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會面過朱鎔基、江澤民,深諳中國的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近期接受《遠見》專訪,剖析川普上任後的中美博弈。而他又如何看待台灣正在發生的「荷蘭病」?
10月9日,中國商務部一天提出多項稀土管制升級的措施,立即引發全球恐慌與股市大跌!川普政府隨後表示考慮對中國祭出100%關稅作為懲罰。現在,這場中美博弈到底誰占了上風?當全世界還在眾說紛紜,前IMF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指出了關鍵所在:「川普在恐嚇方面很有一套,但這招不能永遠有效。……就在我們說話的這一刻,習近平已找到相當聰明的辦法:囤積稀土並禁止出口。他這個舉動在暗示,『如果你要向我徵收這麼高的關稅,別妄想我會無計可施!』」
現年72歲、溫文儒雅如典型學者的羅格夫,為何對中國如此了解?因為他不僅曾在貨幣基金組織(IMF)擔任過首席經濟學家,還在2005至2016年間多次訪中,與前中共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和當時主掌經濟政策的前總理朱鎔基等人都有過交流。
此外,身為美國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卡伯講座教授,羅格夫長期研究美國從開放經濟逐步走向保護主義,導致美元優勢地位動搖的現況。他在新書《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天下文化出版)中,結合多年研究成果,既描繪了人才濟濟但面臨長期經濟危機的中國,也深入分析美國當前的困境。

關稅戰影響美元主導地位
羅格夫苦笑著說,當有人批評習近平政府不如以往,他只能引用美國的俗諺:「住在玻璃屋的人,不該丟石頭!」這其實就像中國人說的「五十步笑百步」(指別人容易反過來攻擊你),因為如今美國川普政府的政策品質著實令人擔憂。他甚至半開玩笑地說,下一本書可以寫《我們的川普,你們的問題》,看著川普上任以來針對各國的一系列舉措,這個書名再貼切不過了。
那麼,羅格夫如何看待川普難以捉摸的關稅戰?真的能如川普所言讓美國再次偉大嗎?他首先給出了悲觀的評估:川普關稅政策的最大問題不在關稅本身,而在於他把它當作權力的工具。川普繞過美國國會審查,直接宣布新的關稅政策,這對全球造成極大的不確定性——沒人知道關稅何時會改變。但到頭來,所有國家都會想辦法報復。
那麼,多年來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的美元,會不會受到影響?羅格夫的回答很肯定:川普的關稅政策最終會傷害美元,但傷的是美元的主導地位,而非美元本身的價值。「如果你在貿易上設置足夠多的壁壘,其實也就在金融整合上築起了牆。」他指出,如此一來,關稅自會削弱美國在全球金融中的領導地位。
不過,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以及許多矽谷人士都肯定川普政府在扶植人工智慧產業方面的努力。扶植新產業能否幫美元保持強勢呢?羅格夫認為確實有這個可能性。他肯定川普正努力讓美國成為AI的中心,也在建設相應的電力基礎設施,這些舉措對美元可能有利。
然而,羅格夫坦言,雖然他個人希望川普的這些努力能奏效,但成功的機率不大。因為川普那些負面政策帶來的反作用,恐怕會抵消所有正面舉措的效益。況且,美國還面臨許多結構性難題:財政赤字、央行的獨立性與穩定性等。這也是他在新書中明確指出的:美國已經陷入困境,不要指望美元會永遠保持現狀。

美元鬆動,多極貨幣興起
那麼,如果美元地位如他預測的那樣下滑,未來哪些國家的貨幣值得關注?羅格夫認為,人民幣和其他貨幣雖不至於完全取代美元,但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多極貨幣體系」——多種貨幣並存,各自保持相對強勢,不再有單一貨幣獨占鰲頭的局面。
首先,人民幣很有機會成為亞洲的區域主導貨幣。因為中國是經濟大國,而且中國不必完全開放金融體系,只需讓其他地區更容易持有中國國債,就能提升人民幣的地位。
其次,歐元已經是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強勢貨幣,羅格夫預測歐元在未來幾年地位還會進一步提升,自然是歐洲的區域主導貨幣。加密貨幣的崛起速度也不可小覷,主要是因為龐大的地下經濟需求。因此,羅格夫認為未來的多極貨幣體系將由四種主要貨幣組成:歐元、人民幣、美元和加密貨幣。
羅格夫強調,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轉變,近年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是重要推手之一。他曾和一位哈佛同事吃飯時聊過這個話題,同事問道,大家都用同一種貨幣來交易商品,不是更有效率嗎?羅格夫當時回答:「沒錯,但並非每個人都信任美國。」他進一步分析,一個人願意使用某個國家的貨幣,本質上反映的是對該國的信任。只是如今局面已經改變:許多國家對美國的信任已經動搖。
台灣治「荷蘭病」不容易
那麼,長期依賴美國市場,如今卻在川普政策下艱難求生的台灣這樣小國,前景如何?今年當台股因台積電股價穩漲而創下新高之際,《紐約時報》卻揭露,曾是美國最大螺絲釘供應商的台灣業者,如今面臨來自關稅、對美元匯率升值和市場競爭的「三重挑戰」,南部甚至已有十多家工廠倒閉。羅格夫如何看待台灣的產業前景?
他直言,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的狀況是典型的「荷蘭病」現象:一個國家在某個領域變得過於強大,反而擠壓了其他產業的生存空間。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的優勢在於科技和人工智慧,全世界如今都依靠台灣,因此不能削弱這一優勢。但如果這個優勢持續擴大,其他產業的空間必然被進一步壓縮。
該怎麼辦?羅格夫坦承,這是個難題,連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也給不出簡單的解決方案。也許政府應該趁著還有資源時,加大對教育的投資,並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
不過,針對近期美元呈急速貶值趨勢,羅格夫善意地提醒台灣央行:過往那套應對劇本已經不再適用。
他委婉地指出,當中美都開始脫鉤時,台灣若繼續死守固定匯率區間會很困難。他認為台灣最終需要逐步過渡到更像新加坡那樣的模式:允許匯率有所浮動,同時把政策目標調整為穩定物價,而央行也應該更加獨立。
最後,羅格夫坦言,他對AI的擔憂,甚至超過了對川普關稅政策和美債問題的顧慮。原來,他在成為經濟學家前曾是職業西洋棋手,早在70年代就和電腦棋弈程式交過手。他認為AI的棋藝現在已強到不可思議,「就像看上帝在下棋。」如果各行各業都逐步用AI替代人力,下一代人該如何生存將成為重大課題。
羅格夫的建議是,隨著AI大潮到來,建立健全的社會安全網,是中美大國或者台灣政府都該立即籌劃的重要課題。
看來,在中美競爭加劇、AI變革浪潮來臨的背景下,台灣過去習慣的許多因應模式恐不再適用,勢必需要尋找新的突圍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