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川普槓上哈佛大學,恐引爆全球人才大搬風

美國學術根基動搖,台灣可望吸納精英

李加祈
user

李加祈

2025-04-30

瀏覽數 7,400+

川普政府對美國頂尖大學的干預,引起師生反彈。哈佛大學為第一間公開反對聯邦政府的大學。達志影像
川普政府對美國頂尖大學的干預,引起師生反彈。哈佛大學為第一間公開反對聯邦政府的大學。達志影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5 / 5月號雜誌 川普掀關稅海嘯 苦日子來了?

川普政府凍結哈佛大學高達22億美元研究經費,外界憂心美國高教遭政治干預,恐致學術寒蟬效應與人才外流。台灣能否在這波移動潮中吸引並留住頂尖人才,是一大挑戰。

美國高等教育界,正經歷一場寧靜革命。」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表示,川普政府對美國頂尖大學的審查制裁引發寧靜革命,看似無聲,實則正悄悄動搖美國學術界的根基,並可能引發全球人才板塊的移動。 

自川普政府上任以來,美國多所頂尖大學面臨聯邦資金凍結與削減預算壓力。表面上,是針對多元、平等與包容(DEI)政策、反猶太主義與外國資金透明度,但實際上,正動搖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的根本。 

政治干預頂大,哈佛先反抗

政大副校長陳樹衡直言,這是一場對學術尊嚴的踐踏。 

他指出,川普上任後,已多次向美國大學施壓。針對參與挺巴勒斯坦示威運動遭到拘留的外籍學生,川普政府展開驅逐程序,並撤銷另外數百名外籍學生的留學簽證。今年3月,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校園示威領袖之一的哈里爾(Mahmoud Khalil)遭到逮捕,川普表示「這只是開始」。 

川普更在「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這是未來許多逮捕的第一起。我們知道,還有更多哥倫比亞大學和全國各地其他大學的學生,從事支持恐怖主義、反猶太、反美國活動,川普政府對此不會容忍。」 

不只對外籍學生出手,川普政府也對美國頂尖大學提出政治監管要求,美國教育部以哈佛未能符合聯邦投資要求的知識和民權標準,要求該校減少「更專注於激進主義而非學術研究」的教師、職員和學生的影響力。 

面對川普政府的要求,哈佛大學率先反抗。414日,哈佛校長艾倫.加伯(Alan Garber)發表聲明指出:「不管哪一黨執政,政府都不應命令私立大學應該教什麼、應該招收或聘用哪些人、應該發展哪些學習與研究領域。」加伯表示,學校不會放棄獨立自主或憲法權利,哈佛或任何私立大學「都不允許學校遭聯邦政府接管」。 

由於哈佛拒絕配合,川普政府隨即凍結超過22億美元的補助經費。這些舉動引發外界對美國言論和學術自由的擔憂。 

究竟,川普政府伸手進入頂尖大學,會對美國高教產生哪些衝擊? 

過去被視為社會良心、學術自由堡壘的大學,如今卻面臨政府力量的入侵。川普政府正凍結巨額研究經費、試圖干預大學內部事務、調查教師忠誠度,甚至參與抗議活動的外國學生可能被驅逐出境等。「這是過去美國政府不會對頂尖大學做的事!」1980年代,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數學和經濟學的陳樹衡如此感嘆。 

製圖:黃建瑜

製圖:黃建瑜

學術研究量能受創嚴重

哈佛大學政治學者史蒂文.萊維茨基(Steven Levitsky)對川普第二任期強烈憂慮。他認為,川普政府正加速破壞民主機制,例如無視法院裁決、干涉學術自由,並以「反猶」為名行壓制異議之實。萊維茨基呼籲,像哈佛這類具影響力的機構,應成為捍衛民主的第一道防線。 

儘管哈佛校長公開拒絕川普政府的干預,並獲得校內800多位教職員工支持,展現其維護自主性的努力,但,陳樹衡也強調,「並不是所有大學都有能力抵抗政府壓力,」特別是高度仰賴政府研究經費,或是規模較小的公立大學。 

