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榛是國泰人壽成立至今,最年輕的處經理暨資深行銷總監。2008年她從零經驗轉戰保險業,前3個月業績掛零,前三張保單全靠家人幫忙。後來她如何用「陪伴成交」順勢滾出大雪球業績?她以經驗驗證:拜訪客戶超過5次以上,才能真正了解客戶的想要及需要。(本文節錄自《超業女王林家榛》一書,作者:林家榛,彭子蓁,大是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從冠軍業務身上學到「一日10訪」
勤能補拙,正如前輩們常說的:「業務是跑出來的。」我決定如法炮製,開始嘗試一日10訪,每天打電話邀約客戶、安排行程,但才兩週就發現,這些拜訪不但無效,而且太耗費精力。
台灣人一向很客氣,接到業務的殷勤邀約電話,多半會答應見面。不過,第一次見面通常只會噓寒問暖,不太有機會聊到商品。
在這樣的拜訪中,我既無法了解對方的需求,也推薦不了合適的保單,這是「無效拜訪」。
因此,我決定改變策略。既然一日10訪沒有效果,就改為「一人10訪」。我告訴自己,只要被客戶拒絕10次,不願意讓我再去找他,我就舉雙手放棄。
神奇的是,通常不用10次,第6次或第7次就可以掌握到客戶的需求、取得對方信任,並且真正成功賣出保單。我就是靠一人10訪,在即將被考核的當月,簽下全家約50萬元的醫療險。
拜訪客戶,不要每次都聊商品
拜訪客戶時,還有個祕訣:不要每次都聊商品,否則對方心裡可能只會想:「你又來了?」、「怎麼還不走?」、「這個業務也太煩了」、「都這樣說了,還看不出我在拒絕你?」
我觀察到,這位客戶非常孝順,三代同堂和母親住在一起。不過,由於菜市場的工作很忙碌,大哥中午經常無法陪母親吃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我可以扮演陪伴者的角色。
於是,有一天中午,我碰巧路過他家,就順便帶了便當,陪他媽媽一邊吃飯,一邊看連續劇、聊天。當他從市場收工回家後,看到我又來了,這次我沒有提到保險。
在第6次拜訪時,我很誠懇地告訴他:「國泰人壽很了解顧客的想法,知道大家賺錢很辛苦,想將錢花在刀口上。現在公司推出醫療險,繳費期間身體健康,用不到理賠金,20年後不用繳費。萬一沒有理賠,未來還會將存放在公司的錢退給你想給的人。」
我接著說:「你可以將這份保單當成是資產配置,用不到也沒有損失,還多了一份保障。
「繳保費的這幾年,就當作是花少許的利息,讓全家得到保障。以全家年50萬元的醫療險來說,銀行一年利息2%左右,50萬元存在銀行一年的利息才1萬多元,若將這筆錢放在保險,保單不僅能替你守護全家的財務,萬一發生風險,也不會因急需大筆資金而動用存款。」
我試圖讓他明瞭,醫療險是保全資產的一部分。
第7次拜訪時,他終於說:「好啦!妳下次拿資料來,我們全家的醫療險一次簽好。」這是我的第一筆大單。我不只成功賣出保單,也驗證了一人10訪的效果。
(延伸閱讀│3位加油站工讀生教我的事:推銷88元小物,為何能讓顧客從拒絕到甘願掏錢購買?)
找不同時間,訪同一位客戶
我發現,在一次次的拜訪中,我不僅更了解客戶,也能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進而成交保單。
就像賣豬肉的大哥,每週二到週日上午是菜市場最忙碌的時候,他無法好好聽我說話。週一則是市場公休日,早上和下午他會去辦事,晚上才有空聽保單說明。第6次拜訪,我是在週一晚上,才說服了他。
拜訪客戶,第幾次後該放棄?
很多業務認為,如果拜訪3次仍沒有成交,就該放棄。然而,根據科學研究指出,被拒絕超過4次以上,信任才真正開始。
我的經驗也驗證了這一點──拜訪客戶超過5次以上,才能真正了解客戶的想要及需要。
尤其是保單不是家具、電器、服裝、包包等生活必需品,只能透過一次次的拜訪,發掘客戶的需求,協助他們做出最完善的規畫。
好好看待每一次服務
此外,我也體會到一件事:經營人脈,一定要「主動出擊」。
很多業務只看眼前,不去想未來,甚至認為,眼前都經營不下去,哪有力氣經營人脈?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不經營客戶、不替他們解決問題,就不會有日後的保單,更遑論建立信任與轉介紹。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面對客戶,不妨更著重於未來,並且思考:「如果你能解決他當下的問題,就能解決他未來的需求。」
(延伸閱讀│巴黎精品銷售教母怎麼讓客戶掏心又掏錢?不是感動人,而是「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