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劉泰英/公共投資還差十萬八千里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89-03-15

瀏覽數 10,600+

劉泰英/公共投資還差十萬八千里
 

本文出自 1989 / 4月號雜誌 第034期遠見雜誌

從前年開始,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超過五千美元,國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在住、行、育、樂方面的需求就增加了。而政府缺少前瞻性的做法,公共投資不足,結果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厲害。

這種現象外國也有。譬如日本在十五年前差不多也是這種情況。但日本政府立刻下決心,每年用GNP的五%,從事於環境的改善。

住需要好的環境,好的環境不是去郊外買一幢房子就行了,要配合道路、社區發展……種種公共設施,這些我們並沒有。講最簡單的例子:我搬到內湖,剛去的時候連電話也沒有,到現在煤氣還是用筒裝,什麼時代了,為什麼沒有天然瓦斯呢?這是很明顯的落伍現象。

交通問題更是不用講,舊曆年期間高速公路擠得不得了。我們老早就該有第二條高速公路,到現在捷運系統都還在拖拖拉拉。

其實豈止是這樣,對小學教育的投資就不夠,現在政府還霸占了某些日據時代蓋的小學當辦公廳,已經用了上百年。我們現在蓋的經常是「危險教室」,很多學校沒有禮堂,甚至兩班、三班共用一間教室。現代化的教育設施,如電子、聲光設備都沒有。另外,學生很擠,一班五、六十個人,還要分班上學,從小就人擠人,人格不能健全發展,搞得脾氣很大,動不動打來打去,長大以後就變得你鑽我鑽,有縫就鑽。

公共設施不敷所需

長期以來,只有蔣經國先生當院長那幾年公共投資稍微好一點,現在雖然有十四項建設,但跟我們所需求的差了十萬八千里。環保、公共財投資嚴重缺乏,這已不是現在政府說增加二0%的投資、發行一千億公債就可以解決的。

日本可以在短期之內把環境改善、不斷提高公共財,它一年光是環保就花預算的五%,連同公共投資五%,總共要一0%以上;我們現在起碼也要三千五百億以上,跟下年度政府不到兩千億的預算,相差十萬八千里。這些問題會繼續鬧下去。因為,以政府這種保守的作法不可能解決,絕對會繼續鬧,將來甚至會為公共設施不足上街頭。

從總體經濟看來,現在經濟上有結構性的不均衡,一是國民所得提高但與生活品質脫節,二是總體經濟結構的不均衡。不均衡顯示儲蓄與投資間有差距,也就是投資不足。

投資分三方面:政府公共投資、公營企業投資、民營企業投資。現在民營企業投資受勞資糾紛影響,意願非常低落,這和新台幣大幅度升值和政府的產業政策不明確也有關連。譬如獎勵投資條例明年就要滿期了,以後怎麼做呢?這使得民間無所適從;再加上勞資糾紛,民間的投資意願非常低。公營企業也受到環保的影響--五輕、核四--這些都是大投資。

民營企業、公營企業、政府公共投資不足,形成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大不均衡,產生因投資不足而使經濟成長率降低、環境惡化、公共財不足。

另一方面由於儲蓄和投資間差距很大,形成資金寬鬆的局面,這也造成不確定性,有惡性通貨膨脹的危險。前年、去年資金寬鬆,地皮、股票亂漲,這些都是結構性不均衡所導致。另一方面是大量出超造成貿易磨擦,逼使台幣大幅升值。而台幣升值以後民間投資意願更低,結果變成惡性循環,這是我最擔憂的。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做與不做

我相信政府官員現在不是不曉得問題所在,我們有第一流的內閣,是做不做的行動問題。政府做事有很多都要花大錢,必須排除保守心態。解決任何經濟上的問題一定會有附帶的代價。要解決環境問題、投資不足,政府就必須先引導大量的公共投資,包括環保的投資,政府的赤字會因此增加。現在政府是要有大作為,不是保守的時期了。以保守心態認為政府不應有大量的赤字、不應大量發行公債,結就死在那裡。

事實上,我剛從巴黎回來,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二十四個國家中財政最健全、發行公債最少的是德國,公債已占GNP的二三%,我們才占三%。

如果我們加入OECD,就變成財政最健全的成員。但問題出在我們付出的代價是惡劣的生存環境、公共投資不足、經濟成長低落、惡性通貨膨脹的威脅。反過來說,如果大量發行公債,生活素質提高,公共設施弄得很好,經濟發展的瓶頸同時也就減少了。

投資的本身就會促進經濟成長,大量投資又可以使我們的出超減少、貿易磨擦減少、台幣升值的壓力也沒了,付出的代價只是公債發行而已。我們即使發行到GNP的二0%,財政還是很健全,這樣我們還能再發行七千億來從事公共投資,政府預算每年就有剩餘了。換言之,每年三千多億的投資就可以做啦!如果連續做五年,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不,問題就沒得完。

保持樂觀

很多人看到這些問題,對台灣的經濟開始悲觀。但是基本上,我跟李總統的看法相當接近,再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我們會有辦法的。

過去二、三十年來台灣經過大風大浪,我在美援會從事經濟計畫的時候,台灣什麼都沒有,外匯也沒有,我仍然很樂觀。為什麼?

第一,中國人勤勞、聰明、重視教育,即便再鬧勞資糾紛,還是有一大部分的人在勤勞做事。第二,台灣位處在西太平洋,是世界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心,我們可以變成西太平洋的航運中心。

另外,雖然現在工資上漲得很厲害,但以我們的智慧、勤勞,在高科技方面勞動成本仍然非常低,所以可以大量發展高科技,一個人一個月一千美元就可以解決,在國外非兩、三千美元不行。

如果有機會當面向李總統建言,我會建議目前迫切需要的採取行動,一是大幅度提高公共投資,另外是維護公權力,讓企業有信心,法律訂了就要切實執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