在川普政府的經費干預下,許多研究計畫被迫停止,因此,在川普宣布審查該校幾天後,哈佛就立刻宣布發行7.5億美元債券的計畫,試圖向資本市場融資,解決經費缺口。 

你訂了嗎?訂遠見兩年,額外加送一年,智慧閱讀不間斷

哈佛向來以高額的私人捐助款令人稱羨,不過,即使是財務相對自主的哈佛,聯邦政府凍結22億美元,仍可說傷筋動骨,更遑論對其他學校的財務衝擊。 

林奇宏表示,以往台灣總是羨慕美國高教的財務自主,「但這次看起來,他們也沒那麼自主嘛!」他分析,雖然哈佛擁有高額的私人捐助收入,不過,這些捐助款多有指定用途,像是蓋大樓、獎學金等。 

攤開2023年哈佛大學的財報,來自聯邦政府的研究經費補助,占學校總收入的13%,更占學術研究收入約六成五。可見,聯邦政府正審查的90億美元補助,對哈佛大學這間「全世界最富有」的學校來說,仍對學術研究經費產生不小衝擊。 

除了學術自由和學術量能,經費補助也與人才流動息息相關。林奇宏便提到,在美國大學,如果老師沒有帶研究計畫進來,職位可能不保,「這很可能接著導致美國學術人才流失,」像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就是研究計畫受極大影響的學校之一。因被砍264億美元補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宣布將裁減超過2000個職位,成為該校史上最大裁員。 

根據國際權威期刊《Nature》的調查,有四分之三的美國科學家曾考慮離開美國。今年3月,耶魯大學哲學教授傑森.史丹利(Jason Stanley)離開美國,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他決定在一個未傾向法西斯獨裁政權的國家養育孩子。 

除了學校經費刪減,川普政府也撤銷不少國際學生的留學簽證,引發國際學生焦慮,更可能因此減弱美國的人才磁吸效應。 

長期以來,美國因開放自由環境,以及充足經費資源,素有「人才磁鐵」之稱,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前仆後繼,期盼實踐美國夢。 

但,不少人擔心現在川普政府對國際學生的簽證和入境政策,正改變國際學生在美國生活的處境。陳樹衡指出,這些政策會讓有意留學美國的人才重新考慮,對美國大學的國際招生造成壓力。 

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吸納大量歐洲避難的學術移民,間接打造現在的頂尖學術環境。陳樹衡認為,美國現仍保有學術龍頭地位,但未來若川普政府持續對大學的審查監管政策,甚至加大力度,「長久下來,可能削弱其吸引和留住國際人才的能力。」 

台灣如何接住全球人才?

美國高等教育的變局,讓全球人才移動出現新可能,或許將掀起新一波「人才戰」。 

不少歐洲、中國的頂尖大學正積極招攬美國人才,「台灣應該要把握這個機會!」林奇宏觀察到,最近許多在美國任教或研究的學者,開始詢問回台機會,「不論在年輕還是中生代的學者,都有這種趨勢,」他語氣中難掩期待。 

台灣做為高科技產業密集之地,林奇宏看好半導體、電子等高科技領域的人才吸力。他解釋,由於高科技領域的研究仰賴機器設備,台灣的基礎建設和產業環境就是一大優勢。另外,林奇宏也採主動出擊策略,目前已和團隊規劃今年的「美東攬才之旅」,去年赴美攬才,已成功吸引兩位新進教師加入,「成效很不錯啊!」林奇宏說。 

雖然人才詢問度增加,不過,陳樹衡卻也提到,台灣仍面臨新加坡、中國、日本等國搶才的激烈競爭,且台灣高教的世界排名相對落後,能否真正吸引並留住頂尖人才,仍是一大挑戰。 

儘管川普政策搖擺不定、國際局勢變幻莫測,若台灣高等教育能審時度勢、乘勢而起,積極推動多元國際化,提升學術競爭力,將有機會蛻變為「亞洲人才磁吸中心」。 

(延伸閱讀:「108課綱」最受質疑制度!「學習檔案」綁考招,引爆師生反感

你可能也喜歡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