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郝旭烈/郝哥帶你打開兩本改變人生思維的關鍵之書

AI霸主輝達投資英特爾,全球算力戰開打!

劉峻誠
user

劉峻誠

2025-10-08

瀏覽數 600+

輝達宣布投資英特爾50億美元。取自各企業官網
輝達宣布投資英特爾50億美元。取自各企業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從投資英特爾到強化OpenAI綁定,輝達正在擴張AI版圖,補足NPU與CPU短板,搶攻AI邊緣運算與資料中心雙市場。這場以算力為核心的布局,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一場地緣政治下的AI主權爭奪戰。

AI時代的競爭核心,已經從單純的演算法創新,轉向算力、數據與演算法的「三位一體」競爭。誰掌握演算法(模型)、算力(GPU、NPU)、數據(應用與市場),誰就能在未來國際秩序中奠定主導地位。近期NVIDIA(輝達)投資Intel(英特爾)與OpenAI,正是這場全球科技戰的縮影,背後意涵遠超過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新一輪「AI主權」與「AI殖民地」格局的展開。

輝達為何投資英特爾?

2025年9月,輝達對外宣布兩項重大布局:

1.投資英特爾50億美元,並合作開發資料中心與個人電腦的CPU + GPU解決方案。

2.與OpenAI簽署戰略合作,將部署至少10 GW的輝達系統,並承諾分階段投資最高達1000億美元。

輝達與OpenAI簽署戰略合作。左:張智傑攝、右:取自Unsplash

輝達與OpenAI簽署戰略合作。左:張智傑攝、右:取自Unsplash

這兩項布局可看作是輝達在AI基礎設施競賽中,力圖穿透上下游、從純晶片供應商躍升為「整合型AI基礎建設提供商」的重大戰略轉型。

在這之前,輝達曾積極嘗試併購ARM,目的在於擴充其在CPU/IP與移動/邊緣運算的布局能力;但該併購案最終未能成功。從這點來看,輝達此次選擇與英特爾合作,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策略。許多分析文章也指出,X86架構與GPU與CPU的整合在效能上,不如ARM或RISC-V架構那麼具有彈性或效率。

在AI生態中,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已被視為對推論、邊緣AI的關鍵加速器。儘管輝達在GPU、軟體生態(CUDA、cuDNN、軟體棧)與資料中心網路互連技術上長期具備絕對優勢,但若在NPU/加速器層面未完善布局,可能在邊緣AI與推理端市場受到挑戰。

因此,輝達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在整體AI基礎設施中,如何「補足缺角」?CPU、GPU、NPU、網路互連、軟體與算法,以及數據/訓練與應用端。

以下,我們先從正面觀點,看這些布局可能帶來的機會與優勢;再從負面觀點,探討風險與限制;最後,再回到戰略與國際競爭格局。 

正面觀點:從晶片廠向AI基礎建設商的跳躍

1.強化系統整合能力:CPU + GPU 一體化

藉通過對英特爾的50億美元投資,輝達有機會在未來生成整合CPU+GPU的平台,利用英特爾的x86生態與成熟CPU技術,搭配輝達的GPU/加速堆疊(如NVLink、CXL等)來提供給客戶一條龍解決方案。

在個人電腦端,英特爾將為市場設計帶有輝達GPU chiplet的x86 SOC(整合CPU+GPU)方案。這可降低客戶在 CPU/GPU 模組整合、板卡設計與相容性上的整合成本,讓輝達的GPU生態更具伸展性。

儘管這樣的整合在效能上可能有折損(如X86+GPU的協同效率可能比ARM+GPU差一些),但在生態鎖定、技術可控性與客戶採用門檻下降的角度看,仍具有吸引力。

2.補足上下游關鍵能力:從晶片供應商走向 AI 全棧角色

傳統上,輝達最強項在GPU+軟體棧(CUDA、深度學習框架支援等)。然而,在AI生態中,還有兩項關鍵環節:算法+模型訓練/應用與數據端。

與OpenAI的深度綁定,使得輝達在策略上不只是「供貨者」,而是與核心AI端玩家合謀共建基礎設施;確保自己的算力被大量採用,同時也能從模型、服務端與應用端拉需求。若成功部署10 GW級別的輝達系統給OpenAI,對OpenAI支撐的模型訓練、推理負載是巨大助力,也能間接穩定輝達GPU的放量需求。

這樣的作法,等同於輝達在算力層面向上走,向算法/平台/應用延伸,企圖滿足AI產業鏈的三大核心價值:算力、算法、數據。換言之,輝達正在嘗試將自己從「一家GPU晶片廠」轉型為「AI基礎設施服務商+平台商」。

