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協作型手臂早期伙伴,UR如何在AI升級戰制勝?

吳季柔
user

吳季柔

傅莞淇
user

傅莞淇

2025-10-07

瀏覽數 400+

老牌協作型機器人大廠Universal Robots。關立衡攝
老牌協作型機器人大廠Universal Robots。關立衡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輝達黃仁勳大舉動員生態系成員、開啟人機協作的新未來之時,老牌協作型機器人大廠Universal Robots與同屬於Teradyne Robotics集團的自主移動機器人MiR擴大合作後,如何加速前進步伐?想切入協作型機器人市場,後進者有哪些機會?

全球協作型機器手臂(cobot)的市場龍頭,是來自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UR),隸屬於Teradyne Robotics(TR),2024年開始聯手同集團的自主移動載具(AMR)廠商MiR,整合推出多項「手+車」應用,展示強強聯手的商機。

不只完成集團整合,UR的作業系統也在今年完成大幅度的AI升級,大幅提升協作型手臂在非結構環境的部署能力。

升級「AI 原生」作業系統,協作型手臂自動計算路徑

過去,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需逐一設定機器手臂的座標,並根據產線微調,對產線複雜、產品多樣的中小企業來說困難重重。「假設有100萬個點,可能要花兩週,甚至一個月,才能把程式全部設定完。」Teradyne Robotics台灣業務總監鍾秉光接受《遠見》專訪時回憶。

「有了AI,只要給一個指令,它就會自動計算所有路徑。」 這背後的技術核心,是UR的最新版作業系統「PolyScope X」。透過機器人作業系統(ROS 2)通訊協定,升級為 AI 原生作業系統,可與NVIDIA Isaac Manipulator等平台的無縫整合,形同為UR手臂打通了連結AI世界的任督二脈。

此外,PolyScope X搭載OptiMove運動控制技術,可動態提升手臂的加速度、降低震動與晃動,改善平穩性,進一步確保高端製程的良率,對標半導體業客戶需求。

除了硬體優化,UR也在PolyScope X的基礎上,與輝達共同推出軟硬整合的邊緣運算工具包「AI加速器」(AI Accelerator),整合3D視覺模組與邊緣裝置NVIDIA Jetson Orin,地端即可完成運算與推論,「不需要聯網,即可達成視覺辨識、視覺定位,自動計算、尋找和校正最佳路徑的功能。」

Teradyne Robotics台灣業務總監鍾秉光。關立衡攝

Teradyne Robotics台灣業務總監鍾秉光。關立衡攝

不只輝達生態系,打造手臂兼容的「UR+」伙伴圈

在AI浪潮下,是否在「輝達生態系」占有一席之地已成為科技公司的指標之一。鍾秉光強調,TR不只是是輝達解決方案的「go-to-market」客戶,而是更前端的技術開發伙伴,「我們(的定位)是獨立的前端機器人技術開發商,和輝達共同研發技術。」

這段合作關係可以追溯至2019年,輝達正在尋找機器人平台合作對象時,將目光投向了協作型手臂市場的龍頭、全球市占率高達29%的Universal Robots。因為從研發初期就開始的緊密合作,輝達的AI機器人軟體自然與UR的硬體及作業系統高度整合,也讓TR持續保有先行者優勢。

憑藉其全球逾10萬台的安裝基礎,以及累積20年的各行業專業知識,TR更著手打造屬於自己的「UR+」伙伴圈。這套策略如同協作型手臂界的「App Store」,由TR扮演平台與認證的角色,開放介面讓全球上百家合作伙伴開發與UR手臂相容的周邊產品,從夾爪、視覺感測器到各式專業應用功能軟體,從焊接、拋光、油漆等等,應有盡有。

鍾秉光補充,例如,台灣知名的AI視覺解決方案商所羅門,不僅是TR的代理商,其視覺產品也是UR+生態系的一員,可透過TR原先的管道一同拓展國際市場,形成互利共榮的強大聯盟。

