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全年最低訂閱優惠全面啟動!只要 2.5 折起

撕下你的「冒牌者」標籤

陳偉勵
user

陳偉勵

2025-06-13

瀏覽數 2,550+

人生路上要撕下「冒牌者」標籤,抬頭挺胸走出去,讓世界看見你的光芒。生成圖/陳偉勵提供
人生路上要撕下「冒牌者」標籤,抬頭挺胸走出去,讓世界看見你的光芒。生成圖/陳偉勵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如果曾懷疑自己「好像配不上這個頭銜」,可能就是冒牌者症候群在作祟。發病時,先冷靜下來自我衡量,多方收集回饋。與信任的導師和朋友討論,並培養自我肯定的方法,常常可以藥到病除。

最近,我參加在濟州島舉辦的亞洲乾眼症醫學會。出發前,我察覺一個問題,台灣醫師在會議中的能見度相對偏低。於是,我設定一個目標,在會中至少起身發言兩次,讓大家注意到「來自台灣的醫師」。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想法?其實是因為我在就讀台大EMBA期間,觀摩到一些業界精英總是積極發言提問,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決定要效法應用。

當天會議進行順利,也有不少人提問。一場韓國SKY名校女教授的演講十分精彩,我依照計畫在演講後舉手提問,與講者有不錯的互動。沒想到,主持那個場次的座長在我回座後,當眾嚴厲宣布:「這位醫師問得太久了,接下來每人只能問一分鐘,講者也只准回答一分鐘!」

那一瞬間,我滿臉發燙,全場氣氛驟然冷卻。泰國教授坐在我身旁,吐舌小聲說:「從沒看過這麼兇的主持人。」之後的提問節奏明顯混亂,講者的答覆也隨著慌亂破碎。

而我,暫時也無法專心聽講了,因為我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突然發作了。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多言?提問是不是沒水準?我是否配得上「台灣資深教授」這個頭銜?我現在的一切,會不會只是招搖撞騙?

所謂冒牌者症候群,是指「高成就者」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將過去的成功,歸因於運氣、僥倖,或是外部因素,並且擔心被拆穿真相。我反思之後,確認自己提問的時間與內容並未失禮。或許只是運氣不好,遇到一板一眼的韓國教授吧?雖有遺憾,但入境隨俗,也只能尊重。

但這個故事,並未劃下句點。

冷靜自我衡量,多方收集回饋

當天的晚宴上,那位和我互動過的講者主動走向我,感謝我的提問。她說她最害怕演講內容沒有人感興趣,事前非常擔心沒有人發問。而我的問題,讓她感到被肯定和理解,也有機會補充內容。

遠見 39 週年,感謝你的陪伴>>訂兩年雜誌再送一年

隨後,一位日本醫師前來與我打招呼。他原本沒注意到我在現場,是因為我站起來發言,他才發現「原來Professor Chen也來了!」雖然我已不記得他,但他仍記得我曾到日本演講,並表示感謝。

還有新加坡有名的教授,也因認出我來,而會後私訊交流。我們都是文青一族,性格浪漫,疫情前常交換寫作的心得。這還是多年之後第一次積極的互動。

這幾顆「定心丸」,完全治癒了我在會中發作的冒牌者症候群。會議中短暫的不快已經不重要了,我已成功達到原本設定的目標:「讓世界看見來自台灣的醫師」。這是一個艱困的使命,也是一種溫柔的勇氣。雖不容易,但我還是達標了!

如果你也曾懷疑自己「好像配不上這個頭銜」,「我的成就是裝出來的,總有一天會被看穿」「群體中我是表現最差的那個」「我的狀態不能代表自己最好的一面」「我怕別人對我期望太高」「大家對我的好評是不是一場誤會了?」那可能就是冒牌者症候群在作祟。發病的時候,先冷靜下來自我衡量,多方收集回饋。與信任的導師和朋友討論,並培養自我肯定的方法,常常可以藥到病除。其實,很多成功人士都有這個病症,只是發病機率的多寡,還有願不願意分享而已。真正的冒牌者,從不會懷疑自己;也只有努力精進,自我鞭策的人,才會出現這種症狀。

下次,當你在所處在的位置上自我懷疑時,請理性自我評估。如果只是冒牌者症候群發作,那就用力撕下心口的「冒牌者」標籤,溫柔地告訴自己:「你今天會能站在舞台的C位,不是因為偶然,而是因為你努力和實力。」然後抬頭挺胸走出去,讓世界看見你的光芒。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大眼科部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