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週報》COP30前警訊:能抗氣候變遷的亞馬遜森林巨樹,為何仍面臨浩劫?

黃泓瑜
user

黃泓瑜

陳育晟
user

陳育晟

2025-10-03

瀏覽數 100+

巨樹對雨林而言十分重要,即使它只佔森林樹木的1%,卻負責50%的碳循環。示意圖。unsplash by fthiemonge
巨樹對雨林而言十分重要,即使它只佔森林樹木的1%,卻負責50%的碳循環。示意圖。unsplash by fthiemonge
00:00
00:00

▋COP30前警訊:能抗氣候變遷亞馬遜森林巨樹,為何仍面臨浩劫?
▋花蓮馬太鞍溪水勢終穩定,水利署與國軍28日聯手完成導水
台泥DAKA再生中心啟用,助花蓮處理8.2萬噸垃圾

COP30前警訊:能抗氣候變遷的亞馬遜森林巨樹,為何仍面臨浩劫?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即將在11月於巴西亞馬遜雨林城市貝倫(Belém)登場,希望能讓世人關注雨林在氣候調適與韌性扮演的角色。最新研究顯示,亞馬遜叢林中最大的樹木正變得更粗,數量也變多,顯示一片完整的雨林能有效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樹皮、樹幹、樹枝、樹根中。

這篇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期刊的論文,證明巨樹比過去各界認知的更能抵抗氣候變遷,即便受到氣溫上升、嚴重乾旱影響,未受干擾的熱帶植物仍能持續作為有效的碳匯。但該論文作者們警告,由於道路、農場擴張導致的火災、森林破碎化和土地開墾,使得此重要作用正日漸受到威脅。

研究結果強調,完整的森林區域仍是穩定氣候的最佳盟友,但光靠它們,仍不足以應對全球汽車、工廠和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而且還要進一步防止它們遭到砍伐。這份由巴西、英國等60所大學近百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研究顯示,受到發展農業、興建基礎設施而日益破碎化的亞馬遜雨林東南部地區,已經從碳匯轉變為碳源。

因此,雨林保護措施刻不容緩。這份論文發表時,巴西政府正計劃在亞馬遜中部鋪設一條主要道路BR-319,經過亞馬遜最後一片仍保有大面積原始森林的地區。另外,玻利維亞為了開發大豆種植園、發展畜牧業,也以驚人速度砍伐樹木。

論文主要作者之一,英國劍橋大學全球森林生態學副教授穆爾伯特(Adriane Esquivel-Muelbert)表示,巨樹對整個生態系統運作極為重要,儘管它們只佔森林樹木的1%,卻負責50%的碳循環的儲存。

當這些巨樹死亡後,森林會變得很乾燥,也會改變森林的結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因此,當研究團隊發現亞馬遜雨林巨樹的體積和數量都在增加時,一股希望之情由心底油然而生,「這顯示它們具有一定的韌性,」穆爾伯特強調。

花蓮馬太鞍溪水勢終穩定,水利署與國軍28日聯手完成導水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害,為確保民眾安全,28日已完成導水路工程,水勢穩定。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害,為確保民眾安全,28日已完成導水路工程,水勢穩定。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後,水利署立即展開緊急搶險。先前9月27日晚間已完成光復鄉佛祖街溢水流封堵,確保居民安全。9月28日上午10時,導水路工程順利完成,洪水被導引至河心,使水勢穩定,市區風險大幅降低。這次行動動員水利署所屬14個機關、237名人力與152台重型機具,並在國軍協助夜間照明下徹夜作業。

水利署強調,外界謠傳「堰塞湖再度潰堤」並非事實,目前洪水已安全改道。同時,水利署也澄清外界質疑,並未「先說無法處理堰塞湖、卻後來進行導流」;此次施工區域位於下游右岸光復堤段,與上游堰塞湖區域不同,外界誤解與事實不符。

水利署目前規劃三階段復建策略:短期在兩週內完成堤防搶修,建立第一道防線;中期於三個月內完成加強與加固;長期則在115年汛期前完成全面復建,確保河防安全。

高教永續舞台 第七屆遠見USR獎說明會開放報名>>掌握最新評選辦法

此外,因溢流帶來大量土砂,馬太鞍溪河床淤積高達3至5公尺,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公尺。水利署已完成緊急疏濬規劃,年底前將清除100萬立方公尺,明年汛期前達300萬立方公尺,115年底前累計完成600萬立方公尺,並搭配UAV監測加速作業,以降低未來洪水風險。

對於「堤防早已損壞」的質疑,水利署嚴正指出,光復3號堤段已於114年7月修復,此次沖毀主因是溢流量超過設計標準,並非事前缺失。

在堰塞湖事件後,行政院指示由農業部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負責壩體安全評估、工程因應及居民疏散規劃。水利署則與花蓮縣政府、交通部公路局等單位協同,於颱風來臨前完成多項下游防減災準備,包括堤防加高覆土、開口堤封堵、預布鼎塊與抽水機布設。

台泥DAKA再生中心啟用,助花蓮處理8.2萬噸垃圾

「鸚鵡螺圖書館」位於再生資源中心入口,以螺旋造型建築設計。台泥提供

「鸚鵡螺圖書館」位於再生資源中心入口,以螺旋造型建築設計。台泥提供

台泥位於花蓮和平廠的「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9月27日啟用,成為全台首個利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生活垃圾的示範場域。據台泥數據,中心自2023年試運轉至今,已處理逾8.2萬噸垃圾,減少掩埋與外運壓力。透過將垃圾轉化為替代燃料,廠區煤炭用量降低3%,減少約4.3萬噸碳排,也避免了近4千噸甲烷排放。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水泥窯的高溫技術可確保燃燒完全,降低殘渣與戴奧辛生成。他坦言過去水泥業追求產量,如今則必須承擔更多環境責任,並嘗試將工業基礎設施轉化為社會與環境問題的解方。

由於花蓮過去因缺乏焚化爐,垃圾多仰賴掩埋或外送。此次啟用的中心除了承擔處理功能,也強調環境監測:園區設有即時排放數據看板,並同步連線花蓮縣環保局,每季另聘第三方單位檢測戴奧辛等物質。根據公開資料,目前排放量僅為法規標準的十分之一。

此外,台泥表示已優先招募當地居民,目前15名團隊成員中有12人設籍和平村,其中多數為原住民。部分女性員工取得抓斗機操作證照,投入垃圾處理現場。對外界關注的安全與環境疑慮,廠方強調透明機制與社區參與監督。

除了垃圾處理,台泥和平廠近年逐步轉型低碳園區,陸續建置儲能系統、光電設施及混凝土研發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設「鸚鵡螺圖書館」則位於再生資源中心入口,以螺旋造型建築設計,館藏涵蓋古今文物及複製品,並結合水泥工藝,試圖讓工業場域兼具教育與文化功能。館內展出的《和平萬宗》雕塑,融合多種宗教符號,傳遞和平與共融意涵。台泥強調,開放參觀的園區希望成為民眾理解產業與環境轉型的窗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