輝達的AI機器人軟體自然與UR的硬體及作業系統高度整合。關立衡攝

輝達的AI機器人軟體自然與UR的硬體及作業系統高度整合。關立衡攝

AI能力拓展應用場景,協作型機器競爭看漲

UR成立於2005年,是cobot的商業先驅。自從2008年賣出第一台產品以來,已經有超過10萬台全球部署,穩霸全球市占率首位。

訂遠見就送西堤餐券!只要2,880立即訂閱>>

cobot的概念發明可上溯至1990年代,各家業者各有其具里程碑意義的協作機器人產品。四大家族之一的ABB,也表示自家在2015年推出的YuMi(意指you and me)是全球首台真正的雙臂協作型機器人。

近來,機器人能力在AI進展的助益下有顯著拓展。融入電腦視覺與模型「大腦」,加上邊緣算力的提升,都使得機器手臂可執行的任務範圍擴大。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機械與系統研究組組長岳俊豪觀察,目前機器手臂的發展有三個較顯著的趨勢。

一個是業者逐步擴展產品線,例如各手臂的負載能力更多元化。第二是拓展應用場景,硬體可適應不同需求,例如從傳統工廠生產線切入醫療、物流,甚至建築等產業。第三則是融入更先進的AI能力,這包括使用電腦視覺克服物件位置偏差的挑戰,以及引入生成式AI大幅降低客戶撰寫程式的需求,降低導入新一代機器手臂的門檻。

也因為各項技術進展,協作型機器手臂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除了傳統四大家族切入協作型產品線,後進者亦想搶占商機。岳俊豪認為,無論是更專精的AI算法,或是鎖定特定小眾市場,補足現有需求缺口,後進者會需要「掌握到某個利基點」,耕耘自我的優勢技能,才有突圍的機會。

岳俊豪也指出,在機器人、AGV及AMR與生產線的整合上,還有市場發展空間。台灣相關SI業者,可以透過提供製造業的整合式應用方案,提升產線總體生產效能,持續擴大相關市場規模。

推亞洲版因應短交期,全球據點顧台商擴廠

「AI絕對打開前所未見的市場!」鍾秉光語氣肯定地說。他分享,2025年5月TR在新竹喜來登舉辦年度科技日「Collaborate」,原先預計約200人參加的場地,湧入近500名業界人士,包括電子代工廠、SI業者以及中小企業,現場盛況空前。

AI cobot的應用百花齊放,吸引眾多後進者加入競逐。被問及如何持續保持市場上的領先地位,鍾秉光形容TR的關鍵優勢在於「全球視野、在地深耕」的雙軌策略。不僅提供頂尖的產品,也深刻洞察在地市場需求,並提供全球支援的服務。

他補充,TR推出的「AI加速器」開發工具包,正好穩穩切中台灣企業的痛點。它將輝達的AI平台(NVIDIA Jetson Orin)、3D視覺與UR手臂預先整合,讓SI廠商可以跳過複雜的底層開發,直接在此基礎上為半導體、焊接、堆棧等不同領域的客戶,快速打造客製化的AI解決方案。 

「台灣市場以中小企業為主,更多的發展性和開發性,尤其,SI或OEM的廠商可以加速AI導入流程。不管是他們自己開發,或是他們想要幫客戶去開發。」Teradyne Robotics台灣暨東南亞、大洋洲行銷專員蔡燕妮分析。

因應當前亞洲市場「短交期」、「成本控管」的需求,TR也特別推出「亞洲版」產品,透過在中國組裝縮短交期,支援急需擴增產線的半導體或伺服器業者。

UR成立於2005年,是cobot的商業先驅。關立衡攝

UR成立於2005年,是cobot的商業先驅。關立衡攝

美國製造的新伙伴

近來,電子五哥等台灣大廠紛紛前往美國、墨西哥、東南亞等地設廠,設備的售後服務成為一大挑戰。鍾秉光分享,TR具備多年的經驗以及遍佈全球的據點,「UR Care」全球支援計畫提供在地購買、全球服務,廠商無須擔憂海外設備維修難以管理。

靠著長年耕耘協作型機器人累積的多國客戶洞察、對垂直市場需求的理解,以及遍布全球的客服支援,TR盼望能在加速前進的自動化時代站穩腳步,不僅鞏固現有市佔率、更拓展到前所未有的應用場景,為人機協作的未來增添新定義。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