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升溫之際,美中動向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焦點。野村投信在最新發布的第三季投資展望中,指出股市仍以美股為主,亦看好亞股中的台股、印度及韓股,債券相對看好非投資等級債與新興債。
野村投信投資長俞鼎基(Guy Uding)表示,對於股市而言,最重要的關注點仍舊是美國經濟的衰退機率,根據美國公布的第一季企業財報,獲利意外地成長7.6%,相較於過去四季平均4%的表現,第一季表現相當亮眼。
下半年市場「先苦後甘」
在股市布局上,野村持續看好美股表現,尤其是大型科技企業帶動的企業獲利復甦。儘管2025年企業盈餘呈現分歧,但2026年將有更多企業回歸成長軌道,市場預期將轉趨穩健。
新興市場方面,印度仍是亞洲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憑藉內需與人口紅利,持續吸引資金關注;台灣與韓國因半導體與高科技出口優勢被點名為亮點。相對地,東協多數國家出口倚賴高、內政不穩,政治風險與外需疲弱使其股市表現不被看好。
隨川普再次主導美國政策方向,市場對其關稅政策觀望態度漸濃。野村投信海外投資部主管呂丹嵐指出,目前市場對關稅所引發的通膨已不像過去恐慌,川普主張的「先苦後甘」政策路線,反映其希望將下半年政策成果歸入個人政績,進而推出更多刺激措施。
川普對金融市場的「實際破壞力」趨緩
根據調查,77%的服務業與35%的製造業預期若關稅上路,將反映在漲價行為上。因此,聯準會將觀察通膨是否為一次性波動,才會啟動降息。野村預測,今年僅在12月有一次降息,9月降息機率偏低。
在美中角力持續升溫、關稅政策反覆之際,股市卻彷彿置身事外。自4月落底以來,不論川普如何喊話,美股一路上漲,這也讓市場進入一個指數已處相對高檔、但仍有些操作空間的狀態。
儘管目前評價偏高、企業獲利尚未全面復甦,這並不代表市場會立刻反轉。只要債券市場穩定、利率不再劇烈攀升,現階段的本益比仍具支撐力,且仍有明顯的產業輪動。
川普「TACO策略」露出破綻,反而有利市場穩定。所謂「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成為投資圈對川普近期政策反覆的註解,這種可預期的「先喊後縮」模式,也讓各國政府摸清了美國的談判風格,開始逐步應對。
這種政策節奏,反而對市場是一種「穩定劑」。就如同美國國會分裂的情況常被解讀為利多,因為激進政策難以推進,市場反而得以喘息。現在,川普政局的不確定性雖在,但對金融市場的「實際破壞力」已明顯趨緩。
第二季財報將於7月中起陸續公布,市場將緊盯企業是否延續第一季的優異表現。由於川普延後推動新一波關稅,實際影響可能遞延至第三季,第二季則成為觀察點之一。若出現明顯的「拉貨效應消退」,第二季營收與庫存回補不如預期,可能對企業展望構成壓力。屆時市場將更關注財報法說會上的「前瞻指引」,以掌握第三季是否出現真正下修。
投資策略「跨國配置」成為主流
消費股近期遭到修正,主因來自通膨、需求轉弱與關稅不確定性。不過從細項觀察可見,消費行為正出現結構性改變。疫情後,民眾傾向將開支移往旅遊與服務,近期則又轉回商品消費,如服飾、家庭用品等,帶動零售類股回溫。機票價格則因需求降溫出現鬆動。
科技股方面,因資本支出並未明顯下滑,加上AI相關投資仍持續升溫,成為相對抗震族群。半導體與軟體應用為代表性受惠產業,投資人持續青睞。
過去十年間,全球景氣幾乎同步,投資人只需布局美股與科技股便能掌握主流。但當前景氣周期開始「分裂」,各國表現開始脫鉤,投資策略也必須與時俱進。從PMI與利率預期觀察,歐洲、日本、中國與印度的政策與經濟反應各異。這也顯示,未來不能再單壓單一市場,跨國配置成為主流。
中長期來看,科技與政策變化將持續改寫資本市場結構。三大結構性主題值得關注:AI產業鏈擴張:從基礎建設、晶片、雲端計算到AI Agents,各階段皆蘊藏投資機會。地緣政治與軍工科技融合:國防預算擴張,催生軍工產業整合,AI與軍事系統的結合成為下一個新興領域。自駕技術突破可期:經過多年醞釀,硬體與軟體整合加速,自駕車未來十年有望大幅提高人類生產力。
野村投信固定收益部主管謝芝朕表示,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其不斷上升的公共債務,這導致利息支出急劇增加,並使財政狀況變得不可持續。穆迪預計,到2035年,美國政府的利息支出將達到2.2兆美元(約佔收入的30%),遠高於2025年的1.0兆美元。自4月2日解放日以來,美元進入一個長期走弱的週期,主因除了美國經濟走緩、治理與制度公信力的侵蝕、外國投資者拋售美國金融資產並將資金匯回本國的風險加劇以及美元估值過高等,若川普提早宣布下屆聯準會主席的極鴿派人選,也會帶動美元進一步轉趨弱勢。弱勢美元有助於資金轉進美國以外的市場,對於新興市場而言是正面訊息,看好新興債、亞債等前景。資產配置方面,建議加碼非投資等級信用債,特別是在亞洲、新興市場和歐洲。
野村投信國內股票投資部主管姚郁如表示,即使對等關稅暫緩實施,今年起美國的關稅已明顯高於過往,而在90天的關稅豁免期間,美國企業大舉進口,使得美國的進口金額激增,出口則維持平緩,在關稅底定後,預估下半年的需求將減少。就基本面來看,主計處下調2025年GDP成長率至3.1%,且預估上半年表現明顯優於下半年,台灣上半年的出口大幅成長,主要受到科技產品的帶動,且成長主要來自於美國,均可看出關稅政策的影響。而相較於全球與亞洲電子業PMI近期呈現下滑的走勢,台灣的電子業PMI仍在50榮枯值以上,表現相對出色。
此外,受到關稅與美元走弱的影響,今年台股的企業盈餘成長出現下修的情況,從先前預估整體可達20%以上的水準下修至約15%,由於關稅的影響與美元走勢仍有不確定性,不排除仍有下修的可能;然而,科技股中仍有獲利預估上調的次產業,例如散熱、網通、電源供應器等,這些都與AI的成長相關,顯示AI的需求相當強勁,這也是第三季乃至於中長期的投資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