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學生或上班族,在學校或職場度過週間重複固定生活的人們,在週日晚間過渡到週一這段時間所經歷的負面情緒或感受,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會出現憂鬱、悲傷、無力、壓力等,神奇的是,離星期一愈遠,相關症狀就會愈減少。這種週一症候群其實就是英語圈人們說的「Monday Blues」。(本文節錄自《大人系聰明心理學》一書,作者:許用會,大好書屋出版,以下為摘文。)
記得高中時,每週日晚上九點我們全家人都會聚在一起觀看KBS電視臺的綜藝節目《搞笑演唱會》。當時《搞笑演唱會》正處於全盛期,第二天去學校和同學討論的話題必然是前一天的節目內容,彼此模仿節目中的流行語互開玩笑。
我每週都很期待,看著節目都不知道時間是怎麼過去的,一直到最後一個單元「鳳仙花學堂」出現,這時就會開始出現徵兆,那是一種對節目即將結束的遺憾,以及對結束後接下來一個禮拜的「憂鬱感」。
「鳳仙花學堂」單元播放完畢,熟悉的節目片尾曲歡快響起,而這時正是「憂鬱」達到頂點的時候,「啊!星期天要結束了」、「明天星期一,又要上學了」。或許是因為遺憾和憂鬱,星期天晚上總是輾轉難眠,想著應該多玩一分鐘才不會委屈。
這就是「週一症候群」,不管是學生或上班族,在學校或職場度過週間重複固定生活的人們,在週日晚間過渡到週一這段時間所經歷的負面情緒或感受,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會出現憂鬱、悲傷、無力、壓力等,神奇的是,離星期一愈遠,相關症狀就會越愈少。
這種週一症候群其實就是英語圈人們說的「Monday Blues」,甚至還有專門的心理學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工作日相比,人的情緒在週一時確實會比較低。
為什麼會有週一症候群?
原因很多,而且因人而異。
首先,根據「預期性焦慮」(Anticipatory Stress),週一症候群的強度有所不同。假設對下週進行的課業或工作感到壓力很大、分量很多,或有不想去學校、職場的想法,週一症候群就會很嚴重。特別是上班族,通常對職場的滿意度和工作的成就感不足,是導致週一症候群嚴重的主要因素。
不僅如此,平日和週末的生活方式差異,也會對週一症候群產生影響。如果平日努力工作,週末也努力做自己的事,這種人較不會因為星期一即將到來而感到憂鬱。
有媒體報導,解決週一症候群的方法就是週日上班,或許就是這個考量吧?相反地,平日把加班當家常便飯一樣沉迷於工作,一到週末連手機都關機,足不出戶,只是在家躺著的人,很有可能因平日和週末之間的「差距」而患上週一症候群。
因此,如果因嚴重的週一症候群而苦惱,那麼,讓平日和週末生活方式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可能會有幫助。當然,這並不代表鼓勵週日上班(若真的那樣,就不是週一症候群,而是「週日症候群」了),平日工作之餘,也要充分休息和穿插娛樂;週末休息時,也不該只是躺著耍廢,應該撥一點時間散步或看書。
(延伸閱讀│哈佛日曆快10天:哈佛優等生、高效主管都在用的「奇蹟時間管理法」)
另外,還有個克服週一症候群的方法。大家最近的生活樂趣是什麼?有沒有什麼不須別人指使,也會自動自發去做、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
週一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也可以說是因為「平日的快樂和週末的快樂之間的不均衡」。許多有週一症候群的人,會在週末或休假日集中安排所有個人的休閒活動或興趣愛好。
因為平日要工作,下班後太累,感覺沒辦法再做其他事,因此連休閒興趣也跳過,平日就這樣成為普通的一天,對週末和休假日就會愈期待。
但仔細想想,那些週末的活動平日真的不能做嗎?如果把人生換算成面積,那麼「週一~週五」所占的比例遠遠大於「週六~週日」,那麼長時間的平日,卻只是用工作度過一天,不覺得有些委屈嗎?
因此,我要給為週一症候群苦惱的人提出建議,把原本在週末進行的休閒活動安排在週一、週二。或許你會想哪有那麼多時間?但哪怕只是下班後的幾個小時,也要試著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
休閒週期改成在「週一~週五」達到高峰、「週六~週日」降低的方式,有助於克服週一症候群。例如,把最有趣的活動安排在週一、週二,接著週三、週四、週五逐漸減少對休閒活動的投入。
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因為與週一、週二相比,其他工作日離週末較近。減少了休閒活動的投入,那麼對週末的「期待感」可以填補那個空缺。
以上建議是給平日下班後,仍能抽出時間享受休閒活動的人,那麼,經常得加班的人可能會喊著:「那我該怎麼辦?平日裡除了工作,真的沒有時間做別的事了!」
為了克服週一症候群,還必須嘗試控制相關的環境狀況。也就是說,無論以多麼積極的心態武裝自己,如果現在的工作環境不適合自己或會帶來巨大壓力,就無法根本解決週一症候群。
關鍵在動機和自律
如果自己無法調整工作內容並做出決定,每天只能往返於工作崗位和家之間,成為「被動的生活」,那麼,即使有聽起來很了不起的職銜,工作最終只被視為是為了未來而必須「勉強」、「忍耐」去做的事,這樣對解決週一症候群問題是有限的。因此,為了克服週一症候群,必須改變工作環境。
主動調整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和範圍的「工作重塑」(Job Crafting),有助於改善無力感及克服週一症候群。但如果是完全封閉的工作環境,從長遠來看,組織調整、轉換跑道等果斷方法會是改善週一症候群的根本對策。
當然,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往往伴隨著必須努力適應和新的壓力,因此需要有計畫的思考和執行。
(延伸閱讀│不是上班時間!決定你未來身價的,是下班後的「晚8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