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研究指出,40赫茲聲光刺激有望成治療失智症新方法。專家今天表示,雖然動物實驗顯示有此潛力,但相關人體研究結果不一致,有待持續驗證,提醒謹慎看待市面相關產品。
失智症治療與預防在近期廣受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40赫茲聲光刺激與失智症」記者會,邀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曾祥非、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謝宗勳、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教授鄭嘉雄說明相關研究現況。
曾祥非解釋,相關實驗中所使用的「40赫茲聲光刺激」,並非指重低音頻率,而是把聲音或光切成每秒40下的刺激。在聲音上,聽起來會像隔著電風扇講話,光源上則會像「快壞掉的燈泡」,有明顯閃爍感。
謝宗勳說明,阿茲海默症核心病理表現包括類澱粉蛋白沉積,及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和堆積。過去研究指出常以40赫茲為代表的的腦波「Gamma波」與記憶、感知、注意力及跨腦區訊息整合密切相關;阿茲海默症患者及小鼠模型中,皆觀察到Gamma波活性下降,為認知功能障礙的潛在早期指標。
部分研究短期有效
謝宗勳指出,2016年起一系列國際研究中,發現以40赫茲光線照射小鼠,每日1小時,連續7天或3週,可以成功誘發具阿茲海默症基因小鼠的大腦,與40赫茲節律同步,且可減少類澱粉蛋白沉積,改善記憶功能,顯示其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可能性。
謝宗勳說,不過,也有其他研究中,同樣光線無法有效誘發腦波同步,且小鼠會迴避40赫茲閃光。推測與小鼠所帶阿茲海默基因不同、單純光刺激效果不如多感官刺激,及小鼠迴避行為影響刺激效果有關。
鄭嘉雄指出,2021到2024年間幾項人體研究中,發現在40赫茲光照和聲音刺激後,輕度失智症長者的腦室沒有擴大、海馬迴體積也沒有萎縮,甚至記憶功能也較好;且在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到中度失智症患者身上,也可以達到大腦白質體積及髓鞘含量維持穩定效果。
實驗和現實生活情境有差距
對輕度失智症長者的精神狀態影響,鄭嘉雄表示,有研究指出,40赫茲聲光刺激可改善其睡眠品質、讓每日活動量更規律,且也觀察給予穩定40赫茲光照刺激後,易怒、憂鬱、焦慮、譫妄等神經精神症狀改善。不過,也有研究發現,認知表現無明顯改善,整體而言,尚未有一致結論,治療機制也仍需進一步研究。
曾祥非指出,目前40赫茲光刺激技術常見有3種,包含原實驗所使用的純粹40赫茲閃爍燈、兩盞40赫茲燈同時閃爍互相補上暗掉的時間,及增加1盞不閃爍的燈以增加舒適度等。
曾祥非以自身實驗室測試結果指出,純粹閃爍燈可產生強烈40赫茲腦波反應,但2種多盞燈技術則都效果有限,推測「如果大腦看不出他閃爍,40赫茲效果可能就不會發生」,相關產品是否真的能達到療效,還有待更多研究驗證。
本文轉載自2025.07.01「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