷層,病患出院後若缺乏妥善照護,常因照顧空窗期而反覆入院,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也讓家屬身心俱疲。
王美珍以自身20年照顧經驗為例,指出現行體系在出院銜接、外籍看護及安養機構取得上仍困難重重,醫療與照顧若無法順利接軌,就難以談論健康永續。因此,長照政策應前移至社區與預防階段,透過健康促進與早期介入,減少失能與失智風險。
王美珍提到,建構永續的超高齡社會,全民都要提升面對老化與失智的識能,醫療體系也要強化科技與AI應用,唯有從政策、社區到每個人共同參與,持續關注政策與自身的老後規劃,才能迎向更有尊嚴與美好的老後。
呂建德:長照3.0實現「一對多」照顧模式
呂建德指出,最新數據顯示,台灣65歲以上人口為468萬7519人,占總人口19.67%,預估今年底或明年初跨越WHO定義的20%超高齡社會門檻。
呂建德表示,根據失能(16.47%)和失智(7.99%)比例推算,台灣現行需被照顧的人口需求約達85萬人(失能)和38萬人(失智),而長照2.0服務供給則是以居家(65%)為主。
他強調,長照3.0與2.0最大的差別在於,它不僅追求服務「量的擴充」,更追求服務「質的提升」。新的策略鎖定三大面向:首先,長照3.0將醫療與長照緊密結合,此為總統賴清德高度關切的核心政策。

其次,政府將非常重視預防延緩失能與社區照顧,透過「前端預防」降低失能與失智的比例,鼓勵健康長者透過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走出來。
呂建德指出,目前台灣在全國7749個村里中已布建5109個據點(占58%),他設定目標要在「長照十年」內達成關懷據點100%布建率,並認為這是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非常強的制度優勢。
第三點,長照3.0將運用大量的AI科技輔具,以減輕照顧員的人力負荷,提高整個單位的生產力,最終目標是實現照顧模式從「一對一」轉向「一對多」。
呂建德也提到,賴總統本身具備醫師背景,因此將此視為當前最重要的政策核心。長照3.0將透過三大策略回應:強化出院準備服務,致力縮短民眾出院後回到家中或社區的銜接時間;推動到宅急診照顧,希望未來能由家庭醫師團隊提供到府服務,減少長者頻繁進出醫院的需求;大幅提高對安寧療護的重視程度。
張育美:「醫養合一」讓長者享有更好照顧
張育美指出,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體系的挑戰已到達「醫療與照顧」的關鍵轉捩點。她強調,醫養合一是未來長照發展的核心方向。早在2018年,她便提出「醫養合一」的理念,但衛福部直到2025年長照3.0才正式納入相關設計,實施已慢了七年。
張育美指出,高齡者難免生病,若僅依靠社政體系的「社會照顧」是不足的,唯有將醫療照顧納入長照系統,才能讓長者獲得完整、連續的照護。
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她在桃園經營三家醫院,將兩家地區醫院納入長照機構,結果滿床且廣受好評。她解釋,將長照設於醫院內,讓長者在生病時不用奔波,且復健、洗腎等需求皆能在醫療系統內獲得完整照顧,這正是「醫養合一」的好處。

她呼籲,政府應多重視社區醫療,這不只是社區照顧,更貫穿健康管理等政策,地區醫院和診所應承擔此重責,作為健康永續的基石。
此外,她強調,在護理人員極度缺乏下,醫療科技可以解除人力荒,透過智慧化、科技化處理掛號、領藥等雜務,以及透過AI判讀影像,讓醫護人員能將專業聚焦於核心工作,提升工作尊嚴,幫助專業升級。
張育美認為,長照3.0已抓對方向,健康永續、健康台灣不應是口號,建議落實醫療與長照結合,讓長者在健康餘命能享有好的照顧,更有活力、有尊嚴、優雅地過完人生。
林靜芸:面對老化與失智,社會還沒準備好
林靜芸以自身照顧先生、前衛生署長林芳郁教授失智的經歷,指出台灣社會對於高齡議題,尤其是失智症,處於「完全沒有準備好」的狀態。她觀察到,即使是醫院院長,在被問及自己失智時,多數也回答「我不會失智」。
林靜芸提到,台灣的不健康餘命顯示,國內民眾在失去自理能力的時間有增長趨勢,但多數人對成為照顧者幾乎毫無心理準備。
她指出即使身為醫師,面對失智症時仍知識不足,她形容若這方面如銀行一樣有壓力測試,自己與先生林芳郁的組合在這個失智的「壓力測試」中得到零分。也因為自身經驗,她認為現在多數民眾都對此缺乏心理準備。

林靜芸表示,政府的宣導多著重於預防失智或推動長照政策,卻缺乏對失智歷程中具體照顧方式的指引。她強調,無論政策涵蓋多廣,絕大多數失智者仍在家庭中生活,如何讓照顧者將疾病納入日常、維持平靜與快樂,才是最迫切的課題。
此外,她呼籲社會建立失智友善的環境,讓失智者能自在參與日常活動,而非在公共場合遭受異樣眼光。另外,目前交通環境對一般行人仍不夠友善,更別提失智者,這些現況都反映出社會氛圍與公共建設對失智者的支持不足。
林靜芸呼籲政府,要正視75歲以上仍有大量人口存活的現實,另應教育民眾無論如何預防,人終究會生病、會死亡,須學會正向面對老後與生命終點。
陳亮恭:以人為中心,繪製老後服務生態地圖
陳亮恭指出,面對超高齡社會到來,醫療體系不應僅著眼於當前失能、失智的靜態數字,而應從動態與未來的角度思考。他表示,長者病況難以徹底改善,主因在於現行體系缺乏支持病患出院後、在社區長期復原的機制,導致許多長者因社會支持不足而不斷重返醫療體系。為此,他推動高齡醫學整合照顧模式,強調服務必須常態化、實質化地落地社區,而非僅依賴醫院門診。
他指出,經過臨床試驗驗證,高強度且完整設計的社區介入,可有效預防失能與失智。以關渡地區的「關渡學」模式為例,三年內透過此模式已使居民的失能與失智風險下降3%,顯示其「外溢效果」對國家健康長壽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在醫療科技方面,陳亮恭主張醫院應追求機構數位轉型,而非僅止於數位化或流程優化。關鍵在於提升醫護人員的AI識能,善用數位工具建立品質指標,讓護理師能更有尊嚴地執行專業,而非被科技取代。他強調,管理者須跳脫單純導入設備的思惟,從體系層面重新設計,發揮AI的真正效能。
陳亮恭也呼籲,政府政策應以人為中心,而非以單一問題對應單一方案。例如,應以一個人從50歲到90歲的完整人生歷程為主軸,盤點並繪製出老後服務的生態系地圖,找出各項服務間的斷點,逐步建構一張銜接完整的「人生藍圖」,以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高齡議題的整體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