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鄭華娟發行《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專輯,隨後前往歐洲進行一段為期半年的「大旅行」(Grand Tour)。沿路上她為報紙書寫專欄,後來集結成同名的《往天涯的盡頭單飛》一書,在那個台灣自助旅行尚未普及的年代,是許多旅行者的重要參考書目。此後,旅行也成為她作曲與書寫的主軸。
「大旅行」是分段環遊世界的基礎,《遠見》特別越洋採訪旅居德國的鄭華娟,請她談談對於歐洲旅遊趨勢的第一手觀察。
她認為,中世紀羅馬修士創始的大旅行,已經成為歐洲重要文化,這幾年全球交通日益普及,降低旅遊難度,根據歐洲旅遊業預測,2010年後,大旅行也將成為歐洲旅遊市場的最大商機。
三個空檔年,三個大旅行意義
台北冬日傍晚因沙塵暴而陰陰沉沉,但電話裡傳來鄭華娟在德國早晨的聲音,充滿旅行者的強悍與雀躍感。
「我從沒做過要像《環遊世界80天》那種全球大競走的夢,因為我認為生活、工作、學習、旅行是一種就像四季一樣美的人生循環,旅行應該是會隨著年紀而有不同體悟的,」鄭華娟說,做為一個旅行者一定要有進步,進行較短期的大競走式旅行可以激發生命的「潛能」和「毅力」,而這也符合分段環遊世界的精神。
根據鄭華娟觀察,對於歐洲人來說,人生必須有三次「休耕年(The Gap Year)」,第一次在大學前後,第二次則是25到35歲的事業衝刺期,第三次是55歲到65歲。
雖然對台灣人來說要空出一整年實在太難,但學生利用寒暑假、上班族更有計畫地使用年假進行長途旅行,也能達到空檔年的大旅行效果。
在人生的第一階段,大旅行的意義在走出既有的生活模式,從旅途中的「火車時刻表」概念瞭解,生命雖然要自由,但也要過得有計畫。第二階段則把自己變成「朝聖者」,為自己設定美食、博物館、流行文化等各種主題,激發人生創意。第三階段則是藉由旅行思索自己與世界的關聯,為退休生涯尋找靈感。
分段環遊重計畫,隨性不隨便
旅行了20幾年,鄭華娟發現交通大變革正讓旅行變得更容易。她曾和先生玩過一個遊戲,就是找出兩人年輕時各自去過、且都拍過「到此一遊」照片的地方,兩人再一起去同一地點,並拍下合照。這樣的遊戲讓她有舊地重遊的機會,也驚覺歐洲鐵路已經四通八達了,以前要轉好幾次公車的地方,現在搭火車就會到。
「尤其超低價機票的出現,讓旅行可以變得更便宜,」鄭華娟建議,年輕的旅行者可以多收集低價機票資料,省下一大筆錢,走更遠的路。
根據《遠見》去年6月所做的旅遊大調查,環遊世界在國人的「夢幻旅遊」排行榜中排第一名。雄獅旅行社去年在台北旅遊展所做的調查也顯示,幾乎每個人都有環遊世界的夢想,但認為自己會付諸行動者不到四成。
「大旅行有難度,往往Wanting(想做)是一回事,Going(去做)又是另一回事,」鄭華娟說,計畫是能否邁開行動腳步的關鍵。
「現在很流行慢遊,『隨性』成為許多人的旅遊態度,但是許多人往往把隨性誤認為『隨便』,你想想看,如果在美國進行公路旅行而沒事先做好旅館的搜尋,深夜到了荒涼的地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又沒保暖衣物與食物,危險是隨時潛伏的,」鄭華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