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月是不少上班族出國特休的旺季,因為通常可趁暑假帶著孩子一起親子遊。而依照台灣職場的文化,許多人會帶些伴手禮回來給同事分享,順便感謝他們代理工作。但老實說,我並不熱愛近年盛行送的各類異國零食,不一定合胃口又會影響身材。反而是一位前主管曾送我一個名牌鑰匙包,我一直用到離職,背後代表著許多非物質可以說清的意義。到底在職場該如何送禮?有人花少少錢贏得人心的關鍵,就在這些眉角。
在職場中,送禮是一門高難度的藝術。送得巧,可以拉近關係、增進信任;送得不當,則可能讓人誤會、落人口實,甚至踩到敏感的職場倫理紅線。我記得有一次,一位主管從美國旅遊回來,送了我一個名牌鑰匙包。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那款設計,又耐用,我一路用到離職。每次看到那個鑰匙包,就會想到她的用心。另一位主管是管理顧問公司的執行長,她知道我平常喜歡研究命理玄學,特地在年末送我一組水晶造型的開運肥皂,象徵能量滿滿。每次使用時,我都會想起她的慷慨與對我的提點。
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會送禮,真的能「送到心坎裡」。老實說,我也收過不少讓人頭痛的伴手禮,例如旅遊回來帶的各國餅乾,或是一些知名的糕餅。講實話,我從小就沒什麼吃零食的習慣,也因此身材一直維持得差不多。雖然不愛吃,但同事的一番心意我又不忍拒絕,只好勉強接受,給個面子試吃一下。
職場送禮心法一:先想清楚目的
送禮前,我建議大家先問自己:「為什麼要送這份禮物?」是為了感謝、慰勞,還是想建立關係?目的是送禮的起點,也會影響到你選擇的禮品類型、預算與時機。千萬不要為了送而送,一定要有感性和情境的連結,才能讓人感受到真心。
職場送禮心法二:重質不重量
在職場送禮的邏輯是「小而巧」勝過「大而貴」。太貴重的東西反而讓對方壓力大,失去了原本的誠意。不如挑個對方剛好用得上的小物品,更能展現你細膩的觀察力和心意。
例如給經常出差的主管,可以送一個附名片夾的行李吊牌;給愛喝咖啡的同事,可以挑一款限量聯名的濾掛咖啡組;給剛升遷的同仁,送上一支刻字的訂製鋼筆,就很有意義。
職場送禮心法三:時機抓得好,禮才得體
送禮講究時機。不是每個節日都要送,也不是每個場合都適合送。有時太頻繁或太臨時,反而讓人起疑。例如,項目結案或任務完成後,可以送一份感謝的小禮物;生日、升遷、結婚這類的個人節點也是適合的時機;團隊達標或逢年過節等集體慶賀,也可以藉機表達心意。相反地,在評鑑期間或人事異動前送禮,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聯想,反而弄巧成拙。
職場送禮心法四:搞懂文化,別踩紅線
不同公司對送禮的接受度不同。像外商公司可能只接受卡片或小禮物,傳統企業則會較重視禮數與儀式感。建議事前了解公司文化,確認是否有明文規定,比如禮物的金額上限,或是乾脆問一下資深同事,這樣才不會踩到紅線。
職場送禮心法五:一句誠意話,才是真送到心坎裡
再完美的禮物,若少了那句暖心的話語,也很難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心意。寫一張手寫卡片、或傳一段訊息,說出你的感謝、祝福,或是期望。比起禮物本身,有溫度的話語才是打動人心的關鍵。例如:「謝謝你這段時間的照顧,這個小東西希望你喜歡。」或是「新角色上任一定很忙,祝你一切順利,這點小心意請收下。」
簡單來說,送禮要做到五件事:第一,目的明確,別亂送一通;第二,禮要送得對,對方用得上才是王道;第三,時機要準,不早不晚最剛好;第四,要合乎公司文化,別讓人誤會;第五,記得補上一句話,讓禮物更有溫度。只要掌握這幾點,送禮也能成為職場上的加分題,不但不踩紅線,還能真誠送到對方心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