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自己的花費更有覺知,還可以藉由分析自己究竟是如何花錢的,來進一步了解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記帳的歸類沒有標準答案,但是你的內心一定會知道自己在進行歸類時,有沒有欺騙自己。只要捫心自問,覺察後的判斷就是合適的答案。(本文節錄自《5分鐘致富練習》一書,作者:江季芸,采實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收支獨立記帳法
一般記帳的方法,是一有收入時,便登記到「收入欄」裡,「餘額欄」的金額就會增加;一有支出時,便登記至「支出欄」裡,「餘額欄」的金額就會減少。
透過這樣增增減減的計算,讓自己知道當下的「餘額」有多少,也就是還剩多少錢可以花用。這種方法能夠幫自己控制預算,避免發生超支、透支的情形。
但我們也能以不同方式來檢視收支狀況,把收入和支出分開來記錄,讓二者各自獨立出來,如此會更加一目了然。
為了對自己的花費更有覺知,還可以藉由分析自己究竟是如何花錢的,來進一步了解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延伸閱讀│花7年達到「被動收入大於年支出」:擺脫5大痛點,上班族也能提早退休)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在記錄時,把每一筆支出做更仔細的註記與分類,例如:這筆支出應該被歸類在「正常消費」、「浪費」或「投資」,以及歸屬到你所設定的哪個預算類別呢?
要注意的是,此處所指的「投資」,並非特定指股票、基金、房地產等財務性投資,而是指你所花的這筆錢,未來是否能對你產生效益或功能。
像是一套剪裁合身的套裝,可能有助於提升你在工作上的專業形象;一雙材質良好的運動鞋,可以保護你的雙腳,提升運動時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套裝和球鞋就能被歸類為投資。
但是,點餐時明明知道一定吃不完這麼多東西,卻忍不住點很多,這些吃不完的餐點,就應該歸類於浪費,而非正常消費。
記帳的歸類沒有標準答案,但是你的內心一定會知道自己在進行歸類時,有沒有欺騙自己。只要捫心自問,覺察後的判斷就是合適的答案。
此外,有些比較複雜或未曾有過的消費經驗,也可以在備註欄寫下購買的原因和當時的心情,這些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藉由不斷梳理和分析,就能愈來愈了解自己的金錢觀,慢慢成為金錢的主人。
現在有許多人會運用軟體或APP 來記帳,這些輔助工具讓人在記帳時更快速、更有效率。如果你已經記帳好一段期間了,但對實際的財務狀況卻沒有產生太大的幫助,可以嘗試以土法煉鋼的方法,把所有支出一筆筆記錄下來,讓自己靜心一段時間,細細感受、探究自己的消費模式。
等到未來你已經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收支情形,就可以回歸使用軟體或APP 來記帳。當然,過程中你也能同步使用這兩種工具,感覺一下用打字和用手寫的,在心理上是否有不同的感受。
(延伸閱讀│她用菜市場理財法,從月光族變富媽媽:不改變金錢信念,什麼都沒用
量力而為的享受,才不會有負擔
隨著時代進步,許多產品與服務不斷改良與創新,讓人們可以享受舒服的生活。我們工作賺錢,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與家人過上好日子。雖然擁有更多物質似乎可以讓人更滿足,但其實我們只需要適量的東西,便能維持正常生活。
廠商投放大量的廣告、親友在社群媒體分享吃喝玩樂的照片、電視播報明星網紅奢華日常的新聞、街坊鄰居與同事朋友的攀比對談等,人們每天在誘惑訊息的搧風點火之下,不自覺被觸發出想擁有更多的渴望。有些自制力比較差的人,心中欲望的野火蠢蠢欲動,衝動消費的念頭就如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所謂的「需要有限、欲望無窮」,為了滿足無止境的欲望而不停購物的話,就會不斷花錢、支出,每個月都把薪水花光光,最後的下場當然就是變「窮」了。
若是用信用卡預支消費、只繳最低應付金額、以循環利息方式還款,甚至預借現金、用借貸來滿足更多欲望,就會步入債台高築的下場,讓自己陷入負債的惡性循環。
每當心中浮現購物念頭時,要問問自己真的「需要」它嗎?而在這些無止境的「欲望」中,又有哪些是我負擔得起的「需求」呢?
把「需要→欲望→需求」這3 個層次的原則謹記在心,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量力而為消費,才不會造成負擔,也不會排擠掉生活其他重要事務所需的資源。
(延伸閱讀│存款是累積財富的基石!想克制「買最新款iPhone」的慾望,巴菲特這麼建議)