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王作榮/面對現實,以小侍大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89-04-15

瀏覽數 11,300+

王作榮/面對現實,以小侍大
 

本文出自 1989 / 5月號雜誌 台灣出擊!偉大的、神祕的總統府

問:我們知道在你的腦子裡,一直都有一幅國家建設的藍圖;這個藍圖的一個前提是台灣定位問題,這方面你的看法是什麼?

以實體姿態出現

答:首先,我從來不認為台灣可以成為獨立的國家,也不把它與大陸分開。

第二,不管情勢怎麼變,生活在台灣的人,有責任將台灣建設成一個現代國家,就是經濟發展到非常進步的階段,這是外交、國防最基本的支持。要促進經濟發展,你可以列出幾百條方法,但最根本的是尊重私有財產,擴大來說,就是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解除國營企業、政府管制的束縛。

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人民自然有追求政治參與的衝動和需求,這是天性,故政治必須民主。自由經濟、民主政治都是公平競爭,必須有一套規則,這就是法治的社會。所以,現代的國家,就是經濟自由、政治民主、社會法治。能做到這點,台灣就對歷史有貢獻。

第三,就國際地位來說,必須指出來一點,我們受到很大的限制,充其極限,只能做到讓國際知道台灣實體的存在,而且有經濟政治等實力,這種存在對大陸很有影響。

何必一定要入會?

承認我們是個實體後,就有利人民與國際交往,包括經濟、文化,甚至政治外交等。李總統訪問新加坡,也應該這樣看,人家稱他是「台灣來的總統」,實在應該滿意了,至少已經承認你是個總統,管你從那裡來,台南來的也無所謂,如果能對菲律賓等國也做到這個程度,就是個極限了。

至於參加OECD(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這些會員都是獨立的國家,跟中共都有邦交,不會讓台灣入會。如果我是政府官員,提都懶得提,不必做這些無謂、沒有效益的努力。

即使是GATT(貿易暨關稅總協定)都難,只要在分會有觀察員,甚至派個記者都好,瞭解他們的活動,要交涉時有個管道就夠了。有情報、知道他們的政策就好了,何必一定要入會,我是很實際的,至於IMF(國際貨幣基金),提都不要提。

這就是我們在國際上的定位,以實體的姿態出現,別人肯定我們的實力,只能到這個程度了。

問:那對大陸的關係呢?

答:至於跟大陸的關係,政府搞不清楚,民間也搞不清楚,我當然也不清楚。現在是民間拚命往那邊跑,政府拚命拖住,這充分反映政府與民間想法不同。民間不守紀律不跟政府合作,是水準很低的人,政府跟民間應該重新檢討,立場必須一致,這樣中共才不會想隨便來動你。

與大陸交往,我覺得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安全,其他的都可以放手。法統啦、什麼匪不匪、郵票要不要蓋章,名稱問題並不重要。

問:參與國際組織是政府積極工作的目標,但你認為只要保持溝通管道就夠了?

答:我當然也希望我們可以入會,但老實說,機會太小,也許我們可以再創奇蹟,我也不知道。

我對於部分官員大事宣稱,談我們如何可以進入OECD、GATT,我認為非常失策,給人民一個誤導的幻想,以為我們了不起了,一旦不能參加,又是個大失望。輿論也要負責,要過濾可能性,不要一起起鬧。

要跟中共周旋,更不能在國際上拚命強調我們可以獨立地參加組織,這樣只會引起中共緊張、壓力更大,等他壓不住的時候,他橫著來,就是武力了,犯不著嘛。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這麼小,他們這麼大,必須想出一個策略,如何與大的相處,而能保證自己平安無事。

芬蘭是個很好的例子,以前蘇聯常欺負它,它的四周全是共產國家,但它還是活得很好,沒有被赤化,它有它的本事,這是值得我們該學的。中國古書上也常說「以小侍大」的道理,我們應該設計一套這樣的政策。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問:如果台灣能更開放、更國際化,不論在經貿、文化各方面的活動都與世界密切結合,融入國際,是不是防止中共的一個好策略?

默默去做

答:任何政策都是累積出來,不是誇大出來的。台灣現在的情形,只能默默去做,你的經濟力量愈來愈強、政治民主,別人會感覺出來,這樣就累積成好的國際形象,十年前誰能想像台灣有這麼大的聲望啊?

慢慢、默默去做,等中共發現了,我們的國際實力已到某一個程度,他也不得不隨著潮流承認。統治者都是人,人都要面子,你叫得愈大聲,他愈覺得中國統一愈來愈不可能,他現在就會開始打主意。

以小侍大的道理,安全第一,你靜靜去做,另一方面,我也不冒犯它,也許中共就會裝作看不見。

問:最近外交部提出彈性外交的說法,李總統訪星之後更確立這個政策,你是不是認為……

答:我是不太贊成。這不能增加我們在國際上多少實力,象徵的意義大,只是滿足自己的驕傲,反而引起中共緊張。以小侍大有個策略,我們什麼時候聽過芬蘭在國際上大叫「我就是沒有被蘇聯赤化,我就是個民主國家」?他用不著嘛。

書呆子的自我膨脹

問:目前「太平洋世紀」的說法很流行,有人也認為亞洲地區中國人最多,以台灣在歷史上、地理上的位置,很可能成為「太平洋世紀」的一個主人,你認為呢?

答:這是那些書呆子、不負責任的人胡說八道,我從來不這麼想。台灣有兩千萬人擠在這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地方,一點資源都沒有,怎麼可能跟日本一樣,變成個大力量?地球上四通八達的國家多的是,菲律賓不也一樣嗎?

也有人主張大中華經濟共同體,這都沒有仔細考慮過。香港將來是大陸的一部分,根本沒這個問題,所以只剩台灣跟大陸。但兩邊的制度不同、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政治上,你當我是地方政府,我當你是地方政府,何況又有國防上的考慮,怎麼搞得起來?

搞共同體對台灣有什麼好處?你是要那邊的市場,去投資,現在不搞共同體,還不是照樣去做生意。

大陸這麼大,台灣能對它的影響實在有限。中共現在一年收一百億美金外資,台灣能占多少?還不是一滴水,無影無蹤。

頂多做個瑞士

問:但有一種說法是,運用經濟力量,漸漸改變中共,使他的政治朝向民主,才有可能談統一。

答:經濟是會影響政治,但必須是內部的力量,台灣對大陸,好像美國對台灣,不過在外面叫叫而已,美國還可以用力量壓我們,我們有時不得不讓,但台灣有什麼力量去壓大陸?

這必須等它內部的經濟發展到某一個程度,才有可能改變。但話說回來,經濟發達也並不一定保證政治民主,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經濟也很發達,照樣發生獨裁政治。台灣能做的,是激發的力量,你看,同樣是中國人,我們就過得比較好。

說起「太平洋世紀」,我看主要是日本、韓國有可能,大陸如果搞好了,也是個強大經濟力;而且別忘了,太平洋地區還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跟紐西蘭,不要以為太平洋就只有一個台灣。

台灣到現在,還是以初期工業為主,高級工業還談不上,也看不出來這麼點地方,能成為太平洋的中心。經濟繼續繁榮,生活富裕,都可以做得到,但怎麼可能成為中心?我們從來沒聽說瑞士、荷蘭成為歐洲的中心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