3 .鞏固全球 AI 生態霸主地位

作為目前全球最強GPU供應商(尤其在大型AI模型訓練/推理領域),輝達若能藉此布局控制更多上中下游環節,將更難被撼動。尤其,在算力需求爆炸式成長的時代,輝達若能同時掌握晶片供應與核心客戶,將進一步鞏固其全球領先地位。黃仁勳近年更被視為「AI外交推手」,積極與各國政府合作推動「主權AI」計畫。

4.資本與技術的雙重布局

輝達對OpenAI的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階段性承諾),在資本層面具有先占優勢意義:從現金支持、設備供貨回收、長期合作等多面交織。同時,為解決資料中心互連、拓撲瓶頸等問題,輝達近期也併購或投資相關互連技術公司(如Enfabrica,以加速GPU網路 fabric架構)以強化其在大型AI平台的性能與可伸展性。

總體而言,這一連串動作若能落實,將讓輝達不僅是「AI晶片供應商」,更可能成為AI基礎設施的核心平台與生態操盤手。

輝達不僅是「AI晶片供應商」,更可能成為AI基礎設施的核心平台與生態操盤手。蘇義傑攝

輝達不僅是「AI晶片供應商」,更可能成為AI基礎設施的核心平台與生態操盤手。蘇義傑攝

負面觀點:風險、質疑與潛在盲點

儘管上述布局在理論上有不少誘人可能性,但也存在不少風險與批評角度,以下,列出幾個較值得關注的反面論點。

1.自己創造需求、自我下單的疑慮

輝達對OpenAI的巨額投資,本質上,同時綁定「投資者」與「供應商」的雙重身分。市場很快指出,這可能形成一種「循環下單」的局面:輝達投資OpenAI→OpenAI再大規模採購輝達的GPU→輝達從中回收成本並持續獲利。這樣的模式雖然確保算力需求,但也容易引發外界質疑,是否只是透過資本操作來製造訂單,而非真正的市場需求成長。

若缺乏透明的財務結構與監管機制,這種「自己創造需求」的操作,可能讓輝達承受反壟斷審查與市場信任危機。對一家本就處於AI產業鏈核心的公司來說,這不僅是商業風險,更涉及其在國際產業格局中的聲譽與公信力。

2.股權拋售與利益分配的疑雲

若輝達高層在重大投資期間拋售股票,會被外界懷疑為趁高點套現、預見風險或利益輸送。這對公司內部士氣與市場信心,都有潛在的負面影響。

此外,當公司角色從純粹晶片供應商,轉向具利益綁定的資本∕平台角色,其內部治理、合作伙伴關係(如其他硬體商、雲端服務商)間,可能產生矛盾或利益拉扯。

退休金靠自己!訂閱即贈投資理財好書三選二

3.失去中立身分、破壞平台信任

傳統半導體供應商(如台積電)長期以來秉持「中立、平台型身分」,不偏不倚、不直接投資客戶,以維持生態信任與客戶多樣性。若輝達開始深入投資上游AI客戶,有可能改變其在生態中的角色定位與信任邏輯。

特別是對那些既是輝達客戶,又是競爭對手的企業而言,可能會懷疑其是否會被排除在關鍵合作之外,或是受到被動壓迫。

4.架構整合的效能折損風險

輝達與英特爾合作雖然有助於補齊CPU的短板,但也帶來性能上的隱憂。許多業界觀察指出,X86+GPU的協同效能,可能比ARM+GPU或RISC─V+GPU架構低落30~40%。在AI大模型訓練與高強度推理場景中,這樣的效能差距並非小數字,而是決定市場能否接受的關鍵。若最終性能不足,這些整合方案可能淪為「折衷產品」,難以真正撼動雲端與資料中心的高端應用。

另一方面,輝達在NPU(神經處理單元)領域的進展仍顯不足。NPU在低功耗與邊緣AI場景有天然優勢,例如,IoT、智慧終端或即時推理應用,這些市場雖然單體規模不如大型資料中心龐大,但數量龐雜,長期來看,極具戰略價值。如果輝達在這塊遲遲無法突破,將可能拱手讓出邊緣運算市場,給專注於NPU或定製AI加速器的對手。

此外,OpenAI本身也有動機尋求更多元的硬體方案,以降低成本與供應風險。未來,OpenAI若選擇自行設計∕採用異質加速器(包括NPU、TPU、定製AI加速器),那麼,輝達在GPU部分的霸權可能被局部動搖。

5.過度集中與監管壓力

若輝達成為AI基礎設施的「入口門戶」,其壟斷性地位,可能引來更強監管風暴、國際政策限制(如禁出口、技術封鎖、反壟斷法案等)。若合作對象(如OpenAI、英特爾)未如預期達成技術落地或市場大規模採用,輝達的投入風險甚高,回報可能低於預期。

