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東區,曾是台灣流行的代名詞,如今卻在繁華與沒落之間搖擺不定。2025年,從韓國潮牌選品店到米其林星級餐廳,東區再度吸引年輕人與饕客的目光,大巨蛋開幕更讓人潮回流,店面租金也重回「萬元俱樂部」,讓人驚呼「東區回來了!」然而,數據顯示租金還沒恢復過往水準,東區這場「華麗回歸」,究竟是真正重生,還是曇花一現?
「張員瑛同款T恤」與「米其林摘星餐廳」,這兩個看似毫無交集的關鍵字,同時落腳在台北東區。走在忠孝東路四段與巷弄之間,你或許能在韓國選品店找到韓星同款的潮流服飾,也可能在轉角邂逅一間星光閃閃的高檔餐廳,人潮漸漸回流,讓不少人驚呼:「東區復活了?」
畢竟,這裡曾經是全台灣的時尚心臟。東區,不只是一個地名,而是一段時代記憶。從1980年代頂好商圈的黃金歲月,到2010年前後的百貨林立、潮店聚集,東區一直是「台北流行」的代名詞。只是,這樣的光環,在過去十年間逐漸褪色。
如今的熱鬧,究竟是捲土重來,還是曇花一現?
曾經的沒落:從繁華大道到「空城」
網路上,東區的「沒落論」早已不是新話題。2023年間,就有網友感嘆:「小時候去東區人擠人,現在黃金時段卻空空蕩蕩。」討論串底下,留言一面倒地指出幾個原因,例如房租太貴、店家沒特色、人潮外移到中山,更有人直言東區「要品質沒品質,要特色沒特色,全是大同小異的店,無聊死了」。
其實,東區的危機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就已浮現。知名餐廳「永福樓」在高租金壓力下熄燈,百貨公司內許多品牌撤櫃,巷弄間掛上「招租」布條成了日常;疫情期間更是雪上加霜,三級警戒讓忠孝東路瞬間淪為「空城」,過去摩肩接踵的場景,彷彿一夕蒸發。
這樣的東區,讓人忍不住回想起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的夜晚,當年上萬人席地夜宿忠孝東路,象徵台灣社會與都市發展的矛盾;但,三十多年後,忠孝東路卻因另一種矛盾──「高租金與低人潮」──逐漸失去榮光。
東區的逆襲:韓流時尚+米其林星光
不過,商圈的榮枯往往是鐘擺效應,就在許多人以為東區回不去了,2024年底到2025年間,話題又悄悄回到這片街區。
首先是年輕人最敏感的時尚指標。韓國選品店不只販售韓國設計師品牌,也引進韓星愛牌,像是張員瑛曾穿過的同品牌T恤、TWS成員上身的單品,都能在這裡找到。對粉絲來說不只是買衣服,而是直接把「韓星舞台」穿上身,這股韓流效應,替東區重新吸引Z世代的腳步。
另一個吸引眼球的,是米其林的加持。台灣米其林指南日前揭曉,東區一舉拿下6間摘星餐廳,家數僅次於大直內湖,特別是許多隱身巷弄的一樓餐廳,善用庭院空間、精緻裝潢,營造出高級卻不失親和的氛圍,讓東區不再只有逛街買衣服,也成為摘星吃美食的目的地。
專家分析,大巨蛋開幕後帶動周邊人潮,讓東區餐飲業的展店意願大幅提升,過去受限於百貨商場硬體條件的高級餐廳,如今也能在東區獲得更大空間與彈性。換句話說,東區正在從「流行時尚」的單一標籤,轉型成為「吃喝玩樂一條龍」的新舞台。
店王租金再起:東區房東笑了嗎?
有了人潮,自然也牽動了房東的荷包。根據最新實價登錄,東區巷弄內的租金行情,已重回「萬元俱樂部」。例如敦化南路一段巷內,不到7坪的女裝店面,月租就高達10萬元,換算每坪單價1.44萬元,創下近年新高。
顯然,東區的商業價值仍獲市場認可。截至今年6月,台北市已有四件每坪破萬元的租案,其中就包含東區。大家房屋企研室主任賴志昶指出,東區憑藉交通便利與多元客群,即使不是連鎖品牌,店家也願意咬牙承租,只要地點對、人潮夠,租金水位自然拉升。
而且,不只是店面,就連老商辦也逆勢上揚,鄰近大巨蛋的「大陸大樓」,今年6月成交一筆逾2.25億元的交易,拆算單價每坪高達117萬元,證明東區依舊是投資人眼中的「保值地段」。
真正的復興?離「巔峰」還有距離
然而,東區真的回到昔日榮光了嗎?答案恐怕還言之過早。
事實上,即便租金回溫,與十年前相比,卻還有明顯差距。以統領大樓為例,實價登錄顯示,2025年7月一間近19坪的店面,以每月23萬元出租,換算每坪1.21萬元,乍看不低,但對照2016年同店面的租金高達40萬元,卻僅剩6成,另一間28坪的店面,去年以40萬元出租,也遠不及2016年75萬元的高峰。
東區確實重拾熱度,從韓流時尚到米其林美食,商圈人氣逐漸回溫,只是租金與榮景仍不及巔峰,網購與新商圈競爭也在虎視眈眈。商圈復甦是真的,但能否再度稱霸台北時尚舞台,還須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