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具廠毅然跨入微創醫材領域,常廣深耕21年,打破歐美大廠壟斷,以自有品牌打入超過50國市場。
在微創手術器械的全球競技場上,國際大廠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不過,台灣也有一家耕耘了21年的醫材尖兵,常廣以自有品牌打入超過50國市場,更是微創手術中關鍵耗材「穿刺套管」的隱形冠軍,在台灣市佔率近三成,穩坐本土品牌龍頭。
常廣董事長陳政宏、總經理陳正雄兩兄弟感情十分融洽,原本經營模具廠,專注於塑膠射出與金屬加工。他們觀察到台灣企業平均壽命僅十來年,若要做出永續事業,必須尋找一個能長久發展的產業。「我們發現醫療產業很多企業都超過百年,像嬌生公司從傳統手術縫線一路做上來,做到了微創手術,現在還有新的機械人手臂,這些公司歷史都非常悠久,於是決定往醫療器材走。」陳政宏道出跨入醫療器材領域的初心。

跨入醫療器材領域初心:這些公司歷史都非常悠久
當時,一家台灣的醫療器材通路商找上門,詢問能否生產微創手術器械。陳政宏認為,微創手術是全球趨勢,他們擅長的模具與金屬加工技術正好能應用在器械製造上。於是與通路商合作,成立了常廣,專注於穿刺套管等產品的開發與製造。
「以前買了設備,一進廠安裝完,隔天就要賺錢。開始做醫療器材後,有三年時間,一張發票都沒有開出去。」陳政宏苦笑著回憶。跨入醫材領域最大的挑戰是法規與認證,當時台灣剛開始建立醫療器材GMP管理制度,常廣是首批接受查核的企業;單一產品送至美國進行生物相容性測試就要價約台幣60萬元,且每個產品系列都需個別認證,費用非常高。
陳政宏兄弟倆租了一個約100坪的廠房,最初只有5名員工,全家一起洗廠房地板,從零開始。花了約兩年時間建立品質系統並通過GMP查核,又花了一年才取得產品上市許可,約三年時間沒有任何營業收入,期間全靠模具廠的盈利來支撐。
公司成立隔年,便參加全球最大醫材展──德國杜塞道夫國際醫療展。「客戶通常要觀察你三年,確定你還在,他才會下單。」陳政宏笑著說。他們年年參展、年年被觀察,最終打開海外市場,連龜毛的日本市場都成功打進去。目前常廣的產品已銷往超過50個國家,其中日本為最大市場,占營收約兩成五;其次是台灣與歐洲。在台灣市場,以主力產品「穿刺套管」來看,常廣市占率接近三成,是是本土品牌第一名。
近年,醫療趨勢從「多孔手術」轉向「單孔」乃至「無創手術」,常廣的產品線可應用於包括腹腔鏡、泌尿科、婦科、一般外科與機器人手術等多領域。陳正雄說,「我們的目標是,一台刀裡用到的耗材,有八成都能自己生產。」目前公司自製率達八成以上。
陳正雄解釋,常廣主要產品是「穿刺套管」,這是公司早期就開發、且銷量最大的產品。此外還有「多通道套管組」,可讓多種器械通過單一傷口進入體內進行手術,應用於自然孔道手術,如經肛門或陰道,好處是體表無明顯傷口,能保留器官功能,提升患者術後生活品質。此產品也可應用於達文西等機器人手術。
另外是帶電手術器械,分為「雙極」與「單極」。雙極器械對人體組織損傷較小,能同時進行凝血與切割,減少醫生更換器械的時間。單極器械功率較強,價格較低,在某些手術中仍有需求。器械的種類非常多樣,常廣主要生產銷量最大的十種拋棄式器械。其他產品還包括手術中必備的沖洗管,以及加壓泵,用於將生理食鹽水加壓沖洗傷口,保持手術視野清晰。
技術、整合與通路是三大優勢
目前在全球主要競爭對手為美敦力 (Medtronic)、嬌生 (Johnson & Johnson) 旗下 愛惜康 (Ethicon)、康美 (ConMed)等,這些國際大廠在與常廣產品相關的領域,合計佔據了約七成的全球市場。
在全球醫材大廠環伺的市場中,常廣之所以能成功切入,技術、整合與通路是三大優勢。陳政宏強調:「台灣的模具技術其實已經跟上歐美,甚至應該比歐美更好。」例如他們的模具廠還曾參與國際大廠摩托羅拉手機殼的製造。
第二個關鍵在於整合,陳政宏以HTC為例,過去台灣產業多以代工為主,能生產優秀的零組件,但缺乏將所有技術整合成一個完整產品、並以自有品牌行銷的能力。「做出零件跟做產品是不一樣的,做出產品是要面對使用者、面對消費者。」第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與通路的深度結盟。「我們並不是做好產品,才去找通路來銷售;通路來找我們的時候,就已經成為我們的伙伴。」
公司也看好需求,斥資興建新廠,導入自動化與智慧倉儲,預計2026年初全面量產;隨著新廠落成、產能大幅提升,將進一步推升公司營運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