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中心的大同大學,一座木造老宅訴說教育初心。從創辦人捐產興學到今日跨域實作,學校以「小而精」為志業,培養能解題、動手做、兼具專業與管理潛質的新世代人才。
走進台北中山北路的林蔭大道,一座帶著歲月痕跡的木造老宅靜靜矗立。這裡不是別人家院落,而是大同大學的「志生紀念館」,紀念大同大學創辦人林尚志與首任校長林挺生。
當年,林尚志捐出80%家產,為台灣工業教育播下種子。院落中飄散著檜木的清香,彷彿訴說著台灣工業崛起的歷史,也映照大同大學今日在產業轉型中的使命,為新世代產業培育能立即上手、具跨域解題力的人才。
鼓勵動手做,對應電動車多元產業鏈
身處台北市中心,大同大學有得天獨厚的地利。校門口步行400步就到捷運站,周邊聚集內科與北士科,學生打工、實習與就業機會遍布。校內設立育成中心,吸引AI、IoT、智慧製造、化工、生技等企業進駐,直接將產業帶入教室。
「我們不是要辦最大的學校,而是要辦最精緻的學校。」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以加州理工學院為藍圖,堅持大同大學維持小而精、跨領域的特色,專注於工程本業。
「我們的規模雖小,但學生因此能享有更多資源。」何明果強調。少收學生,卻能讓每位學生獲得極大化的實習、課程與設備支持,這是大同大學小而精策略的核心。
大同大學雖以理工起家,不過,現階段產業需要的人才,不再只是單一專業,而是整合電機、機械、材料與環工的跨域人才。何明果提到,大同大學自創校以來,就堅持工程學生必修會計、經濟學、品質管理與日文,讓他們在專業之外具備跨界思惟。他舉例:「我們讀機械系的,也要學電機的課。讀經營系的,還要會工程製圖。這些課程不是兼修,而是正課。」
這樣的訓練,正好呼應電動車產業的多元需求,從電池循環利用專員,到充電樁基建工程師,都需要能將理論轉化為實務的人才。校內機械與材料系整併後,學生能同時掌握結構設計與新材料應用,對應到電動車電池包結構設計與回收再利用;而電機系結合資訊領域,也培育出能設計、維護充電設施的專業工程師。
何明果直言:「現在AI可以幫你寫計畫書,但真正能把研究做出來的才是王道。」因此,大同大學在實驗場域上不斷加強。像是與艾普材料公司合作,在校內建立3D列印實驗室,學生能親手操作,甚至列印整台車體。這種「動手做」的精神,正是電動車產業急需的實務力。
能解決問題的人,比擁有技術更重要
當極端氣候衝擊加劇,能提出永續解決方案的基礎設施工程人才更顯重要。大同大學將土木、環工、建築等專業緊密結合,對應到智慧交通維運專家、韌性建築施工管理師與基建機器人操作技師等新職缺。
同時,大同大學積極導入ESG理念。校園設有ESG中心與人工智慧儲能中心,學生能學到能源管理、儲能技術與碳管理,這些正是韌性建築與智慧交通所需的核心能力。
何明果分析,過去的科系拆分,像是機械和材料、化工和生技,在少子化與跨域需求下,反而削弱了彼此交流。如今,他推動系所整併,讓學生必須同時面對材料與機械、化工與生技的課題,培養他們從整體角度看待基建挑戰。
「領導的人不是技術最好的,而是能解決最多問題的人。」何明果提到,懂技術,卻也能協調、管理跨部門合作,才能成為產業界的佼佼者。
「硬的金剛砂需要軟的黏著劑,才能形成砂輪切削。」何明果比喻大同的人才培育理念,硬實力是工程技術,軟實力則是協調、管理與永續思惟,兩者缺一不可。
在新藍領與技術職人產業快速變動的浪潮中,大同大學選擇與眾不同的道路,不追逐短期熱門名詞,而是深耕理工本業,透過跨域課程、實作場域與產學合作,培養出能立即上手、具解題力與管理潛質的人才。
「我們不是要養500斤的豬,而是要把老鼠養到五斤,嚇人。」何明果語帶幽默地說。這句話或許正是大同大學的教育哲學,不求大而全,而是專注在小而精,讓每一位走出校門的學生,都能成為推動產業轉型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