若輝達成為AI基礎設施的「入口門戶」,其壟斷性地位,可能引來更強監管風暴。取自Nvidia Newsroom

若輝達成為AI基礎設施的「入口門戶」,其壟斷性地位,可能引來更強監管風暴。取自Nvidia Newsroom

戰略意涵與國際科技競爭格局

將正負論點放在更宏觀的產業與國際角度看,輝達的布局有以下重要意涵:

1.AI 基礎設施為未來科技競爭核心

在未來科技戰中,算力、模型與數據將逐漸成為主戰場。GPU、NPU、互連網路、軟體棧、算力調度與能效都是關鍵要素。輝達若能憑其先期優勢擴張至更多節點,將穩固其在全球AI生態中的霸主地位。

2.主權AI與AI殖民時代的博弈

中美在AI領域有更深層次的地緣競爭意味。若各國都希望建立自己的「主權AI基礎設施」以減少對美國大廠(如Google、AWS、輝達)的倚賴,那麼,輝達在多國政府層面的參與及布局,就具有戰略影響力。黃仁勳近年更被視為AI的「外交推手」,訪世界各國推廣AI基礎建設與主權AI計畫。這意味著,輝達不只是商業公司,更具備某種國際科技勢力推手角色。

此外,當各國希望避免成為AI殖民地(即對外國AI/算力供應商的高度倚賴),亞太區域、東南亞、中東、非洲都可能成為新的戰場。

3.新興區域中立樞紐:如新加坡、柔佛、檳城中東等國的新角色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檳城,甚至半導體產業更早期的中東各國地區,正積極成為「亞洲AI中立樞紐」。若該區域能建立跨國AI算力節點、吸引美中雙方或多方企業在此落腳,那麼它在戰略上扮演的是「技術中立、國際連結橋梁」的角色。

過去製造業出走中國時,越南常被視為最大受益者;而在這波以半導體+AI為主軸的新科技戰中,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檳城)因其地理、制度、語言、政府政策與基礎設施潛力,可能成為一條「長堤+空廊」,將東亞、東南亞與南亞連接起來,其他如日本韓國等傳統半導體大國,亦在加大補足自身優勢,抓住這波半導體 AI 供應鏈重塑的契機。

許多全球巨頭,如微軟、Google、亞馬遜等,早已有在該區設置AI算力設施的動作;也有中國背景公司,如字節跳動、萬國數據,進入該區域投資。這條戰線若能成功成為一個中立、技術友善的AI基礎設施區域,將是中美科技競爭之外的一條亞太第三極。

這樣的中立區域布局,對台灣來說,既是機會也有挑戰。台灣若能在AI晶片、AI 系統整合、AI軟硬體生態上加強競爭力、與該區域建立連結,或可成為鏈上角色;反之,也可能被邊緣化。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圖)正積極成為「亞洲AI中立樞紐」。張智傑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圖)正積極成為「亞洲AI中立樞紐」。張智傑

對台灣在地產業的啟示與挑戰

1.系統整合與生態鏈發展

僅靠純製造或純晶片代工,很難在未來競爭中保持核心價值。台灣需要在加速器、互連技術、NPU 設計等領域強化布局。

2.關注 NPU 與專用 AI 晶片

這如前所述,若輝達的布局未包含 NPU 部分,那麼,在邊緣AI、IoT、低功耗推理領域可能被對手占據。台灣在晶片設計與封測領域有基礎,若能在 NPU∕定製AI加速器這部分取得突破,將是未來差異化競爭力。

3.掌握國際 AI 節點布局,爭取落腳機會

新加坡、柔佛、檳城等地正成為新興AI 中樞,台灣若能在政策、土地、電力、基礎設施、法規、資金誘因等方面提供競爭優勢,有機會成為這些節點的前端鏈結者。

4.應對出口管制與地緣風險

在中美科技對抗格局下,AI計算元件∕技術可能成為新的管制重點。台灣必須在技術自主性、供應鏈韌性與政策支持上加強,以免被捲入大國對抗的技術斷鏈風險中。

地緣政治!從19世紀的鴉片戰爭,到21世紀的AI 戰爭

19世紀,誰掌握航線與能源,誰就主導全球秩序;21世紀,誰掌握算力與模型,誰就能重塑數位世界規則。輝達對英特爾與OpenAI的投資,不只是企業行為,而是數位帝國的雛形。

對台灣而言,挑戰在於如何把「製造優勢」升級為「戰略價值」,在這場新世紀的科技戰爭中,從被動角色轉為不可或缺的樞紐。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