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人生沒有意義,或你覺得生活有些糟糕,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其實你可能只是缺愛。當你感覺到自己狀態不好時,你一定要知道:此刻,你需要去尋找一些愛來滋養自己,而不是坐在原地強迫自己堅強,也不是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怨自艾。(本文節錄自《你愛自己的方式,定義了別人愛你的樣子》一書,作者:叢非從,高寶出版,以下為摘文。)
你愛一個人,就會希望他更好,於是你為他做了一些事、說了一些話,他體驗到了開心、感動、安心、輕鬆、愉悅、幸福、寧靜、平靜等正向感受,他便體驗到被你愛著。這兩個標準很重要。因為一些「非愛行為」被強行打上名為「愛」的標籤,反而會帶來痛苦和矛盾。
愛從來不以行為作為判斷
比如說好聽的話、送他禮物、陪他逛街等等,這些是愛嗎?一個男人喜歡一個女人,就天天送花到人家辦公室,但這位女人可能會感到被騷擾而不是感動──顯然這不是愛。
有些人送禮物時,讓你感覺他對你有所企圖所以才這麼殷勤,這時候你的感覺並不會因此變好,那這也不是愛。
有人對你說好聽的話,你體驗到的可能是對方的油膩。一些誇獎的話在別人看來可能是挑逗,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則可能是罵人。那麼,這時候好聽的話就是一種傷害。
有很多媽媽會自責自己陪孩子的時間不夠,下班後也不去社交、不去充電,趕緊跑回家陪孩子一起寫作業。這是愛嗎?這種陪伴如果不能給孩子帶來正向感受,那就是傷害。
一個看起來是在表達愛的行為,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正向感受,這個行為就不能稱之為愛。這些帶來負面感受的行為一旦被付出者識別為愛,他就會覺得委屈:「我為你好,你為何不接受」;一旦被接受者識別為愛,則會覺得內疚:「他也是為了我好,我怎麼可以排斥他呢?」
這種愛,算是愛嗎?
那指責、控制、批評、威脅、講道理等行為,表面上是在否定一個人,那麼這就是不愛了嗎?有很多指責被視為愛,比如家長和老師們的諄諄教誨、耳提面命。當頭一棒並不一定會讓人感受變差,實際上當對方識別到你的呵斥是在為他好的時候,他的感受是幸福的。
疫情期間,很多天使在工作崗位上堅持。如果愛他,上司會強制他休息,這時候便形成了控制。天使們有時無奈接受了這種控制,但上司體驗到的感受是「我在保護你」。此刻,控制對他們來說就是愛。
伴侶之間有很多責怪,對方可能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心疼,從而有滿足感。有很多人找對象就是想找個能管自己的人,能給自己很多道理上指點的人。當伴侶的控制和道理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在乎的時候,他們就體驗到被愛了。
(延伸閱讀│需要是一種索取,愛是一種付出──在關係裡,你是哪一種?)
也許你會覺得,從這兩個角度來定義,愛的標準很高,其實愛經常發生在你的身邊。
比如,你上樓梯的時候拿不動行李,陌生人幫助你,你感受到了溫暖,那你就體驗到了被愛。你回家的時候對著做好飯的伴侶說一句「你辛苦了」表達感謝,對方聽了也真的感覺到開心,那他就是被你愛了。
有時候你會覺得委屈又無奈,自己在努力做付出、利他的事情卻沒有被對方領情,這可能是因為你的付出裡夾雜了很多利己的動機,這些動機比你的利他意圖更濃烈,以至於完全掩蓋了你利他的動機。
比如說,你發脾氣可能是為對方著急,很想關心對方,或是你看著對方笨笨的樣子很替他擔心。如果是純善意的著急,對方會感知到,能給你正回饋;如果你的脾氣裡夾雜了「你要認同我、尊重我、順從我,不然我很生氣」的情緒,對方會感受到自己被索取,就想抗拒你。
有的父母、長輩會給孩子零用錢,他們在給錢的時候,又同時教育對方,告訴對方賺錢不容易、應該省著花。這些大道理其實是在表達「我能給你錢,你看我多麼重要、多麼有價值」。
如果你的付出摻雜的利己動機過多,對方的體驗就會變差,這就不是愛了。
我並不是說,你在關係中有利己的動機不好。關係中的利他和利己其實同時存在,從來沒有人能一直無私到在關係裡只利他不利己,這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牛頓也不同意。
問題是,你在做利己的事,但你沒有覺知,你偉大地覺得自己在純利他。
這時候,你們對彼此的認知就會有差異而產生矛盾:很多付出者傾向於意識到自己的利他而委屈,而接受者更多感知到的是付出者的利己而憤怒。
愛的反面是被愛。在關係中,你也渴望被愛,所以你處理關係時,會有大量的利己動機。
利己很正常,只是你要知道:除了在付出愛,你更「渴望被愛」。
(延伸閱讀│佛陀與阿德勒都在講「利他」?沒了「自我」反而最強大)
索取愛的方式
更多時候,你會做很多令人抓狂的事,無非是想索取愛。
當你建立某個關係,覺得對方應該給你愛,可是他沒有給你足夠的愛時,你會指責、講道理,你會買禮物、說好聽的話,你跪下來求他、你搧自己耳光,你會嘗試做很多很多事,企圖強迫對方給你一點愛。
在平時,你可能會努力變優秀,以得到一些人的愛。或者是你會渴望有更多的社交,渴望加入某個圈子,害怕被排擠,以得到更多人的喜歡。
被愛這件事,有時候是種運氣,愛會突然降臨在你身邊。比如下雨了,你沒有傘,你不知道該不該衝出去,突然有把傘遮在了你的頭頂上,你體驗到了感動,那你就是幸運的──你突然被愛了。
更多時候,不被愛則是常態。即使你結婚了,即使你有穩定的關係,但是當你需要被愛的時候,那一刻你回望四周,還是只有你一個人在面對痛苦。
我的看法是,你並不是不被愛,也不是沒人愛你,也許你對愛的認識和方法出了一點問題,你可能喪失了一種名為「被愛」的能力。
愛是一種能力,被愛更是一種能力
被愛從來都不單純是運氣,你並不是只能坐在那裡等著命運之神安排有人來愛你,你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去創造被愛的機會。
被愛很重要,這值得學習
沒有人可以完全照顧好自己,所以人人都需要被愛。
被愛可以讓一個人飽滿自我。在這種狀態下,你會更喜歡自己,會積極生活,積極做事,更熱愛這個世界,會感受到幸福。
如果你覺得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人生沒有意義,或你覺得生活有些糟糕,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其實你可能只是缺愛。
當你感覺到自己狀態不好時,你一定要知道:此刻,你需要去尋找一些愛來滋養自己,而不是坐在原地強迫自己堅強,也不是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怨自艾。
最後才是愛人
思考自己如何被愛也會幫助你學習如何愛別人,如何讓別人體驗到被愛,這就是你愛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被愛,才能學會愛人。很多教人如何去愛的書非常精彩,但很難執行,我認為他們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先讓自己被愛。
(延伸閱讀│愛是內心富足後的自然反應:別人怎麼愛你,都因為你怎麼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