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取代誰?」這個問題雖然總能引起熱議,但對於許多企業來說,經過與AI共事的真實經驗,更值得關注的不是AI能做什麼,而是工作者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調整工作流程,準備好與AI共事。
自從2022年ChatGPT問世以來,企業們都在探索如何導入AI。從去年下半年起,AI Agent成為熱門話題,人們期待它不僅能完成訂餐、規劃行程等任務,更能實際輔助既有業務流程。
不過,AI Agent要如何在白領工作中發揮其能力?Agent能力進展又帶來哪些改變?
AI能力進步,一般白領也能活用Agent
將時間拉回至2024年生成式AI年會,永聯物流開發資料與AI副總陳凱翔(Wisely)曾分享,團隊如何運用具備視覺辨識能力的基礎模型,自動解讀手寫出貨單據,並將其整合至既有作業流程。
對尚未全面數位化的傳統產業來說,這類應用已屬領先。一年過去,AI在企業內部的應用不僅更普及,也朝更深層的流程整合邁進。
陳凱翔指出,去年合作的多為數位化程度有限的傳產客戶,主要努力方向就是擴大處理範圍。透過導入AI,團隊成功將數位化作業覆蓋至更多倉庫,處理資料量成長五至十倍,大幅提高營運效率。
而今年的合作對象則為大型企業,已具備完善的流程與系統,處於光譜的另一端。雖然系統完整、資料豐富,但客戶在倉庫搬遷的過程中,因兩套系統無法即時同步,導致儲位資訊錯亂,雖然可以串接系統,但預估開發時間長達三個月,無法及時因應倉儲作業需求。
為了迅速應對,作業人員只能每日手動下載兩套系統的試算表,人工比對後產生儲位對照圖,不僅效率不高,且無法反映儲位每小時的即時變動。尋覓解決方案時,陳凱翔和團隊選擇去年底Anthropic替Claude加上的電腦使用功能(computer use),模擬人類操作電腦環境。
只要事先設定好模擬腳本,AI Agent便能自動開啟系統頁面、下載資料、比對內容並匯出統一報表,每30分鐘執行一次,完全取代原本需耗費人力完成的繁瑣流程。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gent具備基本的錯誤容忍能力。就算操作介面上的欄位名稱與預期不符,或執行過程中跳出LINE視窗遮擋畫面,Agent也能自行排除干擾、繼續完成任務,展現出高度穩定性,以及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超越傳統RPA的表現。
AI不是不會做,但要想辦法提升正確率
除了物流資訊整合,陳凱翔也分享了AI Agent在報表合理性分析上的實際應用。過往團隊每日產出大量營運報表,經常遭主管質疑資料異常,需要請工讀生檢查,例如倉儲營業額不應高於200萬元等。但這類重複性工作容易出錯,也難以持續執行。
AI Agent則能完全模擬人類操作:開啟Gmail信箱、點選PDF附件、解析其中數值、依據設定規則進行合理性判斷,並透過Teams自動通報結果。整體驗證流程無需程式串接,與現行人工作業方式高度一致,卻能實現標準化、可追蹤且更穩定的執行品質。
不只是物流產業,只要工作上需要面對大量文件,AI就有潛在派上用場的契機,且隨著AI行動品質更加穩定,以及Agent進展帶來的新能力,都讓AI變得更加可信。
91APP產品長李昆謀分享,自家客戶在不同電商平台上架商品時,需要按照個平台格式,每週填寫產品檔案。若以單週上架100項新品為基礎來衡量,要填寫的試算表格超過1.5萬則,既重複又耗費人力。
面對如此挑戰,91APP開發系統,導入AI agent,協助自動生成多平台商品頁資料。「我給你商品主檔,你依據不同的賣場檔規格幫我把它填進去。」AI收到檔案與指令後,便可依據商品主檔,自動轉換成各平台所需格式,取代繁瑣人工作業。
聽來理所當然,但開發時卻遇上問題,因為Agent太有自信,即便沒有把握仍勇敢作答,結果錯誤頻頻。因此,開發團隊做出調整,先加入可供參考的文件,並以傳統規則處理一半的資料;針對不確定的部分,則要求Agent僅回答自己有信心的題目。
「覆蓋完之後,人類只要解決那10%的問題,這就是AI agent的現況。」李昆謀表示,人類、規則加上Agent,就能夠解決掉大部分零售業的效率問題。
AI為己所用,是承包人類工作的供應商
不管是91APP還是永聯物流開發,都能看出AI能力進化的情形。只是,儘管AI再強,若人類不知道它的擅長與極限,AI在執行任務時,仍然可能出錯。
實際派得上用場的Agent,也不一定非得用到自主規劃能力,或者感知環境的能力,也不用深度推理。
它們的任務有時很簡單,像是點擊螢幕、填寫資料,或延伸既有內容,但正是這些日復一日的動作,構成了企業流程的核心。
當 AI 能穩定接手這些基礎任務,企業營運也將隨之改變。人類的工作內容勢必要重新規劃,除了重新劃分任務邊界,更要思考如何設計工作流程,讓AI能夠更容易接手工作。
那麼我們要負責的工作呢?如同年會上的講者所說,人類應該要思考,如何扮演好甲方,仔細驗收AI的工作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