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全球AI浪潮中憑藉半導體優勢穩居核心,但國際經濟逆風與地緣政治挑戰正考驗其經濟韌性。全球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的最新報告,深入剖析了台灣經濟在總體、企業與金融三大層面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最新發布台灣展望報告,維持AA評等,再次肯定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報告指出,強勁的AI需求持續為台灣經濟提供堅實支撐,但同時也示警,地緣政治與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是未來經濟成長的最大變數。
總體經濟展望:AI浪潮下的穩健成長
惠譽信評亞太區主權評等副總經理Sagarika Chandra表示,台灣的經濟成長前景主要受惠於兩大動能:AI相關產品的出口需求,以及穩健的民間消費。憑藉在先進半導體製程與完整生態系中的領先優勢,台灣在全球AI浪潮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由於台灣廠商預期關稅影響提前拉貨,經濟數據優於預期,惠譽因此上修2025年GDP預測至3.4%,並預估2026年至2027年將維持2.7%的穩健成長率。儘管全球經濟面臨挑戰,但台灣實質薪酬的持續正成長,為內需提供了強大韌性。然而,報告也點出,2025年下半年的展望仍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美國關稅政策可能帶來的衝擊,將是需要密切關注的焦點。
儘管前景看好,台灣經濟仍面臨三大潛在風險:
全球貿易夥伴成長放緩:主要貿易夥伴如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的經濟若降溫,將直接壓抑台灣的出口需求。
AI熱潮降溫:全球對AI支出的熱潮並非永無止盡,一旦相關投資降溫,恐導致半導體與零組件需求連帶下滑。
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緊張與美國關稅政策的潛在變動,將增加企業投資決策與出口訂單的波動性。
傳統產業如石化、鋼鐵腹背受敵
惠譽信評亞太區企業評等資深副總黃筱婷指出,台灣企業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貿易制度變動、新台幣升值壓力、區域產能過剩,以及能源轉型帶來的龐大資本支出需求。這些因素均可能推升信用風險,並壓縮獲利空間。
一、關稅與匯率衝擊:全球經濟成長因關稅政策不確定性而放緩,對高度依賴外貿的台灣而言,壓力尤為顯著。特別是傳統產業,因產品同質性高,缺乏議價能力,無法將成本完全轉嫁,獲利空間因此受壓縮。
二、區域產能過剩:中國內需持續疲弱,加上其他新興亞洲國家積極擴張本地產業,導致競爭加劇。石化、鋼鐵等外貿規模較大的產業,短期內將面臨供過於求、獲利承壓的挑戰。
三、能源轉型壓力:台灣上游傳產多屬能源密集型產業。面對全球減碳趨勢,企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本支出導入低碳生產,這將考驗財務韌性。
銀行兩大獲利承壓,保險業因會計新制出現併購契機
銀行業方面,惠譽信評銀行評等副總經理陳怡如指出,獲利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信用成本上升與換匯收益下降。「減損放款」規模預期增加將推升信用成本;同時,若美台利差縮小,也將壓縮銀行的外匯收益。房地產市場風險雖可控,但出口企業及銀行在中國與新興市場的境外曝險,才是真正的隱憂。 保險業則面臨台版ICS(保險資本標準)新制與外匯波動的雙重壓力。
惠譽信評亞太區保險評等資深副總經理王長泰表示,新制上路後,基本資本要求將提高,企業必須重新評估業務獲利能力。加上今年外匯市場波動已形成壓力,未來累積的資本需求與匯率不確定性,將影響股東對回報率(ROE)的判斷,不排除出現股東撤出或資產重整的情況。
台灣經濟的護城河與挑戰
儘管面臨多重挑戰,台灣仍具備強健的防禦力。強健的外部資產負債表是面對外部風險的一大「護城河」。截至2024年底,台灣的淨外部債權部位佔GDP比重高達214%,遠高於「AA」評級經濟體的平均水準。公共財政管理上,台灣也優於多數同評等國家。2024年政府整體財政收支超出預期呈現盈餘,展現穩健的財政紀律。
總體而言,台灣金融與實體產業正同時承受關稅不確定性、匯率升值、區域產能過剩、能源轉型資本需求等挑戰。短期獲利能力面臨考驗,但長期而言,若能積極推動轉型、強化風險管理並提升國際競爭力,仍有機會在新局勢下找到穩健成長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