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機器人踏上馬拉松賽道,北京亦莊的一場特殊賽事成為科技與體育的碰撞。參賽機器人暴露的技術短板與優勢一覽無遺,冠亞軍公司也因此聲名鵲起、股價飆升。想窺探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這場馬拉松是關鍵起點。
人形機器人產業在中國大陸,如雨後春筍崛起,「它們」能否接棒延續AI產業的狂潮?從北京舉辦的一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或可窺知一二。
4月19日,北京郊區的亦莊發生了一件被科技迷視為超級酷的事,全球第一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開跑。21公里的賽程,20支機器人隊伍參賽,同場還有1萬2000名人類選手,人形機器人所隱藏的諸多黑科技,展示在所有人面前。
儘管比賽已經過去了數日,陸續誕生的冠亞軍也捧走了獎盃,但它的後續影響迄今還在持續,從現場機器人的狀況百出,顯示了AI運動控制的難題,再到商業上的「錢」途無量,均流傳於網路上被網友反覆討論探索。
機器人厲害,但這一點不如人類
像是視頻博主(YouTuber)「一本正經的亮」講解了機器人跑馬拉松有多難,這種「人造機器的終極形態」,連續跑21公里,需要相當於25萬次連續完成的關節運動,而且整場比賽有14個彎,轉彎的角度至少90度,加上沿路的緩坡、石頭和裂縫等,正常人類可以輕易克服,但卻對機器人在控制演算法、電源系統、通訊干擾等,有著嚴格的要求。
「機器人要想不摔倒,便要實時計算未來幾百毫秒內,每一次的重心、速度、姿態的變化。」這位本業是建築師的視頻博主說。
換句話說,機器人能跑步,可不是靠Luck(好運),而是靠一些超級厲害的技術。
首先,運動控制演算法就是機器人的「大腦」,它能幫機器人規劃出最帥氣的跑步姿勢,讓它們在複雜的路面上也能保持平衡,不會摔跤。而且,這些機器人身上還裝了超多高精度的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就像是機器人的「眼睛」和「耳朵」,能讓它們即時「看見」和「聽見」周圍的環境,然後根據環境調整自己的動作,讓跑步更順暢。
過熱和路痴難題,科技迷好奇
不過,機器人跑步也不是那麼輕鬆的。它們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過熱」。按理說只有21公里,對於機器來說應該很輕鬆,為什麼會過熱呢?因為跑步需要大量的運算,機器人的「大腦」就得不斷工作,這樣就會產生很多熱能,讓機器人的「身體」受不了。
還有「路痴」的空間智慧問題,機器人有時會在複雜的環境裡迷路,不知道該怎麼跑,所以就會摔跤。而且,它們的「能量寶盒」──電池,也可能會突然沒電,讓機器人直接癱倒在地,簡直就像人類跑著跑著突然沒力氣了一樣。
諸多技術瓶頸有待突破的結果,便是機器人的完賽率,僅有30%。20支參賽隊伍當中,只有6支完成了比賽,同時被微信朋友圈轉發了許多搞笑的梗圖。
儘管跑半馬讓機器人頭疼的問題不少,有趣的是,這場比賽的冠軍──「天工Ultra」機器人於4月28日被擺上京東拍賣平台開拍,居然還有人以高價買下。
免費訂閱【國際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助您掌握關鍵洞察!
機器人界的跑步達人,百萬拍出
大陸《新京報》報導,該機器人1元起拍,在經過19次出價後,最終以101.0114萬人民幣(約新台幣445萬元)的價格成交,拍賣全程還吸引了2000多人圍觀。
這場半馬賽另一個隱藏版作用,是各機器人公司之間的資訊共享。大陸知識平台《得到頭條》分析,對於參賽隊伍來說,關鍵也許不在於贏得比賽,而是看到各家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
從參賽的隊伍來看,機器人選手主要分三類:國家隊、企業隊和學校隊。
像是天工Ultra便是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和優必選科技聯合研發的,背後是北京市政府支持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平台,屬於國家級技術項目。
企業隊則主要來自深圳、北京和上海,包括「杭州六小龍」中的宇樹科技、松延動力、傅里葉智能等。學校隊自然是來自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比如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合作研發的「夸父」、華中科大的「神農」等。
未來金礦?技術與商業的正循環
不管哪個隊伍,自家獨特技術皆赤裸裸公開在競爭者眼前,譬如「天工Ultra」的柔順控制和力矩規劃,能讓機器人在奔跑中實現關節的軟著陸,避免衝擊;「行者二號」的能源回收演算法,能提升電池續航力;EAI隊自研的3D視覺傳感,則可能提升在複雜地形中的導航能力;松延動力的分級多孔鞋墊,可以緩衝震動等。
聰明的機器人公司或許就懂得觀察對手、截長補短,這也難怪中國工信部資訊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會說:「人形機器人參與馬拉松賽事,不僅是技術展示,更對產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此外,這場機器人半馬的紅火,不僅吸睛,還讓很多公司的股票漲得飛起。「天工Ultra」相關公司之一、京城股份直接跳躍式漲停,優必選和柯力傳感的股價也跟著向上攀升。亞軍松延動力的技術支持方、利亞德和風語築,股價同樣上漲。只不過,那些機器人摔跤、沒跑完的公司,在股價表現上就壓力山大了。
未來機器人的商業潛力,還包括商演出租、賺取廣告費,或是在體育賽事協助監測運動員的表現,讓比賽更公正等,而這些機器人公司的商業成功,又會反過來推動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就像一個正向的無限循環,讓機器人在技術和商業上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